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认为,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鲜明目的的行为活动。因而多少年来,学校老师习惯于把教育教学的信息、意图,直接地灌注给学生。师生都处于一种纯理性的、有意识状态中。学习很难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被动接受是必然的结果。既然是被动,就势必阻碍儿童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
情境教学正是针对这种灌注式教学“直接传递”的弊端,通过优化环境,予以改善。我们根据教育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近期目标,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艺术手段的力度、优选的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正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且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中,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情境教育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特点,无不显示了情境教育特定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倾向发生作用。按照洛扎诺夫的理论:“凡是影响心理都是暗示”,而每个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因为“这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这种主客观的一致性,表明情境教育运用暗示倾向原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和普遍性。暗示的效果就是氛围的作用。我们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的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也就是说,情境教育正是利用暗示倾向,通过周围环境与儿童心理共鸣的过程,迅速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我们“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二者交织起来和谐进行,这种最佳的心理趋动正是挖掘人类潜在能力的重要通道。情境教育利用暗示倾向,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儿童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