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学前教育:入学率高,但并非所有儿童顺利开启学习之路

法国学前教育:入学率高,但并非所有儿童顺利开启学习之路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学前儿童自愿入学前学校的比例是很高的。)然而,早期入学并不意味着所有法国儿童都有一个成功的开端。课程表规定授课时数为27个学时,留下星期三用来进行宗教教学和参加宗教仪式。原则上是11岁入中学,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留级许多儿童入中学的年龄要大一些。(尽管这是对法国的描述,但它过去和现在都适用于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特别是“拉丁语系”国家的学校制度,只要在细节上作必要的修正就行。

法国学前教育:入学率高,但并非所有儿童顺利开启学习之路

义务教育从6岁开始,尽管1975年改革的说明中清楚指出,由于法国绝大多数儿童早在6岁前已入学,学校可以将预备班的入学年龄(6岁)下降到5岁。这样在5~7岁的两年制“预备阶段”内就可设立更为灵活的教学大纲。“预备阶段”再加上另外两个两年制阶段便组成了小学阶段(到11岁)。

结构上这一明显的微小变化标志着重点发生微妙变革。法国学前儿童自愿入学前学校的比例是很高的。小规模的学前学校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设立了,但学前学校的发展至两次大战之间的年代里才出现了一个高峰——1945年以后更是有增无减。到了70年代中期,3~4岁儿童中有80%进入母育学校或幼儿班,5岁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2岁儿童入母育学校的比例较小(不到20%)。1975年的立法决定为所有想送儿童入母育学校的家长提供了机会,儿童入学甚至可从2岁开始。

尽管儿童入学较早,义务教育却并不强迫儿童进学校。与英国一样,法国只要求家长保证自己的孩子受到适当的系统的教育。然而,法国人明显地从小就依靠学校教育(大多数是公立学校)。现在大多数西欧国家的绝大多数儿童都入公立学前教育机构,虽然法国的比例是最高的。(对照之下,英国70年代初期2~4岁儿童入学率仅占11%。)

然而,早期入学并不意味着所有法国儿童都有一个成功的开端。即使在70年代,第一学年留级的儿童也占20%,因为他们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此外,这种不及格现象在很多情况下越积越多。70年代初,4个儿童中仅有1人能如期读完小学五年级课程,在小学最高班(10~11岁)留级的儿童可以说是成千上万。这种留级现象(被看成是失败)在各个社会阶层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为在欧洲大陆留级是常事,因此法国的情况一点也不显得突出。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注意到法国所依赖的全国统一成绩标准,这一标准是根据特定的能力范围的特定“标准”来衡量的——它们属于传统教育型。许多儿童为了跟上别人,不得不做家庭作业或请人辅导,虽然从理论上说,出于健康和教育的理由,小学几年前废除了家庭作业,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到“书本知识”标准上。

因此,1977年开始实行的教学大纲原则上废除了留级,除非家长要求自己孩子留级。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法国家长具有传统的严格的态度,他们通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认为合格时再“升级”和通过获得老式的证书取得进步——有些省份在正式废除这些老式证书后很久还保留某些半正式的老式证书。小学教师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只是方式有很大不同)教育保守主义的强有力的同盟者。

1977年后的教学大纲同上述标准相比有两点不同:第一,课程本身要求与学校周围的生活和经验有更加“具体”的联系,教与学的方法也要求更加“具体”;第二,鼓励学前教育向初等教育的适当过渡,以及从5岁开始的三阶段制,初等教育采取“灵活”的进度(正如数年来所呼吁的那样)。

自1959年“贝松”改革(这一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戴高乐)以来,小学的办学方式逐步发生了变化。课程表规定授课时数为27个学时,留下星期三(过去是星期四)用来进行宗教教学和参加宗教仪式。星期六下午也放假。课时分配如下:15学时用于法语和算术的基础教学;6学时用于历史地理(目前有时更注重当地地理知识的教学),以及其他用以“激发兴趣”的活动(包括课外观察、音乐和简单手工);6学时用于体育等。

1977年的改革加强了“活动”(一个频频出现的词),缩小了班级规模并促进师生之间更密切的接触,加强了个人与小组的作业;这次改革废除了过去的某些标准,代之以根据儿童的个人学习档案来衡量每个儿童的进步,因此以后将更注意儿童个人的成绩以及需要。这种学习成绩档案记载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成绩,它对升中学也起重要作用(进哪一类中学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商量)。原则上是11岁入中学,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留级许多儿童入中学的年龄要大一些。确实,直到最近,还有少数人未能进任何一所中学,这或者是由于学生本人成绩太差,或者是由于学生居住的村庄太偏僻。

自1959年以来,学生的指导服务工作有所加强——特别是职业指导,但也包括教育指导,而且这一工作已对小学生的家长产生了影响。教师也经常提醒自己负有指导和课外的“专业”职责。这已经引起了一些反响,班级教师之间也开展协作,共同商定每个儿童的成绩,同时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接触。然而许多教师仍然认为那往往是可笑之事。总之,因为拿不到更多钱而不愿承担新的职责的教师个人或教师联盟反对若克斯委员会(1971年)要求教师采取新的态度的建议。

然而,不少教师还是承担了课外任务——有时是由于政治原因,有时则是想与期望通过“舞文弄墨”而获得晋升的右翼同事区别开来。学校旅行、野营和滑雪假日以及乡村户外学校似一阵清风吹进了正式教学计划,同时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真正的个别接触。1973年以来,法国把一学年分成三个学期,圣诞节和三月份的假期较短,七月份至八月份的假期较长。这样的安排为学校开展旅行和举办夏令营提供了方便,但课外远足目前也常放在学期内进行。

与老一辈人和老教师所经历的学校生活相比,这一切代表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为了认识过去的情况,我们只要回忆一下二三十年前儿童的期望就行了。(尽管这是对法国的描述,但它过去和现在都适用于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特别是“拉丁语系”国家的学校制度,只要在细节上作必要的修正就行。)让我们试想一下我们和一名第一天上学的儿童到法国的一所小学去的情景。那是在始于1959年的伟大改革还未开始的年代里,学校也是其传统能在许多书籍和在许多保守者头脑中找到共鸣的典型学校。

对每个儿童来说,入学第一天是难忘的时刻,但是如果一个法国6岁儿童能够停下来想一想这一天的情景的话,会发现他与学校的第一次接触简直令人不知所措。法国北部和东部的每个小学生在市长批准下于9月16日上午8时按时入学(在法国南部和西部学校晚10天开学),上午上课3小时,下午1时开始也上3小时。这个学期要到12月23日晚上才结束。一周上5天课,星期三和星期日(不是星期六)不排课,这样如果家长要求孩子接受宗教教育就可安排在这两天进行。所有公立学校都是世俗学校。1939年2月11日法令及其后来的修订对学校假期作了规定。1887年1月18日法令第19条、1939年法令以及其他法令则对学科的选择和课时分配作了规定——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全国的统一性。

为6岁以上儿童而设的义务小学是儿童认真学习的场所。正如1882年7月27日通知所指出的:“小学的目的不在教很多东西,而在把东西教好。儿童离校时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他们对教给他们的东西能彻底地掌握;他们的学问有限,但并不肤浅。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是一知半解的……因为教育是不是完善,不在于所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传授知识的方式。”在大多数外国观察家看来,这项法令似乎错在没有充分表达实情,因为法国儿童的“有限的知识”对大多数英国教师和所有美国人来说则是相当多了。学生毕业时要到邻近的主要城镇去参加一天严格的正式证书考试,考试成绩要记入成绩档案。

然而,尽管法国教育工作者坚持有关知识的主张,他们却常常认为他们的主要兴趣并不在于传授实际知识;他们坚持“应当发展智能”,认为儿童的心智应当得到“训练、充实和开阔”。这些就是有关小学法案所作的规定。中学的发展智能工作做得更加彻底。法国成年男女(或者甚至法国儿童)的敏锐的眼睛仍然盯在法国学校的严格训练上。

所以,法国6岁儿童自入学第一天起就踏上了严格的智力训练的道路。斗争一直围绕着他激烈地进行着,在如何培养儿童问题上新的观点总是羞羞答答地去争取赢得承认。家长和教师、牧师和政治家几乎都同意这种看法,那就是学校的目的在于训练“心智”,儿童最好把注意力放在这方面。

在战后作出支持男女同校的决定之前,除了实验学校外,男女儿童几乎都是分开接受教育的。在1971~1972年之前,中学“第二阶段”(15岁开始)仍然实行男女分校,这一事实说明了男女同校仅是最近的事。在1971~1972年,第一批15岁男女儿童开始共同上学,这个过程还在发展。到目前为止,女校维持的是一种修道院色彩很浓的传统,而男校则维持一种权力主义色彩很浓的体制。就课程和组织而言,企图使这种严格的组织制度有所放松的努力只能取得缓慢的进步,因为这种组织制度只允许进行点点滴滴的变革,而且即使是进行这类变革也必须得到特别批准。几乎做每件事都是执行命令。教师全部是公务员,他们根据全国统一的国家规定的资格聘用。教师工资由国家按照全国工资等级发放,由中央或地区管理和监督,同时,教师必须执行教育法。虽然关于各班每个儿童同时学习相同内容的看法是不真实的,可是,考察法国学校这种规定得很细的教学大纲的任何人,都很可能会产生这种想法。

1959年的改革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16岁(从1972年开始实施),在这以前,那些在商店、咖啡馆或在饭馆餐桌上热烈地谈论着当前的时事(这些讨论和佳肴美酒同样重要)的人中,绝大多数过去可能在14岁时就毕业离校了。60年代初,尽管许多人自愿在学校多呆几年,但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只占25%。目前几乎每一个人都可受到某种形式的中等教育;而且中等教育头四年把“高水平”的学生和智力比较差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的办法,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逐步消失,到1977年正式被废除。然而所有那些没有从近期改革中得到好处的法国成年人所保持的警觉,反映出法国学校和外部的充满生气的法国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法国还存在着这么多的教育上的让步也许是令人惊讶的。

小学教师对某些教育进步起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已多次提到,尽管他们中有许多人是政治上的激进派,并致力于他们所认为的社会进步。在那些以把旧式小学的“高年级”和新式的基础较宽的初级中学合并成一个“整体”(有些国家称为“中间学校”或“初级中学”)为改革目标的地方(正如许多国家一样),小学教师往往坚持“他们自己的一套”。那可能是指聪明的学生;也可能是指在他们控制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补习班;或者还可能指他们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及有时得到较高的工资。

在所有像法国那样的国家里,这些做法更容易理解,这是因为不仅仅小学本身,而且为11~15或16岁学生而设的几种类型的小学后“补习班”也都处于他们的专业指导之下。不仅如此,小学教师的培训制度仍属教育部“初等教育司”管理。虽然小学师资培训的结构和教学大纲有一部分在1970年前属中等教育水平,部分属高等教育水平,但小学师资培训体制仍然以一种自我永存的循环方式和小学本身联系在一起。小学教师联合会在各种会议上和正式声明中反复强调学校要与农村工人阶级居住区相结合。国家通过给所有教师、所有学校和所有教学大纲以法定地位来保持这种联系。

所以,在欧洲大陆、拉美世界其他许多地区,企图将这两种学校和这两种教师职业合并起来所面临的教育鸿沟,比起英语国家目前条件下所面临的教育鸿沟要深得多,宽得多,这种改革可能会使读者产生怀疑。关于教师地位和师资培训方面的一些具体改革后面还要论及,但旧的传统对小学期望的影响必须现在就予以强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真正的中等学校的任何人都属另一部分人口,他们的眼界完全不同。他们所遇到的教师都曾上过大学,而且他们自己也有许多人要上大学。他们同那些父母曾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男女孩子一起上学。总之,在大城镇或大城市都可找到一所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中学,而小学或小学高年级则往往是地方的(如果不是不光彩的)事情。

小学和“真正的中学”(仅指学术类型的)之间的差别在典型的大陆国家里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成功者和富人都是公立学术性学校的产物,而不是私立学校或独立学校的产物。在欧洲大陆的社会环境里,法国的高级中学或德国文科中学再生产并且非常缓慢地扩大上层阶级,这对其他人造成了不利——直到最近,这类学校仍然忽视新的专业或新的学科。记住这些差别,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1947年郎之万—瓦隆改革建议把11~13或15岁的课程合并起来或予以更新的意义,更好地理解“试点班”和“试点高级中学”实验所起的作用虽小但似乎具有“破坏性”的作用的影响,以及从1962年起设立综合性初级中学的问题。

中学“第一阶段”(11~15岁)的改革

中学第一阶段原则上从11岁开始。按法国班级顺序的说法,这一阶段四年应是六年级到三年级,其间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为观察阶段,后两年为“方向指导”阶段。1975年前(尽管当时各地已宣布设立综合性初级中学),边远地区的儿童(或至少是发展缓慢的儿童)实际上仍然进现代形式的传统高级小学。

此外,(美国称“同等程度分班”)把学生分成三类,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甚至在综合性初级中学(市立中学)中继续实行分化——到1975年,市立中学学生大约占第一阶段学生的四分之三。这三个“组”的许多课程内容逐步合并,特别是第一阶段前两年(观察期,名义上11~13岁)的第一、二两个组。在这之后,分化更为明显(现在仍然如此),因此学校开设难易程度不等的选修科,同时对智力比较差的儿童给予辅导并放慢教学进度。智力比较差的儿童一周上课30小时,而一般儿童一周上课27小时(4.5天)。

外国观察家可能忽视其他几种分化的出现,是由于儿童入“六年级”(即中学第一年)的年龄不同,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还由于一些非常聪明的儿童“跳级”所造成的。1977年,哈比声称法国有6万名儿童比同年龄儿童高一个年级。总之,官方文件表明,自1977年开始贯彻改革措施以来,一些旧制的普通中学(或“普通初中”)仍然存在(主要在农村地区),而这些学校只不过是改进了的高级小学,此外甚至还有少数国立中学依然保留过去的做法,设立选择性很强的“第一阶段”。

1977年后为所有第一阶段学生设立的学校都称为初级中学(collège)——它是综合性的,男女同校的,为每个人开设共同的基础课程。“初级中学”正式取代了这一级的所有其他各类学校,它不实行正式的能力分组或其他的学生分组和学科分组。这一简单的原则促使法国起了巨大变化,但它要用多长时间才能付诸实施人们将拭目以待。

1975年法令所带来的最大一项变革远远超出了结构改革的范围,它企图尽可能在各个方面使各种类型的“第一阶段”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开始提供一种共同的教育经验,对学习好的学生开设“加深课”,对成绩差的学生开设“补习课”——所有这些课都围绕着基础课而开设:法语、一门外语(按学生能力选修)、数学、“经济学”、生物、物理、手工和体育运动。对法国儿童而言,英语、德语和俄语属较难学的语言,而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则属较容易学的语言。(www.xing528.com)

儿童进入“六年级”时,家长和教师要经常翻阅他们的个人档案。在协商和参考考试成绩(后者只适用于分数线上下或相互竞争的情况)的同时,个人档案决定了被认为是最适合学生水平的课程和进度。如果有特殊需要,以后也可作些调整,但是,在后两年(方向指导期)期间,大多数学科日益加强与工作的联系,这通常有助于大批次学术型青年更直接地转向职业前教育和训练。已明确不继续理论学科学习的男女学生要安排进附近的工厂企业接受一个时期的训练;但是也鼓励15岁以下“学术型”学生锻炼出一双比以前更灵活的手并掌握比以前更多的职业知识。

自前一次立法以来,在绝大多数实行“改革”的学校和地区已经在原则上实现了上面所说的第一阶段的改革。哈比改革作为一项“大变动”遭到教师联合会的反对,这一事实表明,解释以前行政命令的美丽的组织图表,对某些儿童和某些地区而言实行得是多么不彻底。哈比改革力图普及这些改革,并使第一阶段教育逐步指向第二阶段的应用学科,或更明显的职业教育(第二阶段名义上自15岁开始,但实际上相当比例的学生自16岁开始)。

在全国职业教育情报局(ONISEP,该机构的法文缩略语)的帮助下,指导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有助于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青少年是继续深造还是接受职业教育。根据新制度,旧的第一阶段结业证书(BEPC)改名为初级中学结业证书,后者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即学生档案中所记载的历年成绩),参考省一级(大约相当于县)举行的一次简单考试的成绩而颁发。根据这种更为灵活的制度,目前差不多所有学生都有希望获得证书。

15或16岁以上的学生是继续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接受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和训练,尽可能由家长作出决定。但目前至少这种意图是清楚的:为每个人提供某种资格——以便继续升学,入技师训练班或中级职业训练班,或接受某种形式的学徒训练。在法国,不合格毕业生的问题将逐渐减少。然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年轻人为生活作准备,而不是为职业或更多的书本作准备。

“第二阶段”(15~18、19岁)

在这个阶段上,我们要进而谈谈义务教育后教育。的确,由于进入中学“第二阶段”的许多学生已超过16岁,所以这一阶段一开始他们就自愿地接受教育。此外,那些不可能完成与第二阶段相适应的组织得很好的教育和训练的人,都是最有可能未进第二阶段学习就毕业离校的人,因为他们以前曾留过级。因此我们正在研究的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个日益突出的现象:出现了一批完全由年轻人自愿组成的学生队伍。

通过60年代的法国教育改革,有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楚,即在第一阶段的普通教育后,要为度过15、16岁这一转折点的学生提供种种更具体的选择机会。这一转折点也许只指通过上面提到的旧的第一阶段结业证书的考试或其他“入学规定”;但是进入这一体制的第二阶段本身就意味着“新的开始”。图5指出,在70年代后期,这一年龄组中已有相当比例的人接受“长期教育”或“短期教育”(用官方措词)。“长期教育”学习年限为三年,通向“中学毕业证书”或其他技术员证书。然而,“长期教育”年限也可能多于三年,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可能留级,而且也因为“中学毕业证书”考试(后面要讨论)的淘汰率很高。

从图5中还可以看到,为15、16岁以上的学生所设的“短期教育”通向选择范围很广的各种初级技术证书,或通向选择范围更广的名副其实的职业训练证书,后者在许多情况下,还包括与大量的所选专业有关的普通教育内容。法国的职业和技术训练以其彻底性得到各方赞扬。这种训练的具体细节可接着谈,但在讨论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时我们注意到,在法国这种职业和技术训练被看成是第二阶段结构的组成部分——至少对接受这种训练的比较有才干的年轻人来说是如此。确实,在通向中学毕业证书考试(这种考试在学术性方面比其他国家的毕业考试要求更严)的“长期教育”中,组合课程可以导向“信息科学”、高级实用旅馆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专业的要求甚严的资格——所有这些专业都花相当时间进行以法语、外语、数学和适当的理论科学为核心的基础“人文”学科教学,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也可升入高等学校。

因此,我们看到,虽然第二阶段“长期教育”注重严格的学术教育,并计划为学生开设足够的普通学科以使他们以后能“多方面”发展,但它也可以以一种明确的技术形式出现。目前中学毕业证书有30种专业,今后还会增加,特别是前已提及的“应用”学科。

但是,正如联邦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一样,法国也尽可能长期开设基础广泛的共同课程。最近几年里,通向中学毕业证书的第二阶段教育的头两年一直要求学生掌握法语,通常(如果不是每个学生的话)包括一门外语、数学、某些自然科学或生命科学,某些社会或人文科学和哲学,以及体育。1975年法令设想在第二阶段头两年公共课的学时应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三。所以这个阶段的专门化(尽管在特别强调的领域确实实行地道的专门化)与其他某些国家的各种专家在知识和社会方面的隔离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确实,在法国人所谓的“一年级”结束时获得“基础中学毕业证书”之后,学生进入攻读正式中学毕业证书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专门化更强,因为“结业”班扩大了选修课范围。但此时学生已打下了共同的学业基础,这种基础原则上意味着学生共享的文化遗产。

法国政府今后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有意识地把“学术”型纯种绵羊和被误解的技术型山羊区分开来。1975年法令公布前的二三十年间,某些高级中学已经拥有设备优良的工程车间、实验室,甚至五星级旅馆,以认真培养技术优势和学生的创造才能。这些领域的教学也汇入学术教育主流,而不是只因为它们是专门化的学科就被看成是次一等的教育。

公平地说,刚才谈到的特殊的高级中学有些是由从前的“国立职业专业学校”发展而来的,它们有机会在“技术”的地位日益上升的时期——它开始于1946年设立工业技术中学毕业证书——统一它们的教学大纲和学校地位;但是在新设的高级中学或为满足日益增多的入学人数——法国已有半数以上的青年接受义务教育后教育——而设的学校里,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例子:它们把技术、商业或其他学科列入良好的第二阶段教育的基础课程。

以国际比较的观点来看法国,我们认为这里有几点是很重要的。首先是利用法国的教育机构来确保长期的技术成就的总的决策。第二,鼓励学生和家长自发地倾向于选择以数学和自然学科为基础的职业,而不是由来已久的以古典语或其他人文学科作为跳板的职业。(这种倾向已经在中学毕业专业选择的变化中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引导天才学生选读以数学为中心的学科而不是以前的古典学科,这种倾向逐步得到了加强。)第三,通过增加“基础科学”内容以及使学生与第二阶段的其他学生保持持续正式联系,有意识地把也许是狭窄的技术专业提高到学术的地位。这样这些学生的个人职业范围以及他们的技术职业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扩大和发展——显然它无损于直接的适切性。第四,也就是以下这种观念,也许对国际决策更为重要:以其作为通向高等教育以及高级职业的通道而享有崇高威望的高级中学,应当尽可能地成为提供“普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训练的第二阶段中等教育机构。

不用说,直到最近,法国仍同其他国家一样,上述各类教育之间泾渭分明。校舍仍然使人一见就知道是哪一类学校,许多教学大纲也只是在缓慢地发生变化。过去应聘承担现已正式废除的职责和教学大纲的教学的教师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老一套”。家长和雇主也是如此。但法国的1975年法令作出了一项拿破仑式的决定,它有效地体现了过去某个时期曾得到官方同意并在官方批准的实验高级中学中得到生动表现的那些趋势。

1977年起正式付诸实施的那些改革也加强了把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和义务教育后教育区分开来这样一种已明显可见的倾向(例如,通过在义务教育后教育领域集中大量中学高年级教师),同时,把许多名望较低的技术、职业和商业训练学校和课程(它们与更高阶段的“技术教育”截然不同)纳入高级中学行列。

因此,提出改革措施的官方文件概述了高级中学的以下四种主要类型的“教育和训练”。

(1)通向“中等教育”中学毕业证书(目前还包括技术中学毕业证书)的三年制课程。

(2)通向技术员证书(这种证书通常都指某一职业领域的某一特定资格)的三年制课程。

(3)通向职业科证书的二年制课程,这种课程虽然具有较多的普通教育的性质,但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某一特殊领域的能力。

(4)通向职业技能证书的二年制课程,这种证书的持有者有资格获得某一指定领域的熟练工人的工作。

到目前为止,上述(3)(4)两类教育和训练机构是为16岁以上青年设立的,明显是低一等的学校,这类所谓技术中学是从以前的艺徒中心发展而来的,它们从没有改变过其“灰姑娘”的形象。这样的学校条件十分艰苦,以致受训者在学生宣言及其类似文件中把这类学校称做“监狱”。但自1977年以来,这类学校易名为“职业高中”,这表明它们的地位有了提高。它们也分享了“lycée”这一享有崇高声誉的名称。目前,“collège”只用来指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的学校。更“普通”的高级中学获得了“普通和技术高中”的名称。因此,现在所有“lycées”都属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学校。

除上面列举的四种类型的教育外,高级中学还保留过去熟悉的两种独特的活动:(1)它们特别为优秀学生参加选择性最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校)的竞争性入学考试开设两年制课程,这和从前为获得中学毕业证书的高才生而设的大学校预备班相似;(2)它们为优等受训者开设攻读“高级技术证书”的课程。

虽然作比较很不容易,但是,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发展,高级中学的地位和职能在某些方面和其他国家的下列几类教育机构大致相类似:(1)英格兰学校中的高质量的“第六学级”,它们也开设相当广泛的技术选修科目;(2)英格兰的高质量的“第六学级学院”或“第三级学院”;(3)联邦德国的某几类高级中学;(4)美国的“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中开设的要求甚高的科组。须经常注意的是,美国学生入学年龄平均大约大两岁,因此相对而言美国学生很少能为参加攻读中学毕业考试(baccalauréat)的艰苦学习作好准备。以这种方式进行比较的目的旨在说明所提供的教育和训练所具有的完全的义务教育后和务实的性质。

就学术水平来说,我们应当想到法国的连续选择过程,一直是每一所学校、每一次升级或每一次从一个阶段升到另一个阶段的特征。目前的措施虽然更为灵活,但这仅意味着选择过程有所缓和,而不是被废除。此外,通过学术性选择后就读于高级中学普通班级的学生的年龄范围在16~19岁甚至20岁之间(指实际情况),如果把为参加高等学校入学竞争考试作准备的学生也包括在内的话,这个年龄范围的上限将延伸至21~22岁。从年龄和水平来看,这一年龄范围无疑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年龄和水平范围部分重叠的。

显然,并非所有地区,甚至并非所有大城镇都能开办这类学校。这类学校要提供寄宿、部分寄宿和学校午餐的条件。一所名牌高级中学还拥有自己的围场,它部分用作停车场,供学生停放轻便摩托车和机动自行车——这些交通工具加上校车在改善农村人口的教育条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法国中等教育(和其他许多欧洲大陆国家的教育)还有两个特征。班级内不分组,对全班学生同样对待(虽然有人可能认为这同样是教学法上的疏忽),传统的上课方法就是如此。传统的上课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过去(现在?)要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几乎都是阅读),教师上新课前,先对一些学生作个别检查并评出成绩。几年来的学生示威和学生宣言企图冲破这种形式,他们缅怀过去的大学教学,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已经专业分化的中学生。因此,谈论学生参与学校工作决不是指学生彻底接管学校,而大概是指提供一个强调适切性和学校工作的教育效用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