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渐渐转向了古典主义,钢琴艺术史上的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是指1750年到1820年这一时期,在此期间钢琴的创作和演奏风格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音乐活动空前活跃,音乐从宫廷和教堂开始走向社会,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与巴洛克时期出现了明显的不同,逐步形成了明朗、抒情与温馨的特点,并渐渐形成以维也纳为中心的欧洲音乐基地。优秀的钢琴家如巴赫的两个儿子菲·埃·巴赫(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和约·克·巴赫(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他们被称为古典奏鸣曲的奠基者。约·克·巴赫,在从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风格时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重要作品有钢琴奏鸣曲,其中著名的有《普鲁士奏鸣曲》6首和《沃尔腾奏鸣曲》6首。作品的特点是让人们听到的不仅是音乐,而且是可以理解的语言。菲·埃·巴赫不仅对古典奏鸣曲的发展奠定起到较大作用,在钢琴史上,他摸索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钢琴演奏理论。他所著的《试论钢琴演奏的正确方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当时钢琴演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创立了钢琴演奏中的指法、装饰音、歌唱性的弹奏以及速度的运用,对于伴奏和即兴演奏等都做了详尽的论述,他为后来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创作铺平了道路。根据1800年德国《音乐通报》杂志的记载,虽然当时是钢琴发明的早期,然而学习钢琴的人非常多,仅维也纳就有钢琴教师300多人,可见钢琴受人们喜爱的程度。[9]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克列门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他们在创作风格和美学原则上借着高度统一的形式美,使音乐表现达到了理想境界,他们所创作的伟大作品至今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位马车工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他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出了出众的才华。海顿6岁开始在合唱团唱歌,学习乐理和小提琴。17岁时,由于变声,他离开合唱团,开始勤奋自学。1750年他认识了意大利作曲家波尔·波拉,并向他学习作曲。[10]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明朗、乐观,充满活力,富有幽默感和民间气息。他一生跨越了巴洛克时期和几乎整个古典时期,所以从风格上一般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钢琴作品以奏鸣曲为主,共创作了50首奏鸣曲。前期的22首奏鸣曲结构规模都不大,也没有形成风格,还是以古典钢琴织体为主,一般是表现纤巧和雅致的宫廷风格。中期的25首奏鸣曲是海顿的转折点,从乐句结构和乐曲规模上都比以往有所扩大,主题的展开很严密,富有建筑感,表现出了热情激昂的情绪。由于受到莫扎特作品中抒情性的影响,海顿后来的创作灵感一度有了新的倾向,注重快板乐章歌唱性的写作,使旋律更加富有美感。晚期奏鸣曲有5首,是非常成熟的作品,这是海顿离开宫廷后自由创作时期创作的。这5首作品较之中期作品有了突破,思想更为深刻,主题之间有了明显的对比。作品中表现了英雄性和戏剧性,有和贝多芬早期奏鸣曲同样的感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首《bE大调奏鸣曲》。除了奏鸣曲外,海顿还写了《C大调幻想曲》和《f小调变奏曲》,这2首同样是精品之作。
总之,海顿的创作手法以表现光明为主,少有悲剧性,较少反映强烈的矛盾。这与当时奥地利约瑟夫二世统治下推行的“开明政策”有关,这种环境下创作的作品多半是描写朴实的感情和世态风俗。而且海顿的成就毫无疑问要归功于他的音乐天赋和勤奋,他大量的音乐创作为我们提供了音乐发展清晰的轨迹,完善了古典前期的音乐实践,确立了古典时期的音乐形式,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大量的作品,多样的体裁,丰富的音乐形象,为接下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一种范式,海顿的音乐创作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洋溢着古典乐派特有的优雅气质,精致考究的结构,典雅高贵的曲风,他同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一同把维也纳古典乐派推向西方音乐史的一个高峰。
(二)莫扎特
与海顿同时代的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德尔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他与海顿的创作在音乐织体、和声、曲式等方面同属一个时代,但从音乐风格来看又明显不同,莫扎特的音乐让人体验到既有浓浓的人情味,又超越世俗。他是用音乐来刻画心的作曲家,从他的音乐语汇中可以体味到纯朴、自然和平易近人的情感。
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父亲是一位宫廷乐师。他从小跟随父亲学琴,5岁作曲,8岁创作奏鸣曲和交响乐,11岁写了第一部歌剧。他从小就显露了出众的音乐才华,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并在欧洲巡回演出,这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拓了他的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内容很广泛,有20首奏鸣曲,20首协奏曲,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有6首奏鸣曲(K.279—K.284),被称为“家乡奏鸣曲”,于1774—1775年创作,其内容和风格明快,散发着无忧无虑的少年气息。2首《曼海姆奏鸣曲》(K.309,K.311)于1777年创作,是莫扎特赴巴黎途经曼海姆时写成的。中期创作的5首《巴黎奏鸣曲》(K.310,K.330—K.333)是莫扎特1778年在巴黎完成的。此阶段的莫扎特在生活中、情感上都有明显的变化,作品逐步趋于成熟。另外一首《奏鸣曲》(K.457)和一首《幻想曲》(K.475)是在维也纳时期写成的作品,无论从和声、曲式等方面都有他的新见解和独立性。晚期作品有4首奏鸣曲,1788—1789年完成。从这4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年的莫扎特对巴赫的复调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所以从作品中体现出复调因素,从结构布局上来讲也更为紧凑和集中。(www.xing528.com)
莫扎特的协奏曲艺术价值很高,仅次于他的歌剧艺术。26首协奏曲中,c小调(K.491)和d小调(K.466)最为著名,另外A大调(K.488)也非常著名,有“阳光般的温暖”之美名。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每一句、每一小节都有很细腻的人物刻画,各种精妙的变化栩栩如生地在键盘上表现出来,使人陶醉。这位誉满全球的音乐神童、英年早逝的伟大作曲家,他的键盘演奏风格开创了维也纳演奏学派的先河。
(三)克列门蒂
在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上,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兼教育家穆齐奥·克列门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是真正创立钢琴演奏风格的音乐家,他享有“钢琴演奏之父”的盛名。克列门蒂出生于罗马,父亲是一名银匠。他在童年时代就聪颖过人,有相当高的作曲才华,1779年出版了《6首奏鸣曲》,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的作品中采用了当时并不多见的创作手法,如在曲调的双三、双六、八度进行时极有动力性的音型和丰富多变的力度等,在当时羽管风琴十分盛行的情况下,他为发掘钢琴这一乐器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创作出一批佳作。1826年出版的《艺术津梁》练习曲集,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钢琴教程,它把技巧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近代钢琴演奏技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克列门蒂代表了当时英国的演奏风格,他的技术与音乐音响灵敏度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克列门蒂一生都在致力于教学工作,先后培养了著名的钢琴家菲尔德、克拉默,还有莫谢莱斯等。克列门蒂为钢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2]
(四)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在近代钢琴史上被誉为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他也是最后一位古典乐派的音乐家,共写下了32首钢琴奏鸣曲,5首协奏曲。如果说巴赫的平均律为“旧约全书”,那么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则被人们称为“新约圣经”;巴赫是站在复调音乐之巅,而贝多芬则是站在主调音乐之峰。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了海顿和莫扎特。他的一生都处在欧洲动荡的年代,法国爆发的大革命对他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他的个人经历是不幸的,悲惨的童年、耳聋的折磨、爱情的挫折和家庭的不幸,但是贝多芬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他的奏鸣曲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他从1794—1800年写下了13首奏鸣曲。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巴赫、海顿、莫扎特以及克列门蒂对他的影响,流露出个性风格,充满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中期,他从1801—1814年创作了14首奏鸣曲。这一时期作品中,贝多芬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古典奏鸣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如作品27号。这一时期的精选作品中有人们非常熟悉的《月光》《田园》《暴风雨》《黎明》,以及《热情》奏鸣曲,可称为顶峰之作,蕴含的思想和感情内容相当丰富,以至原有的奏鸣曲结构形式已完全包纳不下了。贝多芬几乎不被传统形式束缚,大胆扩展了连接部、展开部和结束部的规模。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不多,有5首(作品101号、106号、109号、110号、111号),写于1816—1822年。这时贝多芬的耳朵已全部聋了,作品中没有早、中期那样激烈和充满矛盾,但在曲式方面运用了新的手法如赋格和变奏曲,同时贝多芬越来越隐退到自我反省的境地,追求一种超凡的宁静和精神上的升华。他自己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此外,贝多芬还写了22首钢琴变奏曲,5首协奏曲和一些钢琴小品,如《致爱丽丝》《G大调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等深受大众喜爱的乐曲。22首变奏曲汇集了当时新确立的贝多芬的音乐语汇,充分显示了他的音乐表现手段。5首协奏曲写作时间跨度很大,前两首协奏曲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后三首协奏曲脱离了维也纳乐派的程式化传统,音乐风格逐步形成。体现出英雄性的形象,戏剧性的冲突,乐队更富有动力。贝多芬的协奏曲蕴藏了宏伟的构思,使这一体裁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浪漫主义协奏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贝多芬的艺术道路既继承了前辈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取了当时进步的法国革命音乐和英雄性的调性,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点。从演奏技巧来看,他扩大了钢琴键盘的使用范围,并大量采用了华彩句、颤音和震音,高、低声部有了变化明显的音响效果,高声部明亮,低声部浓厚饱满,同时他在踏板方面也有新的突破。贝多芬在教授钢琴作品时要求手指尽可能地弹是每个音的音值,保持音之间的连贯,弹出富于表情、优美如歌的旋律,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他创立了自己丰富的教学风格,独树一帜。在音乐史上,贝多芬结束了古典时期,开辟了浪漫时期之路,可以说他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