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降E大调奏鸣曲告别》的古典主义作品研究

《降E大调奏鸣曲告别》的古典主义作品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告别”》,是一首充满温暖感的作品。这一乐章表现出了深厚真挚的离别之情,开头的三个和弦附加有“告别”字样,可谓是开宗明义。到了第50小节开始,进入降B大调的副主题,延长的音符扩大了“告别”的动机。第三乐章“重逢”,这个乐章十分活泼,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式。副部主题则移调至降E大调上再现。

《降E大调奏鸣曲告别》的古典主义作品研究

(一)背景介绍

1787年4月,一位青年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莫扎特,在莫扎特面前大展弹奏钢琴的技艺,令莫扎特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这个年轻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莫扎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贝多芬。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告别”》,是一首充满温暖感的作品。这部作品表现特征是贝多芬首次取用德语的标题和表情记号写在乐谱上,虽然不是很彻底,但已经表明战败的屈辱激发了贝多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首奏鸣曲就其内容和其中贯串的精神而论,它已经接近了浪漫主义的音乐,是一首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奏鸣曲。贝多芬创作了一首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作品,标题的内容已经超越了贝多芬个人的具体事件,上升到了普通的意义,贝多芬力图从纯个人的行为和命运出发来表现普通的人类社会因素。

(二)演奏与教学分析

第一乐章“告别”奏鸣曲式,慢板,降E大调,3/4拍子;转快板,降E大调,2/2拍子。这一乐章表现出了深厚真挚的离别之情,开头的三个和弦附加有“告别”字样,可谓是开宗明义。整个乐章的基调是以乐观为主,但是在恰当的时候表现出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引子中开始的三个四分音符是“告别”的动机,全乐章就由这个动机构成,宛如号角一般向前进行,自始至终贯串着整个乐章,一直到最后消失在结尾的旋律中。第7小节,“告别”的动机再次进入,转入降C大调,有点令人疑惑不解。到了第18小节,“告别”的动机又再一次出现,第一、第三拍上的四分音符是断奏。第39小节是在将B大调的和弦上,并在持续音上延伸了11小节。到了第50小节开始,进入降B大调的副主题,延长的音符扩大了“告别”的动机。展开部比较小,建立在告别和惜别的情绪基础之上,再现段又与呈示部大相径庭,庞大的尾声极富诗意,在第199小节中,八分音符与全音符做对位进行,“告别”的动机上下变化。演奏时左右手都要弹得连贯而又流畅。最后结束在有力、响亮的和弦上,仿佛马车渐渐离去,画面形象富有诗意,具有极强的情景描绘作用。(www.xing528.com)

第二乐章“别后”,是一首孤独的歌唱性音乐。美妙并且略显忧郁的行板,淳朴而又简洁的旋律线条,幽寂地表达了作曲家想要留下朋友的那种真挚的情感与怀念朋友的寂寞情绪。乐曲是c小调,2/4拍子,“别后”充满感情的行板,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主要主题音调非常富有感情,是弱的性质。在自由的感觉中充满强烈的表现力,流露出不安与凄凉的感觉,像是在呼喊、在期待。副部主题出现在G大调上,音色变得明亮如歌,与悲伤的主要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完全终止结束的乐句出现时,旋律的浮动加深了不安的情绪,演奏的时候,要进一步表现作者期待、憧憬与朋友重逢的心情,体现出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味道。

第三乐章“重逢”,这个乐章十分活泼,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式。充分体现出了全曲乐观的主基调,表现出了作曲家与朋友重逢时的喜悦之情。右手十六分音符的急速流动犹如暴风雨一般,深刻地表露出作者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之中。第17小节主部主题向低音声部移动,音乐开始由弱到强,这是作曲家在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抒情曲调。第23小节,主题依然浮现在低声部,右手采用八度分解和弦形式与左手连贯进行,紧密整齐。第29小节两个FF(很强),要用右手分解弹出一个灿烂的经过句,左手的密集和弦伴奏速度不应过快,节奏需要分明。第37小节短促的四分音符要有断续的军号声效果。展开部第83小节,是副部主题的主要构成要素。当主部主题提高了八度音时,采用十六分音符织体的波浪形节奏形式。副部主题则移调至降E大调上再现。第178小节以后为全区尾声,具有欢呼声般的明亮特点与即兴性质,表现了作曲家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