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型
弹钢琴的手型,是几百年来人们经验的总结,有其科学性,在学习中要遵循这种规律。学习过程中如果手型过于固定、死板,也会产生另一种偏向。特别是当学习到一定程度,演奏不同时代、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和不同性质的乐曲时,由于音色的不同需要,弹奏时要有不同的指触感,那么,对手型的要求也必然更自由,但不管怎样,即使是一位成熟的钢琴家,他的演奏也必然有一个基本的手型。
有一个好的手型,关键是指掌关节与第一、第五指指关节的站立。手腕与黑键键面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高度,掌关节站立好并略突起,使手掌成拱形。保持手型,主要靠大指和小指的支撑,这两个手指的形状和位置不同于其他手指,大指短而粗,小指细而小,它们都位于手掌的外侧,容易躺着触键,致使手型七扭八歪。如果它们能支撑站立好,那么基本手型也就容易保持。法国著名钢琴家玛格丽特·隆说:“人的手特别理想地适合于弹奏琴。”反过来也可以说,这是由于钢琴的设计制作特别适应了人手的自然条件。我们不必把弹钢琴的基本手型看成是困难的事,放松的双手摆上琴键就八九不离十地符合基本手型形状。但正确手型并非仅指一种静止的外形,它包含了在弹奏过程中,要能够利用正确手型创造的科学合理条件来操作弹奏动作和运用力量。它还要求弹奏钢琴的正确手型内部具有必需的手的张力、手指的支撑力和手指正确的挥动动作能力等。这样,运用正确基本手型进行弹奏当然就不会像摆一个手型样子那么容易了。概括起来,不良的手型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指甲关节(通常称第一关节)和指掌关节塌陷呈凹状,其主要危害是影响力的传导,不能获得正确的发音,以后会影响到手指快速跑动;第二,出于弱指的软弱,使它们在站立和弹奏时会产生某些手指的多余动作和多余紧张。可能表现为某些手指相互依靠、或某些手指伸直、卷曲等,这会直接影响正常弹奏,造成弹奏的不均匀、僵直中硬和能量的浪费。纠正不良手型主要依靠增强手指的独立支撑能力。用一个极普通的例子说明:凡站立有困难或缺陷的人,走路的姿势必定不正常,出怪相。手指也是一样,只有当肌肉能力发展到每个手指不依赖其他手指帮助而独立支撑,不牵动其他手指产生多余动作和多余紧张而独立动作时,基本手型才会形成并真正得到巩固。
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手指技术是一切音乐表现的前提与基础。所以,在最初的钢琴教学中,教育者往往会把重心放在手型及其各类手指触键的基础训练上,旨在提高手指的灵活性、独立性、均匀感以及良好的手掌支撑力。我们综合近年来钢琴教学实践,归纳出两种最常见的,也是运用最普遍的手型入门方法。第一,肖邦五指手位型。“用肖邦给学生上第一课用的那五个音——E、升F、升G、升A、C音的练习,这种手型位置最符合手的自然生理状况,大指、小指短,在白键上;2、3、4三个较长的手指在黑键上,且这种手型容易找到放松的感觉。”第二,原位手型。将五指自然摊开,平放于五个白键之上,这也是在入门教学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手型。而对于到底该选择哪一种方式,则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邵义先生曾对此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可以说没有一种绝对的正确手型模式,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同定手型模式。那么,对适应音乐表现需要的任何演奏手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应该说,这是关于正确手型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2]
(二)基本弹奏法
钢琴的基本弹奏法细分可分为很多种,而最基本的可归纳为三种:连奏,即歌唱性弹奏法;非连奏,即“颗粒性”弹奏法;断奏,即跳音弹奏法。
1.连奏
连奏(Legato),即连音奏法。乐谱中带有连线的音或曲首标有“legato”字样,通常采用连音奏法。如果说断奏是船,那么连奏则是水,它们彼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手臂腕的放松、手型的良好保持、手指的站立等,都离不开断奏的基础训练。连奏练习与断奏练习有明显的不同,连奏很像人走路,一步接着一步地走,交替自然,一步下去又转向另一步重心下落。连奏是弹奏者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特色是连续绵延,富于歌唱性。连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奏后一音手指落下的同时奏前一音的手指方可抬起,这一起一落便在同时进行。第二,手臂与躯体的自然重量必须始终贯于琴键,无论声音强弱必须触键到底。
连奏的应用。连奏即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奏法,主要用于抒情性的歌唱旋律、圆滑连贯的音型、流畅的旋律性过句、琶音或分解和弦跑句等。例如,二音连奏和三音连奏:手指第一个音落下去,第二个音滚起来,两音之间连绵不断。当第二个音没有出现时第一个音不能放掉,而是做好与下一个音连接过渡的准备。在练习二个音连奏的同时,可以逐步加入三个音一句、四个音一句、五个音一句的连奏练习。其方法是:三个音练习:落下去第一个音,抬指弹下第二个音,手腕带动滚起第三个音,即“落走提”;四个音练习:“落走辅群痢臻罄础走提”:五个音练习:“落走走走提”。
连奏的触键要点。从钢琴的发音方式——打击琴弦发音和发音不能延续的发音特征来讲,用钢琴歌唱不是其性能的特长。但由于现代钢琴制作的先进,尤其是钢琴演奏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用钢琴歌唱不仅可能,而且其优美动听的音质可与世上一切擅长歌唱的乐器相媲美。然而,钢琴的歌唱性奏法和技巧的学习掌握、娴熟运用是有相当难度的,必须依靠克服由于榔头击弦造成的打击性来创造一种特殊的触键方式;产生圆润连贯的声音,在听觉上求得柔和、抒情的歌唱效果。连奏方法的要领是,已弹下的手指保持到另外的手指弹下去时才抬起;其弹奏要求是,音与音之间没有间断,连贯、圆滑。当同一个音符(琴键)需要同一手指两次或多次弹击时,每次都必须把手抬离琴键、重新弹击。连奏从声音效果到触键方式与非连奏恰好是一个反方向。它对手指的触键方式的要求不是爆发性地快击挥动。而是训练有素地缓慢触摸,其触键要点是:第一,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不以指尖,而以柔软的指面肉垫部位触键。用手指肉垫处触键会形成一种受力的缓冲。这对于钢琴发音的音质会产生非常微妙的影响,有助声音的柔润。第二,改变手指触键的高度。触键高度对于手指挥动的速度具有积极意义,是明亮的颗粒性声音的触键方式,连奏无须触键的高度而要求以下平稳的贴近键面的方式触键。第三,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缓慢触键是创造柔和歌唱性连奏声音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触键速度快慢与声音力度强弱成正比;另一方面,触键速度影响声音的音质,决定着声音的明暗、刚柔、颗粒性与连贯柔和性等。第四,改变触键的用力方式。钢琴触键的用力形式,原则上是两大类:或垂直方向用力;或水平方向用力。两者之间会有多种交融变化形式以产生千变万化的音色层次。柔和、连贯而圆滑歌唱的连奏需以水平方向可以使琴键以一种缓冲的方式受力。造成琴键的导传系统改变键锤的击弦方式,将大大减少榔头击弦方式,大大减少榔头击弦的打击性,从而改变发音的音质。水平方向用力方式体现于具体弹奏是一些类似推、来、挂、摸的触键形态。第五,连奏要求更多地运用手臂的重量和寻求重量在指间平稳的流动转移,重力从一个音(一个手指)平稳地移向另一个音(另一个手指)的连贯性和圆润性。第六,特别应注意触键后保持上部重力的传导转移。让上部重力从一个音(手指)移向另一个音(手指),务求声音圆润连贯。
连奏的训练。连奏要求有较好的控制技术,要求手、腕、肘、臂等各活动部位的圆滑、平稳、协调。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的确是十分困难的。过去的训练程序就把这个课题放到较晚的时候才学。尽管困难,哪怕仅仅是“胚胎”,仅仅是“雏形”,对连奏弹奏法的学习也要放到第一阶段的“基础底面”内容中去。辅导学生学习连奏,最要紧的是强调连贯如歌的声音效果,启发对歌唱的想象。让他们自己去追求想象中柔和优美的歌唱性声音。如果急功近利,一味关在房子里,扑在钢琴上,并不一定就能学得好。把视野放开,经常听音乐会、演奏家演出或录音、录像,在学生的内心听觉中树立起优美动听的歌唱性声音概念,就远远会比非常孤立地去练习某种方法受益更大。但是,这绝不是说手段上的严格练习不重要,相反,手段是通向目标的桥梁,必须从严训练。学习连奏辅导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第一,让手指展平、贴键。从入门的落指、基本手型到基本弹奏动作,我们都一直强调手指自然弯曲,保持半圆的手型,现在学连奏突然又要求把手指放平;我们一直在要求学生做基本弹奏动作时要注意抬起手指,现在却又要求贴键,学生会感到不习惯,但是,弹琴不能只用一种方法。
第二,用缓慢的速度下键。缓慢下键是求得柔和歌唱声音的最关键的一环。抓不住这一条就不会有歌唱性的声音。练了音而丢了方法,实质上等于白练。
第三,改变非连奏中垂直用力的击键方式,培养起水平方向的触键用力方式。触键的用力方式关系到钢琴发音的音质、音色、音量,在触键技巧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事实上触键速度是同触键的用力方向直接相关联的。慢下键同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做到柔和歌唱的慢下键,最根本的一点要从改变用力方向的训练上着手。
第四,强调连奏运用手臂中立。由于慢下键的控制很容易造成僵硬紧张。单单依靠手指是奏不出圆润而有共鸣的歌唱性声音的,这时手臂的运用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第五,强调从一个手指到另一个手指的重量转移这是声音圆滑连接的关键。要特别冷静并有耐心,细细体验,专心倾听。(www.xing528.com)
第六,连奏的学习可从两音的连接开始。可选在比较好控制的二、三指上先练。待有了体会再扩大到三音、四音、五音,逐渐把大指、四指、五指包括进来。另一方面,先做相邻的音的连奏连接,再做相间音或远距离音程之间的连奏连接。
2.非连奏
非连奏(non legato)的弹法,可以说是钢琴弹奏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弹奏时音与音之间并不连接,手指在触键后保留所需时值的一半以上后可以离开琴键,与下一个音之间留出相当的间隙。[3]非连奏的基本的弹法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以肩为轴心,将整个手臂抬起自然放松地落在指尖上,指尖的一、二、三关节牢牢地立在琴键上,弹满一半以上的时值以后,再以肩为轴心,通过肘关节将手臂带起弹下一个音。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放松,要确保能够将整个手臂的力量送达指尖。其次要注意的是肘关节不要向内夹紧,以免影响肩部力量的传送。另外要注意的是手腕保持一个略低于手掌的位置,不能拱起,否则就会阻断整个手臂的力量落在指尖上;也不要将手腕刻意沉下,否则在弹完以后不容易有放松的感觉。还应特别注意二、三、四手指第一关节不要折指,触键面积不应过大,要让指尖和键盘呈垂直状态。同时也要注意不可以过度弯曲,以免滑离键盘。这种弹奏法用途很广,自古典浪漫派时期以来被广泛应用。
第二种弹奏方法在巴洛克时期和早期古典乐派时期被较多的应用。它更多的是以肘关节为轴心,用小臂的重量自然下落,这样的弹奏方法弹奏出来的声音更为干净利落,富有弹性,虽然在声音的宽广浑厚方面稍逊于前一种弹奏方法。例如,在库劳的《小奏鸣曲》Op.20.No.1中飞速跑动的音流。此时,要求用非连奏法弹出清晰、结实、明亮、集中而富有颗粒性的音色。非连奏在双音、和弦也同样要求音色清晰、富有颗粒性,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中最后一段快速活泼的八度双音。
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入门是见仁见智的。相对来说,选择第一种方法的人可能更多一些,因为它有助于学生体会钢琴演奏中最重要的两项基本原则,即手臂的完全放松与指尖的站立。可以先让学生将手撤开,让学生体会手臂自由落下的重量感觉。当学生巩固了这种感觉后,再上键盘进行单指重量触键的弹奏。选择哪一个手指开始学习非连奏,也是教育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哪一个手指上更能体会放松与站立的感觉。初学弹钢琴的学生手指第一关节通常较软,手指关节及小肌肉群尚未完全发育,很难做到完全稳定的站立,可以试试发育相对完全、稳定性最好的三指,如果有困难,则选择大指。如果选择大指,最容易体会手掌放松的感觉,也最容易造成错误的触键角度。因为初学者通常做不到以大指的指尖支撑整个手臂的重量,而是以整个第一关节以下的部分来触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指躺在琴键上弹琴”。当学生充分掌握了放松地落下的感觉后,再要求学生正确地触键,但一定要记住这个前提——在任何情况下,站立的同时必须是放松的。这是一个“锤子和钉子的关系”,如果没有“锤子”落下的力量,“钉子”不可能打进墙里去;但是如果“钉子”不是铁打的,而是橡皮或塑料的,那么无论“锤子”落下的力量有多大,也仍然无法把“钉子”打进墙里去。站立的能力不是一天或一次课可以获得的,它应在长期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而放松的感觉却可以通过正确的教学途径很快形成良好的运动表象,如果没有在学习开始便确立这个良好、正确的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运动技能,那么一旦形成不良的弹奏习惯,再纠正就会十分困难。
在非连奏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视觉来控制动作,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判断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动作。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触键,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特定的声音效果。学生具有了对声音效果正确的判断能力和期待值,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教育者可以通过反复的示范弹奏让学生观摩、聆听,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效果概念。然后在学生的弹奏练习中及时纠正或肯定学生的弹奏方式,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会区分正确的和有偏差的触键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音响效果。因为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运动性条件反射的过程,而建立条件反射的必要条件是强化和反馈,知道练习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在课下的自我练习中为检查和校正自己的弹奏方式提供依据。
在听觉的训练中,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让学生在非连奏的弹奏过程中体会音乐的乐句走向。即在非连奏的弹奏过程中将乐句的划分与呼吸表现出来,这主要靠通过内心的吟唱和用耳朵倾听来达到目的。这对初学的学生来说也许有一定困难,但一定要以这一点为目标,通过长期的训练和体验形成良好的音乐感觉和对乐句的表达能力。
3.断奏
断奏包括非连音、跳音、顿音与半连音等。其共性是各音断开,不可粘连;个性则程度有别,应具体对待。跳音短促而有弹性,奏所标音符时值的1/2;顿音短促而有力,奏所标音符时值的1/4;半连音若断若连,奏所标音符时值的3/4。根据乐曲对速度、力度、风格的要求与活动部位的不同,断奏又可分为手指断奏、手腕断奏与肘部断奏。各种奏法对手臂下落触键与抬起离键的动作部位、活动幅度等都有着具体的要求。
第一,断奏的训练。断奏的技术动作要点表明,演奏跳音手指指尖的牢靠准备非常关键。软物相碰不产生弹性反应,充足气而具坚性的皮球则能极富弹性地蹦跳起来。领悟跳音触键感,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手想象成一只皮球,自然地在琴键上蹦跳。触键快、离键快是弹跳音另一个关键环节。例如,人在突然触摸到非常烫的东西时,会有一种特别迅速的动作反应。用这种体验的想象来弹跳音,特别能感受到触键、离键的快速和时间的短促。演奏跳音强调弹性感非常重要。如力学上所讲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触键的作用力都会产生反作用力,弹奏跳音的快触键更有较强的反作用力。如果不能恰当地利用反作用力,不仅演奏起来吃力,而且会使声音死板、生硬。因此,要像拍皮球那样,自然下落,顺势弹起,如此巧妙地利用反作用力使弹奏自如,使声音丰润、富于弹性。在断奏练习的手臂自然提起时,肩膀放松,大臂通畅,肘部的自然活动带动小臂和手腕,使手自然抬起,手指处于积极主动弹奏的状态。在断奏练习中,手臂自然下落时,防止过多地施加外力或下落中的控制力量。过多地施加外力,容易引起敲击触键的粗糙声音;手臂下落途中施加控制的力量,容易出现“太空舞”触键式的虚弱声音。当然,这两种特殊的声音可能是后期作品学习的风格音色,但初始阶段的基本功练习中,不可非理性求之。声音扎实饱满,柔和松通,是此时练习的理想追求。关于手指的触键面为二、三、四、五指一般应在指端肌肉垫上。而一指的触键面一般为指端外侧。大拇指关节不可躺在键面上,要与琴键面形成一个合乎自然生理状态的斜角(角度因人而异)。在断奏练习中,手指触键后站一站,是为了着重体会手指着力后(第一关节牢固)瞬间松通的弹奏要求,把握着力与放松的辩证关系,建立手指与琴键的亲密关系。解决“紧与松”的弹奏矛盾,是学琴中的长期任务。在断奏练习中,要静心体悟手臂重量自然落到手指尖上的感觉,手指自然地站稳,认真保持好手型。先动脑再动手,用听觉指挥弹奏,想到美好的声音,弹出扎实饱满、松通圆润的声音,防止敲击或虚垮。
第二,断奏的种类。断奏可根据断奏音色、时值、速度以及类型,运用不同的发力点进行弹奏,主要将其分为大臂、小臂、手腕、手指四种发力部位。大臂断奏一般用于力度极强的旋律中。它要求臂、肘、腕形成一个整体,手臂以肩关节为轴上下挥动,将全臂的力量畅通无阻地落在键盘上。现以《波兰舞曲》Op.40.No.1中的节选句进行分析。这一段是由大量刚劲有力的跳音和弦组成,因而需要给予手指一定的力度来表现此乐句,将大臂的力量融会贯通,利用大臂断奏法完成演奏。下臂断奏的音量不及大臂断奏那样深厚有力,但仍十分饱满,富于弹性。弹奏时,肩部要放松,以肘部为轴,将下臂重量自然落在指尖上,指尖应富于弹性。格里格的《致春天》,此曲以右手和弦的半连音断奏为背景,给人一种安静美丽和谐的感觉,这时全臂发力不好控制,因而可选用下臂断奏法;肖邦的《玛祖卡》Op.7.No.5前奏中的八度半连音断奏,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62.No.2前奏的双音和和弦的跳音断奏等,都可使用下臂断奏法。一般来讲,下臂断奏可比大臂断奏达到更快的速度,而且可比大臂断奏更好地控制力度。因而,一些较快速或力度不是很强的断奏比较适宜用下臂断奏法。例如,格里格的《侏儒进行曲》No.21,此曲的第一段,当可爱的侏儒刚刚出现时,为表现其轻巧欢快的步伐可使用下臂断奏法;但当进入第二段时,虽然旋律与第一段基本相似,但是力度上由PP变为ff,这时如再用下臂断奏法,就很难达到丰厚饱满的音色效果,也很难表现出那种气势磅礴的场景。腕部断奏,是以手腕为轴,手掌灵巧地上下运动。这时除了手腕主动的动作之外,手指第一关节也应主动触击琴键,与手腕相配合,以避免单纯手腕上下触击而引起杂音。腕部断奏应注意控制好手掌,切忌手掌涣散,否则易产生疲软、虚浮的音色。一般腕部断奏比较灵活。多用于速度较快的断奏中。肖邦的《波兰舞曲》op.53,这一段左手是非常快速的八度双音跳音跑动,描述一种军队由远及近的场景。如果此处使用下臂或全臂的断奏法速度上很难达到要求,因此较适宜运用腕部断奏法。手指跳音主要以掌关节为发力源,在弹奏时有一种第一关节向内勾键的感觉。由于其发力源的动力较小,因而从力度上来讲一般比前几者较弱一些。它的优点是,由于手指非常灵巧,其速度是前几者都无法达到的。例如,在李斯特《塔兰泰拉》中的一段右手跳音的快速跑动,它要求音色干净、清晰、轻快、极具颗粒性,这时我们只能选用手指的跳音,才能达到乐曲要求的速度,也才能达到音色的需求。以上四个不同部位的断奏以手指的速度最快,重量最轻;臂部的重量最重,速度最慢。四者通常可根据乐曲的技术、内容、音色等要求,相互结合在一起使用。
第三,断奏的应用。断奏即跳音奏法。它的符号是在符头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小圆点(.)或小尖角(V)。跳音在不同风格、不同音乐特征性的作品中,演奏的时值不同,有时半连半跳,有的则要求较短,甚至极短。不同时值的跳音有不同的表现力。
第四,断奏的声音效果。不同时值的跳音,根据音乐特性的需要具有不同的音响特质,手的不同动作部位演奏的跳音也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如手指跳音、手腕跳音、肘部跳音或大臂的跳音等。另外,触键的方式不同,音响也不一样。所以对于各种跳音很难用一种文字表达得准确。一般而论,短促而富有弹性的跳音最具有跳音的普遍意义,这样的跳音的声音效果是清脆、明亮、集中、富有弹性。
第五,断奏的触键要点。断奏跳音的种类很多,富于变化的各种跳音会随着学习不同的作品而遇到。我们在这里仅以最常用也是最基本、最富特点的跳音来讲,演奏跳音的技术动作要点是:触键快,离键快,触键时间短促;指尖特别牢靠,可想象如充足气的皮球,坚而极有弹性;指触面最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