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架击弦乐器是在1709年由克里斯托福里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明制造的,在制造之处他为这个乐器命名为“gravicembala col piano e forte”,意为“有强弱音的羽管键琴”,这便是后来钢琴名称“Pianoforte”的起源。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钢琴既可以演奏渐强的变化也可以演奏渐弱的变化,并且可以产生富有表现力的音响。现代的钢琴构造是由一套音高调定的固定在一个大木箱内的弦以及下面的一个共鸣板组成的,有一个黑白键盘,其前端排列的是自然音阶的键,距离演奏者稍微远点的是另外五个音符即升、降音的键,钢琴的机能可以通过演奏者发力的强弱来控制琴锤击弦的速度,从而实现控制每一个音符的音量的操作。正常情况下,无论一架钢琴体积的大小,都有88个琴键,这就保证了一架完整的钢琴既可以演奏和声与复调音乐,同时又能担任独奏、重奏以及伴奏等。由此可见,现代钢琴的结构复杂、音域宽广,同时其表现力也是极其的丰富,并且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艺。[24]
自从克里斯托福里发明创造出的琴到现代的钢琴,其间无论是琴的形式构造还是演奏技巧都经历了数次改革和完善。直到1825年,由巴布克科创造出整块浇铸的金属框架以及斜向交叉重叠装置的琴弦设计,近代钢琴的各个关键部位才算基本定型。钢琴的外形和结构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带动钢琴演奏技术从单一到全面的发展变化。
第一次变革是由C.P.E.巴赫领导的,他是J.S.巴赫(1685—1750)的第二个儿子,是巴洛克向古典时期过渡的重要音乐家。从小同父亲学习作曲及古钢琴演奏技术,早年攻读法律,学识渊博,修养精深,1737年放弃法律专业,专门从事音乐活动,在作曲、演奏、教学和音乐评论上都有很高的造诣。音乐风格以敏感和富于表情著称,被称为情感风格的代表人物。C.P.E.巴赫一生正处于欧洲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转变的时代。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修养,他能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他的音乐创作思想和具体作品完全是时代意识形态的产物。他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在风格上以善感和富于表情著称,在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对比强烈等特点上甚至预示了他身后的德国伟大作曲家贝多芬。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情感表现及其风格还只是善感而已,缺乏贝多芬那样的深度。他为键盘乐器写了许多奏鸣曲以及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协奏曲等。C.P.E.巴赫注重研究D.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他的奏鸣曲通常以3个乐章为结构,分别以“快—慢—快”的速度排列,首尾两个乐章通常使用两段体的结构,第二部分带有重复性的段落,第二经具备奏鸣曲式的外部结构特征同时,他为奏鸣曲这一体裁加入了戏剧性因素和抒情气质,加强了奏鸣曲式的主题间的对比度,各乐章间甚至运用远关系调的并置手法。虽然在他作品中,主题的对比不如后来的海顿、莫扎特等,但是却成了古典作曲家们运用奏鸣曲体裁写作的一个开路先锋,他的慢板乐章优美如歌的旋律和宣叙调的乐句也影响了后来的作曲家,由于他的实践,他之后的作曲家在这基础上,逐渐完善了奏鸣曲,使奏鸣曲成为古典时期作曲家们比较喜爱的体裁之一,这种贡献影响深远。对钢琴演奏理论的贡献:他的理论著作《试论正确的钢琴键盘演奏法》是钢琴艺术史上首次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有关钢琴演奏的理论体系,这本书对于演奏中的指法、装饰音、歌唱性的弹奏方法、自由速度的处理、通奏低音伴奏及即兴演奏等各个方面都做了精辟的论述。这部著作既是对巴洛克时期古钢琴演奏的总结,也是对古典时期钢琴演奏的指南,对于整个古典时期的钢琴演奏都有极大的影响。他虽然未能像他的后继者——古典时期的音乐家们写下有影响力的钢琴杰作,但他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创作铺设了道路,在钢琴音乐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莫扎特受C.P.E.巴赫的影响较小,受J.C.巴赫的影响多一些。海顿的寿命比较长,创作风格经历了早期的柔媚风格,中期的敏感风格,晚期的动力风格。贝多芬则是典型的动力风格。C.P.E.巴赫和他同时代人的情感风格往往运用一些令人惊奇的要素:突变的和声、奇特的转调、不寻常的旋律乐句、悬念性的休止、突加的重音等。这种情感风格中主观激情的特征正好同该时期德国文学的“狂飙运动”特点相吻合。C.P.E.巴赫生前备享盛誉,其名声远远超过他父亲。当时被称为“大巴赫”的不是J.C.巴赫,而是C.P.E.巴赫。他虽然未像他的后继者——古典时期的大师们那样写下一流的钢琴杰作,但是他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创作铺设了道路。莫扎特曾说:“他是父亲,我们是孩子。“C.P.E.巴赫在钢琴艺术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www.xing528.com)
第二次变革的领导人则是贝多芬,到了这个时期演奏的歌唱性第一次被提到与灵活、快速、准确等相同重要的高度。不过想要演奏富有歌唱性和感染力的旋律,只依靠手指的灵活性和掌关节的运动是不够的,还必须配合手腕以及手臂的调节才可以做到。正因如此,当弹奏的时候在手腕上放一枚硬币或者放一杯水的练习方法就不再适用,自此以后手腕和手臂也开始得到了初步的解放。尽管如此,当演奏的时候“手腕和手臂要保持不动”的准则依然被遵守着。
第三次变革的领导人则是“整身弹奏法”的先驱——李斯特。早期的钢琴并非是金属结构,而是全木结构的,而“整身弹奏法”会把巨大的力量施加在全木结构钢琴瘦弱的“身躯”上,据说李斯特弹奏的时候甚至经常把钢琴压得“骨断筋折”。到了1835年,美国人豪金斯在钢琴上装上了三角铸铁架,这一应用不仅让钢琴变得更加坚固,同时还从音色和音量方面让钢琴有了新的面貌。因此,这个时期的钢琴演奏者在弹奏钢琴的时候必须调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才可以把钢琴的潜力充分展现出来。随着对力量要求的提高,对弹奏者灵活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钢琴在经历了第三次变革以后,除了踏板和尺寸方面有部分变动以外,在整体结构上便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了。[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