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声响,连同那变化莫测的种种场景。无论是无声无息地渐变,还是雷霆万钧的剧变景象,都成为对儿童进行智慧教育、审美教育的生动教材。然而传统的灌注式、封闭式教育几乎已经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书,这个广阔的多姿多彩的课堂。实际上,讲究美感,注重感觉,适应自然。以大自然为背景的野外教育思想可谓渊远流长。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代圣人孔子就提出“在梨树之下”,“杏坛之上”,在自然的广阔空间授课的思想。道家庄子也早提出以天地自然为“大宗师”的教育思想。在国外,“自然主义课程论”的倡导者卢梭设计的课程大部分都是在自然界进行的,他甚至认为“受了十五年教育以后,对于生活有了一定的准备才能到腐化的城市去而不受污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有“蓝天下的学校”、“三百页大自然的书”的范例。这使我们领悟到教育不能切断源头,教育必须带学生到源泉中去。情境教育开设的野外情境课程,正是遵循了这一教育的真谛。那大自然的诗,大自然的画,大自然的音乐对儿童情感、意识以及智慧,起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当然,我们反对过分强调自然的作用、忽视知识的系统的偏颇。但大自然特殊的教育作用,陶冶功能确是其他任何教材替代不了的。当儿童走进大自然宽阔的世界时,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美感,连同大自然种种景象所包容的、所显示的因果关系,都会引起儿童的喜悦、惊叹和思考;儿童所掌握的词汇在其间复活,同时又在记忆屏幕上留下丰富鲜明的表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儿童的发展是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前进运动。为此,我们极力扩大儿童的视野,拓宽教育空间,开设了野外情境教育课程,还特设与之相应的观察说话、观察写话、情境作文,让儿童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富的怀抱中去。从“求近”、“求美”、“求宽”的角度去优选周围世界的生动场景,让儿童渐次地认识大自然,启迪智慧,并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让他们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
在条件尚不具备建立野外活动基地前,我们优选周围世界的典型场景,由近及远,由单一的大自然的场景到以大自然为背景的社会生活的一角一隅。为了这一个个的理想的活动空间,我们迈开双脚,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去寻找,一遍又一遍筛选,初步形成了野外活动的网点。从学校后的田野、小河又到学校西侧古老的光孝塔,然后沿着绕城而过的濠河边及至城郊的山麓和浩荡长江……选点、定点。一次一次,孩子们去郊外的萝卜地、果园、稻田、瓜地,丰收的场景使他们沉浸其中。对家乡的田野、山水,对劳动、劳动果实、劳动人民的情感,就在这具体生动的一幕幕场景的认识过程中培养起来了。(www.xing528.com)
野外情境教育帮助儿童走出了封闭得很久的几十平方米的小教室,来到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了广袤的天宇下的大千世界。在认识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对大自然的情感。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直接间接地作用于儿童感官,这种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源头沟通,活水便源源不断。儿童的心田,知识的仓库,都可以不断地得到滋润、复合、运转,这是对人的心灵的塑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