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Romantic)一词源于Romance,文学中常指中世纪用罗曼语写作的诗歌或传奇故事,而“浪漫”作为一种情感与艺术精神存在于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浪漫风格大致开始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燃起了人们对于理想希望的想象,唤醒了人们对丰富内心情感表达的渴望。欧洲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指的是从1820年到1900年这段时间,这是一个拥有众多音乐家群体和盛产音乐作品的时期。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打破了循规蹈矩的古典形式,开始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个人思想感情与艺术感受,这个时期创作除了大量令人赞叹不已的音乐艺术作品,而且有很多曲目流传至今。
19世纪的欧洲政治风云变幻频繁,一些外围国家或民族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同时推动了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民族主义潮流,这股唤醒民族自强自立意识的思潮与社会现实联系得更为紧密,并与浪漫主义相互融合而又彼此区别。浪漫主义音乐是对人世间喜怒哀乐一切情感最直接的披露,主观情感的体验是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基本特征。浪漫主义音乐在对爱情这最强烈和个性化情感的表述中,自传性的、偏重心理变化的抒情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如何获得公众的理解也是作曲家的追求。[13]
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钢琴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是这一时期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内容。因此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风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体裁上经常采用与诗歌、故事等相联系的标题音乐形式,采用与文学相关的叙事曲、无词歌,采用更易于表达作者真情实感的夜曲、幻想曲、狂想曲等小型体裁;第二,在音乐的形式结构上不断趋向于自由化,使音乐的微型与巨型结构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呈两极分化之势。小型作品如前奏曲、圆舞曲、无词歌等,短小精悍,丰富多彩。大型作品如协奏曲、奏鸣曲、套曲、组曲等则篇幅趋向更大、气势磅礴,走向了音乐形式的边缘。
随着钢琴艺术的发展使得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制造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键盘音域也从五组八度扩大到七个半八度,其表现力大大丰富了。钢琴制造家对近代槌击钢琴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张弦支架由木质换成了金属铸造的,机体变为复式杠杆装置,琴檀头包裹的凫皮由毡取代,琴弦不仅被加长而且被交叉排列,钢琴从此就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
综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我们会发现它与发生在文学艺术、诗歌领域的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主要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相较于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因素明显更加强烈,它是用一种特有的抒情格调和自由热情奔放的表达形式来描绘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从而赋予音乐标题性、旋律抒情性、乐句伸缩性以及色彩多样性等各种音乐特征,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钢琴音乐时代。
(一)舒伯特
弗朗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出身于维也纳近郊里赫田塔尔一个市民家庭。青年时期,他受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一生短暂,只活了31年,但他给后人留下的音乐遗产却惊人的丰富和广泛。舒伯特的一生正处在奥地利反动复辟时期,当时知识分子普遍处于失望和忧郁之中。他的作品风格与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那种充满叛逆主义和乐观精神的音乐有着根本的区别,将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寄于诗境和梦幻世界,从中抒发自己的情怀。[14]钢琴的浪漫主义气息就是从舒伯特开始的。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占据了他创作的主导地位,他共写下了六百多首抒情歌曲。他的钢琴作品从速度、音程、调性、旋律线长等安排上都符合人声特点,在情感内容和主题形象上都与艺术歌曲有关。人们常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而钢琴曲又使音乐变成诗。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特点主要是:(1)运用长线条旋律抒发情感;(2)运用大、小调交替调式,频繁变换调性;(3)和声变化丰富。由于以上的特点,使钢琴音乐更加细微、敏感和富有诗意。舒伯特在以上三个方面运用得很自如,他常将歌曲般的主题陈述,简朴的织体,和声的色彩性与变奏手法交互使用,并且运用了民间歌曲和舞曲的元素等。
舒伯特创作的钢琴作品一般分为两类:奏鸣曲和钢琴小品。
舒伯特一生创作钢琴奏鸣曲23首,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早期(1815—1818,10首),过渡期(1818—1819,4首),中期(1823—1826,6首),晚期(1828,3首)。1817年、1825年、1828年是舒伯特创作钢琴奏鸣曲的三个高峰年。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存在着未完成与未发表现象。如23首奏鸣曲中有9首没有完成,所写的奏鸣曲只有3首是在他生前发表的,即D.845(1825)、D.850(1825)、D.894(1826)。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演变过程是从歌唱性、抒情性逐渐到英雄性、戏剧性,但抒情性始终占上风。在他的音乐中,抒情性的主题是中心,他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旋律上,注重调性转换的效果和依靠和弦伴奏的旋律进行发展,再现时也不做修饰,这构成了作品抒情性的基调,前后乐句保持平衡,主题与副题之间没有斗争,而是和平共处,展开部中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展开部规模被缩小。总体来说,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往往不是传统的动力性快板,其主部主题多半是沉思性的抒情独白;第二乐章一般来说分量较轻,没有太多的发挥;第三乐章则主要使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基本保持了古典主义风格。如降B大调(D.960)第15钢琴奏鸣曲(遗作),第一乐章为精确的中板(Moltomoderato),第一主题具有大方的气度,以连奏呈示。有人认为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自贝多芬之后的最完美的奏鸣曲,也是舒伯特的钢琴曲之冠。
钢琴小品在舒伯特的作品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他先后写下了8首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作品短小精练,富于思想内容,其中他创作的钢琴特性小品《即兴曲》和《音乐瞬间》(D.899、D.142、D.780)最能代表他的理想,他的钢琴小品也正是他为钢琴所写的“歌曲”,它们在钢琴音乐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集中表现了舒伯特卓越的旋律与和声天才,是瞬间素描和平易真挚相结合的产物。透过他的创作,我们看到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追求光明和幸福的愿望。
(二)肖邦
浪漫主义时期最为辉煌的人物——肖邦,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弗雷德列克·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出生于华沙郊区,在音乐史上是最为神秘也是最富诗意的钢琴诗人。他从小学习钢琴,8岁开始公开演奏。他一生的作品几乎全部是为钢琴而写的,像这样的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大师中是独一无二的。他的音乐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反映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表达了在当时处于被剥削被奴役阶层的波兰民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反抗精神。肖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十分的严肃,极其反对猎奇,同时也不被它所束缚,一直在努力体会它的性质并加以重新创造。[15]肖邦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是少年时期。他在家中常接触华沙的知识分子,他们均具有进步的民族意识,这对他一生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期间,他写下《波罗奈兹舞曲》《e小调夜曲》《莫扎特主题变奏》,以及几首《玛祖卡》《圆舞曲》,同时还完成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1803年他在离开波兰赴巴黎的途中,听到了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写下了振奋人心的《革命练习曲》和汹涌澎湃的《d小调前奏曲》《g小调叙事曲》《谐谑曲》。这一批作品,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从这些作品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肖邦从一个充满朝气蓬勃的青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悲剧性色彩的作曲家,这种成熟是与他的生活阅历分不开的。(www.xing528.com)
第二,是成熟期。在这个时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均达到了真正的成熟。在巴黎,他先后认识了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贝尼尼等著名音乐家,并和画家戴拉克鲁阿、文学家乔治·桑、诗人密茨凯维兹等人广泛接触,颇受启发。他先后创作了叙事曲3首,奏鸣曲2首,f小调幻想曲,即兴曲,谐谑曲3首以及波罗奈兹舞曲等,达到了艺术的顶峰。肖邦一生的重要作品有: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3首奏鸣曲,27首练习曲,19首波罗奈兹舞曲,58首玛祖卡舞曲,17首圆舞曲,4首即兴曲,2首幻想曲,21首小夜曲,摇篮曲,船歌,2首协奏曲,回旋曲,等等。
肖邦的音乐词汇色彩斑斓,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他把音乐与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肖邦作品的音乐结构来看,他运用了大量的拿波里六和弦、增六和弦,属七和弦,减七和弦以及属九和弦,进一步加强了和弦功能;同时还对织体、装饰音、旋律、和声等各方面进行了革新,挖掘了钢琴的表现潜能。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他把旋律气息拉大了,线条格外柔美平滑;对于触键技术,他把音色变化修饰得格外细腻,踏板的运用也同样高超,对弱音区的声音探索有了突破。肖邦是一位浪漫主义的音乐大师,音乐中充满了含蓄、均衡的古典精神,为19世纪上半叶的钢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肖邦提高了民间音乐的艺术水平,同时又保持着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使其丧失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作为一位当时所在时代的伟大的和声改革者,他把半音阶和声以及伴随的不协和性扩展到了前所未知的全新领域。远关系转调、小七和弦不加解决的连线、不明确和声低音的经过,所有这些都为瓦格纳、弗朗克、福瑞、德彪西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
(三)李斯特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出生于匈牙利,当时的匈牙利被奥国统治,所以他很早就离开祖国,是一位与肖邦同时代在钢琴的交响性方面占据了特殊的位置的伟大钢琴家,在纯技艺表演方面无人可出其右。他一生从事钢琴演奏,并担任乐队和歌剧指挥,其音乐活动影响着当时整个欧洲乐坛。李斯特的演奏风格继承和发展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风格。他在弹奏中常常运用三度、六度、八度经过句,大跳八度和弦,快速同音反复,滑奏等高难度技术,使演奏更加丰富多彩。
李斯特自幼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音乐才能,从小便接受了系统、严格的音乐训练,而且后来又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其大胆的创新,形成了一套他特有的演奏技巧,如准确的大跳、双手八度交错半音进行(李斯特八度)、快速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奏法、踏板的巧妙运用等。由于李斯特在钢琴上的登峰造极的技艺,他摘取了崇高的荣誉,人们称其为“钢琴之王”。
李斯特还把大量的交响乐、歌剧作品改编成钢琴曲来演奏,作品中有12首《高级练习曲集》、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和3首《音乐会练习曲》。这些高难度练习曲,代表着钢琴艺术的顶峰。《匈牙利狂想曲》共19首,音乐素材来自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反映出民族的时代精神。在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1847年编选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里面,还有一首题为“匈牙利”的交响诗。在浪漫主义艺术世界中,他用自己的作品表明了自己是一位匈牙利艺术家。如果解析一下《匈牙利狂想曲》可以这样认为,他的音乐根植于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中;同时,他的音乐又带有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狂想”风格,即热情的幻想、真挚的感受以及奔放的色彩。毫无疑问,李斯特其人其作深深地烙上了浪漫主义的印迹。李斯特的钢琴创作、音乐创作风格的第二个转型变化是从《匈牙利狂想曲》开始进入新的转变期的。《匈牙利狂想曲》以火一样的热情与浓郁的匈牙利民族情结与风格享誉世界乐坛,李斯特通过创作及钢琴演奏技巧的提升,李斯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就如音乐的曲子一样,从缓慢、沉闷的音调开始,从充满沉寂、压抑的引子夹杂着几分紧张感到热烈欢快的风格演变,其间李斯特经历了多次演奏主题变化和否定之否定。在中年时期,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向华丽转型。其钢琴演奏速度与节拍的改变使主题刚劲有力,个性鲜明,节奏中有起伏的旋律线,使各类乐曲的主题显示出不稳定性和紧张感。演奏时以坚定、有力的旋律开始,以充满矛盾和怀疑的旋律结束。由乐曲的组织、节奏和力度建立起来的充满着果断、激情和英雄主义。他创作的乐曲、编排的乐曲,不论结构还是单声都衔接连贯。创作的乐曲旋律凌驾于伴奏的乐曲结构之上的,作品的整体感觉由低向高层层推进。作为生前所处时代最杰出的钢琴家,李斯特对键盘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作曲家的李斯特,同样是一个勇于超越时代的探索者。他不仅创造了交响诗这一管弦乐形式,而且也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创造者之一,他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16]
李斯特采用了自由的形式,即兴弹奏,将舞蹈与歌唱相结合,内容极为丰富。《b小调奏鸣曲》可以说是李斯特钢琴创作最突出的作品。这首奏鸣曲深刻地反映了他复杂的世界观。人们常把作品内容与歌德的《浮士德》联系起来,乐曲表达幅度广泛,有虔诚的信仰和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也有对生活的否定态度和宿命论的情绪。他成功地运用了单乐章,在节奏、速度、调性、音区、织体上有着灵活的变化,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李斯特还写了2首协奏曲《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曲式上都运用了单乐章形式,风格上很接近交响诗的体裁。
(四)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19世纪下半叶器乐创作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把古典主义结构的原则和门德尔松和舒曼的浪漫主义精神结合到一起,勃拉姆斯所在的时代被视为德国传统的主要继承者,其对形式的关注贯串着他的一生。浪漫主义者都是从漫游开始的,仿佛是一个语言,他们在漫游中寻找,在行走中解脱。即使拘谨得有些沉闷的勃拉姆斯,也是如此。勃拉姆斯出身于德国汉堡一个市民家庭。其父是职业乐师,能演奏多种乐器,他是勃拉姆斯学习音乐的启蒙者。勃拉姆斯一生写了大量交响乐、四重奏、艺术歌曲、合唱和钢琴曲等。勃拉姆斯是一位主张恢复已经失去的古典主义传统的音乐家,早期的钢琴作品有3首奏鸣曲和1首谐谑曲。奏鸣曲有贝多芬的风格,富有活力,表现出非凡的气质。勃拉姆斯和舒曼有着深厚的友谊,年轻时他经常把作品带给舒曼审阅,曾为舒曼写了《舒曼主题变奏》。勃拉姆斯创作的作品有4首随想曲、2首狂想曲、4首间奏曲、2首协奏曲,还有叙事曲、变奏曲、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帕克尼尼主题变奏等。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中蕴藏着悲剧性的哲理和悲观主义世界观,他处处用古典主义理性来限制和约束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感。1892年以后他写的作品越来越趋向表现忧郁和内省的情绪,甚至有悲观隐退的思想。这位生活在浪漫主义音乐时代,却崇尚古典主义的大师是钢琴史上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浪漫主义音乐虽然以他而告终,但是其音乐风格并没有消失,同时不同程度地促使了民族音乐语言的发展和壮大。勃拉姆斯所处的时代虽然是浪漫主义晚期,但是他却并未一味地顺应浪漫主义时期的洪流,而是选择坚持“纯音乐”的创作,他的主张是音乐需要重返古典主义的天国,追寻并集成源自巴赫、贝多芬的德奥传统,并用“古典主义的旧瓶,装浪漫主义的新酒”,创作了大量富于醇厚抒情气质的交响乐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以及合唱作品,因此他被世人誉为“德奥古典大师中的最后一人”。
勃拉姆斯是舒伯特之后最接近古典主义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继承了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人的传统,成为19世纪下半叶音乐创作的代表。他自己曾说过:“没有一首舒伯特的歌曲学不到什么东西。”[17]勃拉姆斯追求深刻、含蓄的感情表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中体现了古典式的均衡和协调,人们透过这种均衡和协调看到了隐藏在其中的浪漫主义感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音乐家的双重性格。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节奏多变,结构清晰,织体丰富,技巧完善。他所钟爱的主题是爱情、大自然和死亡,风格质朴、富有深刻的哲理性,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善于描绘纤细、敏感、复杂、内在的情绪。从而,使艺术歌曲成为他所有音乐体裁中颇受瞩目、极具光彩的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