首页 理论教育 肖邦《g小调叙事曲》:浪漫主义钢琴教学研究

肖邦《g小调叙事曲》:浪漫主义钢琴教学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Op.23是历史上第一首器乐体裁的叙事曲。如何欣赏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Op.23,可说是理解肖邦音乐作品的一个典型案例,该作品创作于1831年至1835年。据一些肖邦学家的推断,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是《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依据。(二)演奏与教学分析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的引子部分为第1小节到第7小节,这部分就如同一位说书人开始陈述,把旁听者带入忧伤的音调中。

肖邦《g小调叙事曲》:浪漫主义钢琴教学研究

(一)背景介绍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g小调叙事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Op.23是历史上第一首器乐体裁的叙事曲。如何欣赏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Op.23,可说是理解肖邦音乐作品的一个典型案例,该作品创作于1831年至1835年。关于这首叙事曲的构思,肖邦曾经向德国作曲家舒曼做过说明。它是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奇诗歌的启发而写的。据一些肖邦学家的推断,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是《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依据。

(二)演奏与教学分析

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的引子部分为第1小节到第7小节,这部分就如同一位说书人开始陈述,把旁听者带入忧伤的音调中。此句刚开始时速度可以慢一点,在重复的地方可以稍微快一些,不用每个都在强调。技术上可根据速度的快慢配合手腕上下移动,使奏出的音色饱满、通透,又不失旋律的连贯性。踏板可以使用预备踏板,也可以根据弹性节奏的自由程度换半踏板,这样除了有和声的效果以外,同时也能兼顾到旋律的清晰和流动性,渐弱时逐渐把踏板放掉以保证句子的干净和结束感。(www.xing528.com)

接下来的第8小节到第16小节是呈示部,三声部的织体中右手弹奏的高声部是主旋律,中声部和左手弹奏的低声部是和声的烘托。要突出节奏的重音,严格控制高声部旋律和伴声部之间的层次与不同触键。

这首曲子的连接部是从第36小节开始的,是前面压抑情绪的释放,为全曲的第一次高潮部分。但是,第36小节一开始却出现了“p”记号,这里的和声游移不定,给人一种不安的悲痛感,高声部依旧是不紧不慢,所以这里还是情绪的积累。然而左手的中声部频繁地出现向下进行的二度音程,加深了动荡感而低声部的跳音则犹如脚步声一般,推动着音乐向高潮发展,所以双手的声部给人一种似松实紧的感觉。到了第40小节,压抑、悲痛的情绪开始喷发而出,从这里开始音乐的速度开始变快,与前面四个小节相比,这里强拍上的音要更加强调,左手如钟声般的旋律也更加的洪亮,像是加速跑动的火车一样。那么这里使人产生的情绪就不再是压抑和悲痛了,而是变成了悲愤。这个时候,演奏需要考虑,这个地方只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真正的巅峰还在后面的部分,因此这里还需要控制情感,同样在力度上也要控制,注意不要太强烈了以至于后面无法超越。

曲子的尾声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急板,也是这首曲子最难的地方。除了对力度和速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外,还要将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融入音乐之中。尾声的技术训练是整首曲子中最难的地方,练习这首曲子的时候应当注意着重练习这一部分。当然,想要诠释好这部作品除了要练习好精湛的技术以外,还要对肖邦音乐和他的作曲风格有更深程度的了解。对于如何把握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我们只能从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实际感受出发,同时结合肖邦的创作特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获得正确的演绎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