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望西口路-探寻黄河另一面

北望西口路-探寻黄河另一面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人曾经想搞清楚西口的具体位置,而且确有所获。走西口是越过长城和黄河向北行进,西口怎么会在北方?西口相对东口而言,长城一线张家口以西绵长几千里的长城口隘统称为西口。走西口不仅仅是河曲县独有的历史现象,而是波及冀北、晋北、陕北甚至陇中沿长城一线广大地区的移民运动。而通过走西口进入内蒙古的山西人更是不计其数。河曲人都是从水西门口一线渡口过河踏上旱路进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

北望西口路-探寻黄河另一面

古秦帝国,一位叫做孟姜女的女子在长城脚下找到自己丈夫的尸骨,长号恸哭,长城悲歌歌一曲,长城为之轰然倒塌。清朝末年,一位叫做孙玉莲的女子,丈夫即将“走西口”出门远行,刚成婚不久的年轻夫妻分离在即,一曲撕心裂肺的《走西口》又让天下人都知道了二人台,知道了走西口。她和着泪裹着情,细心叮嘱丈夫路上要小心。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实实难留,

止不住那伤心泪蛋蛋,

一道一道往下流。

正月里娶过门,

二月里西口外前行,

早知道那走西口,

哪如咱二人不成婚。

哥哥你要走西口,

小妹妹实实难留,

怀抱上那梳头匣,

我给哥哥梳一梳头。

走路你要走大路,

你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

好给哥哥解忧愁。

坐船你要坐船舱,

你不要坐那船头,

就怕刮风下雨风摆浪,

摆浪摆浪摆到哥哥河里头。

…………

二人台是和走西口相伴相生的艺术品种,《走西口》又是经过几代艺人精心打磨出来的一部经典之作,其细腻感人,不亚于一部经典的短篇小说。一曲《走西口》竟然成为晋北、陕北、张北内蒙古西部广大地区的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曲目,实实在在抒写着这一带老百姓几代人的生活经历。

许多人曾经想搞清楚西口的具体位置,而且确有所获。有的在长城上找到了西口,有的在某一个地方找到了西口,有的在山西,有的甚至过了内蒙古。走西口是越过长城和黄河向北行进,西口怎么会在北方?其实,所谓西口,指的是出发的地点,是回首向家乡故园投向最后一瞥的所在。西口相对东口而言,长城一线张家口以西绵长几千里的长城口隘统称为西口。

走西口不仅仅是河曲县独有的历史现象,而是波及冀北、晋北、陕北甚至陇中沿长城一线广大地区的移民运动。这场浩大的移民运动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了近三百年。具体到河曲县,则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同治版《河曲县志》载:“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故河保营得与蒙古交易,又准汉民垦蒙古地,岁与租籽。”《准蒙档》载:“乾隆五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河曲知县衙门来文,催准旗速报境内务农之汉民,以备汇总呈报太原府兵备道吏、神木部郎、保德州官。”《大清会典事例》记:“嘉庆二十年,仁宗皇帝言:近年蒙古渐染汉民恶习,竟有建造房屋,演戏听曲之事,此已失其旧俗。”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走西口移民运动的发展脉络。

然而,从康熙年间开始的走西口大移民,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康熙三次征讨葛尔丹,最终平叛,考虑到蒙古地方的长期稳定,一方面采用怀柔的政策,对蒙古贵族大加优赏,一方面打破汉民禁入蒙地垦殖的禁令,动员大批汉民进入蒙古地方,用农业渗透的方式改造和削弱蒙古的力量。当史家在那里一副正人君子似地摇头晃脑感叹“蒙古渐染汉民恶习,竟有建造房屋、演戏听曲之事”的时候,隔壁那厢传来的是大清皇帝轻轻的鼾声,皇帝在走西口夫妻分离肝肠寸断的吟唱中,安然地走进下一个梦境

河曲县西口古渡的黄河河道,河对岸为内蒙古准格尔旗

当然,昔日守边将士的后代们脱下征衣,弃守城垛,抛妻别子,像群氓一样涌向蒙古大草原从事垦殖开发,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极大的关系。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河曲县山区半山区的亩产不过五六十斤的样子,下死力气种一年地,所生产的粮食还不足以自给,走西口实在是一条没有办法谋生之路。

道光本《河曲县志》载:“河邑山多地少……或赴蒙古租种草地,春去冬回,足称勤劳”,同治本《河曲县志》载,“河邑人耕商塞外草地,春夏出口,岁暮而归。但能经营力作,皆足养家糊口。本境地瘠民贫,仰食于口外者无虑数千人。”

走西口是河曲人传统的避灾渡荒的生活方式。今天,河曲县几乎每家每户在内蒙古西部甚或蒙古人民共和国都有几门亲戚。1919年的人口调查显示,当时全县人口十二万多人,而到1940年,才不过八万多人,直到2000年,总人口才略超过1919年的水平。按照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的比率计算,流落在内蒙的河曲人,至少也有八万到九万之多。而通过走西口进入内蒙古的山西人更是不计其数。

河曲人都是从水西门口一线渡口过河踏上旱路进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而随着商队通过水路进入内蒙古的山西人更是数不胜数。内蒙西部地区,在从清代开始,属于山西省归绥道,府治为归化(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即玉泉区),辖今天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全境,包头市(不包括固阳县,达茂旗和白云鄂博矿区)以及乌兰察布盟的阴山以南地区(包括集宁市,丰镇市,卓资县,凉城县,商都县,兴和县,化德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察哈尔右翼后旗)。现在,由丰镇集宁而西一直到乌海市沿黄河一线,都和山西由东而西的方音相对应。这一带都被称为晋语区。

在内蒙古武川县,我结识了一位姓常的企业家,他叫常建瑞,现年47岁,老家山西原平人,在武川县居住已经有七辈子了,他们家族在内蒙古武川县居住有150多个年头。他们村子里现在有1500多口人,全都是山西人,田畴广袤,树木如烟,山西人错将他乡做故乡,生活得非常富足。西口那边,在我们老辈子人的口述历史中,那是个“小簸箕撮元宝”的地方,是宽宽展展的一条活命路,是坦坦荡荡的一条发财路。这个常建瑞,现在在武川县、兴和县开着三家精淀粉加工厂,塞外风大,看着土眉土眼,却是腰缠万贯、百万身家。(www.xing528.com)

西口古渡边尚有许多野渡,河对岸为陕西省府谷县

说起故土山西,在他那里已经成为一个传说。他知道河曲县,他们的家族就是从崞县出发,经神池、五寨进入河曲,然后由河曲渡河进入大青山的。他说,他们的老村子村头有一棵老榆树,老榆树上有一口青铁钟,那钟轻易不响,只有游子归来问祖寻根,才能将那口钟敲响。村子里的人听到钟声,急慌慌丢下手里的活、嘴边的饭纷纷开展大门,集中到老榆树下。族中老辈先捋一把花白长髯,对来人的面孔,三分端详,七分审视,然后轻轻颔首:嗯,是咱家的骨血。再次,展开家谱,回乡客报上名姓,家谱上已然排定名号,占的什么字,属于哪一门,一清二楚。经过一番审核,毋须做基因鉴定,老者回头就叫过一个汉子:二小,这是你门子上的人,你领回去,好好款待。

那家谱不称谱,偏偏称为“云”,同村口的青铁大钟一样郑重和神圣,只有游子归乡问祖,族中婚丧嫁娶才能“请”出来。云,在甲骨文里,上边是一个天,下边是一个回,天回之象称为云,祖宗为天,繁衍为回,一个家族在“云”里生生不已纹丝不乱。

如此庞大的人口,越过长城西部口隘,进入如此广袤的地区,他们都干了些什么?

贫苦农民的选择自然是种地。你看,黄河水折出宁夏川,冲过石嘴山口,进入坦荡如砥的河套平原,西高东低,而河套川偏偏东高西低,聪明的山西汉子在这块膏腴之地上创造性地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大渠引水灌溉。在土默川,最长的一条大渠有六十公里长,这条渠是一个叫做九荒盖的汉子开出来的,因此,那条渠叫做荒盖渠。

五月里,你如果走在河套川平原,当你闻到扑鼻的麦香时,你实在还应该闻到山西汉子的汗香,还应该看到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

其二,自然是做生意。在山西晋中富可敌国的深宅大院,敢跟张之洞、曾国荃这样的封疆大吏吹胡子瞪眼的老掌柜们,都一代一代保存着家族致富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关于家族发家致富的秘笈。传说里第一代老掌柜必定有在绥蒙地区卖豆芽或者卖豆腐的经历,银窖里深埋的那些几百斤重的大元宝,都是从一根根白净的豆芽和一块块水嫩的豆腐里发展来的。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恰恰是山西人在绥蒙地区开设的第一家大型商号。尔后,山西的商家在内蒙立稳了脚跟,他们的声名随着悠扬的驼铃和南下船工的号子一点一点地震响大江南北、东瀛海国,远达东南亚,直抵莫斯科。于是白银从四面八方流向中国,大部分又被深埋在汾河谷地祁县、太谷、平遥等几个小县的深宅大院的地窖里。

秋上,走口外的汉子背着一年的收获再度乘船上岸,看见了家乡,看见了故园茂盛的老槐,看见了窗棂棂里日思夜想的那个血肉充盈的身体……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远路的那哥哥往回返。

一上那坝梁往南看,

远远地瞭见那河曲的山。

见那个山来真高兴

三步当成两步行。

远远瞭见那鹿固村,

一路上盘问我家里人。

…………

开开那门来瞭一瞭,

跑口外的亲亲回来了。

白格生生的袜子黑格生生的鞋,

开河上走了冻河上来。

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

哪一股顺风刮回亲亲来?

夜影影下来认不得个人,

我想也不想那是我的小亲亲。

双手手铺开那二五毡,

接待咱那亲亲如当官。

…………

离别时的那恋恋不舍换成了喜悦,心里说不出的话全都化成了旋律,于是,水西门老渡下那曲日夜不停地流淌着的河流,温温婉婉的,变成了一条民歌俚曲的河。

走西口这种历史现象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人口迁徙移动,走出家园外出创业,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再正常不过的生活方式,走西口不过是众多的人口迁徙中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而已。在安稳与动荡之间,我们的祖先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动荡的生活,在困守与流浪之间,我们的祖先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的人生

望一眼水西门口老渡,不由人百感交集,那一河流动的不是黄河水,是千百年流不尽的一股人生浩气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