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热点问题,即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或较大争议的问题。从教学过程看,热点问题是指社会现实与教材内容之间易产生矛盾的问题,也是学生亟待了解并希望给予正确解答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触发热点,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认知心理学有关学习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Feather.1982年)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有获得有价值的结果的期望。就是说,人必须认识到他所从事的活动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同时,也预料自己有成功地获得这一结果的可能(即期望)。价值和期望是相乘的关系。任何一项为零,动机则为零。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或自己不可能学好知识,那么,就很难具备积极的学习动机。
政治课教学也是这样。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课程,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够指导行动,学以致用。但是,由于政治课的部分教材内容与形势不相适应,加之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因而政治课教学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就使部分学生看不到政治课的价值,降低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进而影响了政治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改变这一现状,从教师方面讲,就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凡是有利于讲透基本原理、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理解社会热点的实例,教师都应大胆联系并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觉得政治课说得有理,学了有用,从而愿学乐学。(www.xing528.com)
教师要触发并剖析热点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困惑和疑虑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采用“质疑条”的方法来进行了解。所谓“质疑条”,就是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将其疑问记在纸条上,教师收集并筛选出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问题,将其汇入与教材内容相矛盾的情景之中,以此引发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其内在动机,使其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比如,在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时,我针对学生的疑虑,提出:“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为什么还存在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现象?应如何认识和理解‘共同富裕’与现实社会的贫富悬殊?”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时,提出:“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都实行宏观调控,这两种宏观调控有无本质区别?原因何在?”在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命运”时,提出:“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有哪些区别?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与资本主义的‘滞胀’现象是否相同?应如何看待‘通胀’现象?”由于以上热点都是在学生思考而不得其解后提出的,因而联系热点以引发思想冲突,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运用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剖析热点,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觉悟,进而提高了政治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潜心创设冲突情景,刻意营造“可教学时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认知性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Miller,1979年)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之处,引发美感。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学习将是一种令人激动的冒险活动,就很少有人会逃避这种活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觉醒,这种精神很可能持续人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