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奏一首作品时,其音响的有机组织构成包含有:对比、矛盾、逻辑、统一等原则;紧张、舒缓、收束、开放等情绪特点;旋律、和声、节奏等风格特征;音响发展的力度起伏、速度变化以及声部之间的音色力度对比等表情要求,都是指导练习者使用相应技术手段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在学习奏鸣曲、赋格曲等所谓纯音乐作品时,对音乐性内容的理解可以说是起绝对作用的。音乐的起伏要给人以说话的感觉。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形象。比如说“鸡蛋”,任何高明的弹奏者都是弹不出来的。但是“忧伤”“快乐”“雄伟”“严肃”“潇洒”“幽默”“滑稽”“快乐”“华丽”等,这些词汇都是音乐所能表现的。音乐通过抽象的表现,以及内在的有机组织构成,帮助听众去感受音乐、品味音乐。使听众听了这样的钢琴演奏后,有的人哭了,有的人感动了,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走了。这也就是说,钢琴音乐的演奏和画画一样。绘画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叫作“画鬼容易,画人难”,就是说画鬼很容易画好,三个鼻子,两个耳朵一个大一个小,画得越难看、越随意就越像鬼了,因为谁也没有见过鬼。然而画人就难了,如果画具体的某个人就更难了。弹琴也是一样,要想随便地表现,摇头晃脑,是很容易的,那样就太肤浅了。要想具体地把作品内容以及特点表现出来就难了,要高格调地表现,使之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对于一首钢琴作品,虽然有时需要对它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才能弹奏好。但是,一首作品一旦形成并经过长时间的演出实践,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某种规定性的东西,这就是程式化。演奏者必须遵循它,在遵循程式化的同时,再进行艺术的二度创造和实践。
与此同时,在练习一首钢琴作品时,其内部组织构成应该包括综合读谱、内心听觉、想象、记忆和大脑控制下的弹奏活动这五个方面。读谱绝不是如同把规定好的“方程式”再现为声音,因为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训练读谱就是训练解读音乐的各种可能性和谱面的背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内心听觉就是训练将音乐构成要素在头脑中进行运动整合的能力。由于音乐构成要素的多样性使得音乐具有了不同的形态,其声音及乐谱的符号形式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而内心音乐听觉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精神的形式,在对音乐不同形态的把握中内心所做出的反应也同样具有了多样性。另外,还要训练对音乐多样性的洞察力和掌控能力。训练对音响效果、音色、力度和动作的想象力则是具体到演奏层面上来,想象是同内心听觉同时进行的,但是比内心听觉更加具体。训练“想象”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理论知识,知道怎样触键,用力部位,手、臂、肩的动作能带来怎样的音色、音响效果,也就是思考将内心中的音乐外化为实际音响所需的各种动作、技巧。弹奏练习中训练记忆这一环节,是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来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训练大脑的音乐思维能力、感官对音乐的反应力和养成通过思考来弹奏的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机械性的弹奏。中国钢琴教育家朱丁一曾说过:“精心研读乐谱是窥探创作者内心奥秘的重要途径。”苏联钢琴家涅高兹认为:“应该弹得严格而富于表情——严格也正是表情丰富的标志。”任何一位严肃的钢琴演奏者,首要任务就是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作曲家所提供的音乐文本做出不同的音乐演绎,以充分揭示出文本所包含的内在音乐有机组织构成,其核心是使音乐中的每个层面独立起来,分离开来,组织起来,并在立体汇合中解析与重构音乐内涵。这一过程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每个演奏者花毕生的精力不断研习,才会获有收益。(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