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老牛湾,先说偏头关。
偏关县,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关河下游河谷之中。因“关城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称为偏头关。
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乃北疆门户,京师屏障。古人有诗赞誉其为:“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所谓“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宁武扼守其中,以为内三关之首。内长城,西起偏头关之鸦角山,一路东去,直抵延庆,与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所谓内三关相呼应。
《山西通志》概括偏头关之重要,说:“盖山西惟偏头亦称外边,与宣、大角峙。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也。”偏头关不仅是整个长城极其重要的关隘,而且对山西的防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偏关县在清代之前无县治,但沿偏关河沿线长城绵亘,处处设关,堡城相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单位。毋须引述更多史籍记载,今天的偏关县境内,长城出乎意料地有三四道之多,有的地方墙垣多达十重,一条长城外头又是长城,一边二边连三边,步步设防,营堡相望,互为策应,烽火台星罗棋布分布在关河两岸的黄土高原上,多达一千多座。偏头关长城的建筑格局,在长城的建筑史上无疑是一个特例。偏头关一带,易攻难守,只有靠这样纵深设防来抵御来犯之敌。
在明代,河对岸有两个很缠手的部落敌人,一个叫做瓦剌,一个叫做也先。
老牛湾长城不过是偏头关繁复的堡城建筑中其中一堡而已。但老牛湾对于偏关长城的意义非同小可,即便清代边备废弛,仍然设一名把总镇守。
紧贴黄河岸石的长城残垣
据《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北至边墙一里。“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九尺。老牛湾堡东接滑石堡,西临黄河岸,首当西北之冲。因内蒙古境内有一个老牛湾,所以当地称偏关老牛湾堡为楼疙瘩以示区别。
老牛湾,真像是一头缓缓北行的青牛,黄河浪急时,它的情绪也显得有些躁动,河水稳定,它的步态也明显安详,此刻,它正小心地踏入万家寨库区水域长哞汲水,则是一派柔顺了。
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自然奇观。
黄河出喇嘛湾入晋,由河水切割之后的峡谷河道千回百转,在老牛湾的西侧,是一大弯,酷肖青牛的一只犄角,而在其东侧,一条叫做红石河的黄河支流破石而出,纵深下切与黄河河道相接,恰恰为牛头添上另外一只犄角,那个砖包的敌楼恰好建在牛鼻子之上,老牛湾堡城则高踞牛额。沿村南一线,牛首与一带青石梁逶迤相接,碎青石路在牛背上浅浅地画出一道灰白。(www.xing528.com)
长城上的堡寨
黄河入晋第一村—老牛湾 (张学聪 摄)
黄河岸上的长城
一条老牛将长城与黄河的手紧紧地挽在一起。老牛昂首向北,长城迤逦而南,也是从老牛湾开始,出现了黄河与长城结伴而行的奇观,河水夹带着历史的风尘,向南浩浩荡荡而去,长城映衬了黄河的波光涛声,一直到河曲县的石梯子村才依依揖别。
长城与黄河,如同挽在老牛肩上的两条绳套。身后是那条龙壕,龙壕里黄河浩荡,一条龙居然让老牛给死死地挽在这里,动弹不得。
据说关于老牛湾,还有一个神话传说。老牛湾的这头老牛是西王母派来疏浚河道的,它由西向东,犁出黄河河道,某一天,走到老牛湾的时候,天色已晚,突然看见一盏神灯照在面前,老牛给吓坏了,掉头狂奔南下,于是,晋陕峡谷就随着老牛狂奔的脚步被犁了出来。对于神话传说我向来漠然,而且这传说与实景实在难以对得上,显然是善意而拙劣的附会。但是面对呈现在眼前的这头老牛,回味起那个传说,心里还是隐然有一些感动,不由肃然起来。
而今,老牛湾已然成为一个废堡,堡城四面墙体倾颓,堡内原来住着三十多户人家,现在只有老宋一家还住在村北的石碹窑洞里,其他人家或者东移至避风的坡梁之上,或者干脆外迁异地。新建的老牛湾小学静静地坐落在旧堡外不远的地方。
长城之上芳草萋萋
老牛湾村内石头垒墙的窑洞
堡寨中的旧院
老牛湾旧日的风光全部沉埋于一派荒芜之中。堡城西侧,望河楼高踞悬崖,下临长河,村舍俨然,一座庙宇规制谨严矗立在村子中央。透过废墟,依然可以想像出香烟袅袅、佛号长吟的情景。不长的村街里,居然还能找寻到一些商铺的铺板遮窗的门脸,街道的石板路上,被车轮碾过的车辙清晰可辨。堡城其实就是一座兵营,一座铁甲兵士驻扎的兵营,竟然充满着烟火味、人情味,这荒弃的堡街留给人太多的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