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境教育:无声胜有声

情境教育:无声胜有声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省则省,无声胜过有声;当省不省,有声不如无声,也许,这就是“沉默”教育罢。此时的“无声”,它是沁人心脾的无言的春风,抚慰学生敏感而紧张的心灵;它又是细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但它更像一只无声的号角,催人警醒,促人奋进。

情境教育:无声胜有声

“爱之深,责之切。”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学生,因此,关注着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为他们的成长而快乐,因为他们的进步而雀跃,因为他们的颓废而心痛,因为他们的犯错而气恼。正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他们,因此总希望他们朝着我们制定的方向前进,而对于他们的犯错,我们有时会感到生气因此严厉地批评他们。其实,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适当地运用无声的批评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天上午,第四课上课的铃声已响,我因和家长说话晚了几分钟,刚走到教室后门口,就见到一片“鸡飞狗跳”的景象,一个男生正猛烈地推着桌子,冲着站在讲台上管理纪律的班长大声吵嚷。我静静地立在后门口,强忍着怒气,心里默数着:1、2、3……也许是嗅到了紧张的空气,教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纷纷伏好,那个男生也好像意识到什么,猛一回头,与我的目光对视了一下,立即缩了回去。我无声地走到讲台上,涨红了脸的班长正想解释什么,我点点头,示意他什么也不要说了,让同学们自己看书。此刻,教室里异常的安静,我走在行间,停在刚才那个男生的座位旁,默默地立了三分钟,只见他的脸红了,捧书的手显得那么拘束,我帮他扶正读书姿势,轻轻叹了口气,可他最后竟双手捂着额头趴在桌子上。我没再言语,走开了。中午吃饭时,任凭班长点名,他伏在桌上怎么也不肯来吃饭,直到引起正在盛菜的我的注意,向他轻轻点了点头。吃完饭,我正和学生做卫生,他却怯怯地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有一颗鲜亮的红星。纸条上还写了他犯错误的原因:今天第四课打了铃,我和同学为了位置的大小发生了争执,班长叫我伏下,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好像积蓄了很长时间的力量便一下子爆发了,我一下子使劲往前推桌子,然而愤怒的情绪还未宣泄完,只听见一个同学在下面小声说吴老师来了,我条件反射地回头,果然,吴老师正在后门那边生气地看着我,我把桌子拉了回来,伏下。吴老师并没有说什么。我想了很多很多,一直到我吃完饭我也在想。身为班委不能以身作则,当好同学们的表率,相反破坏纪律,惹麻烦,这并不是我应该做的,我的确做的不对。××没有错,他身为班长,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错的人是我,我有什么理由生气,有什么理由冲别人发火呢?这件事我也并不清楚当时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暴躁,但是我知道,我错了,所以这颗星一定要扣。(他只差一颗红星就可以换他读书榜上梦寐以求的金星了,而他自己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我没有说什么,却使这个学生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这使我回想起很多类似的事情:课间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大声喧哗,我走进教室站到他们身旁,喧哗声没了;集体校会上,几个学生在小声嘀咕,我走到他们跟前,嘀咕声没了;单元测试时,一个学生刚把手偷偷伸进抽屉,我走到她跟前,这个学生脸红了……

事后,这类学生大多能自觉认识错误,并且以后大都不再犯。该省则省,无声胜过有声;当省不省,有声不如无声,也许,这就是“沉默”教育罢。面对类似犯错误的学生,过多反复强调固然有助于记忆,但一种刺激如果反复持续作用于人,人就会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适应,会渐渐麻木起来,如此也就不会有什么刺激了。并且面对屡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作为教师往往容易感情冲动,大声训斥、呵责。如此,被训斥者,丢了情面,伤了自尊,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话语会变得难以接受。而成功的教育,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和被教育者能否接受这种教育,这必然决定了教育的失败。(www.xing528.com)

现在想来,这个带头破坏纪律的学生在被我发现的一刹那,心清是何等的紧张。他低下头,捧书的手也是那样拘束不安,准备着挨训。然而等来的却是老师出乎寻常的沉默,他由紧张到惊异、愧疚,脸红了,心灵受到震撼,不觉要自我反省:老师多次强调认真学习,遵守课堂纪律,可自己呢?他在自我反省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改正。虽没有言语,但我此刻的沉默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虽没有言语,但我此刻的沉默却保护了学生那极强的自尊心。同时,这种沉默也为我赢得了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信誉,维护了良好的形象,维护了老师的尊严。由此,学生对我心存好感,自会自我反省,自会自动承认错误。我想,这种无言的批评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化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应着眼激发学生的自尊、自爱的品质,诱导学生自我认识错误、自我教育,使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如此,教育才有后劲。“无言的批评”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平静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反省的机会,能使学生在自我反省中内化教师的要求,成为一种自觉要求。此时的“无声”,它是沁人心脾的无言的春风,抚慰学生敏感而紧张的心灵;它又是细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但它更像一只无声的号角,催人警醒,促人奋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