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中,对题干的长度要求十分严格,有些物理文字冗长,内容、问题设置多,学生凭头脑的简单思考、推理是对物理过程、情境不容易搞清楚的。设置物理情境就可将一些繁杂的题目进行分解、剖析,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而达到对题目的理解、感知,使之简单易解。
例1:火车长100米,从车头离桥头200米处由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桥长为150m,求:①整个火车通过全桥的时间;②整个火车通过桥头的时间
[分析]此题可利用“作图法”,描绘出物理情境。
设火车从1位置到2位置的时间为t12,火车从1位置到3位置的时间为t13。火车从1位置到4位置的时间为t14火车从2位置到3位置的时间为t23火车从2位置到4位置的时间为t24,问①整个火车通过全桥的时间即为火车从2位置到3位置的时间t23=t13-t12
问②整个火车通过全桥的时间即为火车从2位置到4位置的时间t24=t14-t12
由于火车在位置1的速度为0,所以:450=
200=
300=
代入数据可解得:t23=10s,t24=4.5s。
例2: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1的轻质弹簧两部分分别与质量为m1、m2的物块A、B连接,劲度系数为k2的轻质弹簧上端与物块B连接,下端压在桌面上(与桌面连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施力将物块A缓慢地竖直上提,直到下面那个弹簧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物块A上升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
[分析]利用“作图法”,描绘出物理情境。
解:平衡时,弹簧k2形变(上端弹簧恢复原长、下端弹簧仍被压缩)(www.xing528.com)
x2=(上端弹簧被拉长下端弹簧恢复原长)
平衡时,弹簧k1压缩量:x1=
拉升后弹簧k1拉伸量:
物块A升高了:
例3:质量为M的气球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人,气球和人共同静止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空中,如果从气球上放下一架不计质量的软梯,以便让人能沿软梯安全下降到地面,则软梯至少多长时,才能达到上述目的?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人船模型”的题目。首先利用“作图法”,描绘出物理情境,人往下运动,气球往上运动,两者位移满足m人·S人=m球·S球。在人下降到地面的过程中,人的位移S人应为h,在此过程中气球将上移S球=m人·S人/m球,而为了安全下降到地面,软梯的长度应为从气球直到地面的总长度即S球+h。
解答:以人和气球为一个系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人·S人=m球·S球,代入数据:
S人=h,则S球=m人·S人/m球=m人·h/m球,
L=S球+h=(m人+m球)·h/m球
所以,软梯的长度至少为(m人+m球)·h/m球。
在讲解例题、布置课堂练习和考查学生时均可采用,将文字题“翻译”成图,建立正确的物理情境。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右脑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解题速度得以加快,解题格式规范、思路灵活,推理能力强,课堂容量随之增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