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情境教育也不例外。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生存是人类社会必须首先正视的问题。基于这一点,人类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指导思想而建立起来的。在这种教育中,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提高人对自然的控制力或操纵力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相应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认知(过程)”成为高于一切的“主宰”,也成为几乎所有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这种传统下,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情感过程”,在学校教育的实践及理论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从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的孔子曾把“乐”看成是“成人”或者“成仁”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的第一要素,如同他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论语·泰伯》。)但是,在孔子的认识中存在着明显的二元论,也即他把“乐”(情感)看成是伦理(“仁”)的要素,除此之外他认为还有一个认识的要素,即“知”,问题是他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在西方,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承认人的情感的真实存在,并且强调了这种情感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并因此而提出“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注: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但柏拉图的“灵魂说”却扼杀了其认识中的进步因素。根据柏拉图的“灵魂说”,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情感三部分组成的。其中,理性直接来自先天的“观念世界”,是最纯洁的;情感和意志是后天的,尤其是情感,往往会模糊或迷惑人对先天“观念”的“回忆”,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节制”。于是,在柏拉图的教育理论中,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有关认知(“回忆”)与情感关系的悖论,即对人类的情感一方面要加以重视或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加以摒弃或限制。由此可见,在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上,古代先哲们经历过一场痛苦的思考。
从近代以来,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情感在个体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始受到世人的重视,并逐渐形成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在其发生、发展史上也是曲折的、不断反复的。总的来说,近代以来,在西方教育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始终有两种对立的思潮在不断地相互否定、相互抗争但同时又相互汲取,这就是始于赫尔巴特的以认知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和始于卢梭的以情感发展为取向的教育理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在近代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这两种近乎南辕北辙的认识,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前一种认识思潮,即强调认知活动的教育思潮。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对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对情感的强调已成为一种共识。相应地,对教育过程及其原理(规律)的理解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质的变化。笔者认为,出现这些变化固然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但至少有两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www.xing528.com)
1.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当代,生存危机已不再是主要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人类面临的唯一一种重要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多元化,社会现状的复杂化,以及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导致人际竞争的加剧而带来的社会不适现象日趋严重,人类的情感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点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0年代提出“学会生存”到80年代提出“学会关心”这一认识基点的转化中也可得到强有力的证明。强调生活质量,强调情感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所提出的一个具有全球性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是作为社会发展原动力之一的学校教育所必须正视并给予解答的。
2.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家关于人类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的重要发现给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以极大的启示,使人们能站在科学的高度来反省传统的以认知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内在缺陷与弊端,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情感教育”革命。已有诸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证实: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大脑优势半球(通常为人的左半球)的功能,情感活动是大脑非优势半球(通常为右半球)的功能,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大脑两个半球协同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大脑的效率,开发出大脑的潜能。这些重要的新发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认识,引发了众多以人的情感发展为特征的新的教育尝试。
在一定程度上,李吉林“情感教育”模式的出现与发展,与上述社会大背景和认识大背景是相吻合的。李吉林在新近的一本著作中写道:“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历经10余年探索,情境教学则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促进儿童主动发展、学得生动活泼的有效途径。教育总是面向未来的事业。21世纪人才活动的舞台是更加广阔、更加活跃、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大时空。”(注: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5页。)将人才的培养放在未来社会这一大的时空背景中加以认识,强调对人的情感、意志和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并且在教育思想上汲取了当代科学的新成果,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确切地说是用学生的情感活动来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途径,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就是“情境教育”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并能在现实的土壤中得到发展的真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