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研究别国学校?为什么这样研究?

为什么研究别国学校?为什么这样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法国为其他国家树立的榜样,甚至比它自己取得的重大成就更为重要。在我们所选的国家中,其次两个国家,在不同的方面与法国极端相反,至少在政治风格及其社会后果方面。美国对于任何研究教育的人来说是显然要选择到的。美国国内提出那么多的内部问题,这个事实是美国的多元论造成的。

为什么研究别国学校?为什么这样研究?

在对今日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和对新的问题和任务提出了方法论上许多有效的见解之后,我们回到经历着迅速变化的真实的背景上来,或者至少投入教育问题的深刻的重新考虑中去。可以选择其他国家;但是这里的七个实例分析了主要的教育传统和组织模式;它们包括世界上的主要大国,这些国家也是教育改造的主要发源地;它们代表古老国家和现代国家,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它们的范例对很多人来说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意义。

本书选择的国家丹麦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有几个理由。它是一个很小的国家,虽然资源贫乏,学校历史不长,但它已达到了令人羡慕的高度文明和国际学术水平。它确实发展了几种形式的教育,成为世界的范例(例如“民众高等学校”和几种社会教育)。丹麦比多数国家更加容易使我们想起,教育不止于学校,丹麦通常是值得钦佩的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代表。丹麦在过去25年内也经历了社会和伦理方面的巨大变革;但它在学校教育方面的革新迄今比它较大的邻国保守得多。丹麦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双方推挽办教育的榜样,又是以科技和其他大规模的期待的压力为背景,家长和社会参与办学,同时以深远的社会发展为背景长期不断地改进教育的样板。

法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法国为其他国家树立的榜样,甚至比它自己取得的重大成就更为重要。虽然法国从1945年(特别是1959年)以来,非常注意科技的需要和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平等,但它仍然是一个理性主义和唯智主义的国家。教育改革的过程从1977年以来已经加快;但是法国还是强调学术上的纯粹主义、理性的现世主义与传统的虔诚以及与强有力的制度化的教会的斗争,以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离主义和个人主义并存等问题。有些广泛流传的教育思想,正如一些我们最引以为豪的政治自由一样,都是法国思想的遗产。在另一极端,有些教育思想在法国被归谬法证明为是错误的。但是,自从“1968年5月事件”以来,法国的整个学校教育价值体系受到比多数国家更为激烈的挑战,并对全世界的特别是受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产生了影响。

法国向来是一个有宏伟理想和远大抱负的国家。普遍的理论、惊人的立法和大胆的规划标志着法国的现代化。在很多方面,它们推动着法国的突飞猛进,其速度和成就超过了更重视经验的邻国;但是,发现理论所不提供的“方法和手段”的,常常是那些重视经验的邻国。在我们所选的国家中,其次两个国家,在不同的方面与法国极端相反,至少在政治风格及其社会后果方面。但是,在当代世界有关教育的讨论中,法国、英国和美国的优点和缺点,比初看起来显得更加可以相互补充。

英国的社会在本世纪内已经革命化——但它往往感到后悔。马克思预期会以暴力形式爆发的那种阶级斗争,通过学校(我们现在认为这过于乐观)按照有时是不现实的“比赛规则”得到调解。古老的护符和真正的标准一样被人们挥舞;但是,这是一种严肃的和剧烈的竞争。事实上,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有那么多的保守主义存在和被人接受,比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以外的任何国家都需要作出更激烈的补偿努力。这一点甚至在正规教育制度内部本身也很明显。当我们想到“放任的社会”、英国青年风尚和音乐对各阶层的影响,以及科学和技术的惊人成就所引起的变化时,显然,这种变革对英国的教育和教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前的帝国(和比较新近的联邦),就它反映阶级差别和少数人的领导希望而论,对英国教育留下了深刻的社会痕迹。这个帝国遗产的外部背景已经消失或变得认不出来了;但是在英国国内,从“新联邦”来的许多有色移民增加了1944年基本立法为以后三十余年确定结构时所根本没有预见到的调整方面的问题。

另一次挑战和机会(1973年以来英国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即使英国不是一个成员,欧洲大陆的变化也将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对英国教育的发展还没有产生全面的影响。战后时期的经济困难可以在一种微弱地波动着的关系中观察到,一方面是北海石油和工业的复兴,另一方面是需要采取激进措施以平息社会的和教育的不满。教育变革是问题的核心。

美国对于任何研究教育的人来说是显然要选择到的。但这并不是(像有些美国人所想像的那样)因为世界上对美国的学校和学院总的来说有很高的评价。情况往往相反。尽管其他国家的学校从美国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实践方面的某些革新中受益不浅,如果略去少数突出的例子外,外国人还是把大多数的美国学校视为只是潜在的良好学校。来自美国的大量有关学校的文献著作,很少反对这个坦率的印象。一搅子交易电视对美国生活方式作出可怕的描述,特别是美国的标准和诚实常常受到国民收入低的国家的怀疑,使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但是美国在科技和商业上的成就和盛名为很多人所羡慕。这些胜利清楚地表明了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无论如何,美国的正规教育的运用,学校教育的巨大发展和实际进行的革新,要求人们对它加以注意。

有几种学校类型和几种教育组织模式似乎与其说属于其他民族,不如说属于美国人。自5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代时间内所发生的深刻反省表明,美国人正在选择他们自己的教育和社会中的标准和重点。美国人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重视评价教育与社会之间、地方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的学校与政治之间,以及学校与人权之间的联系。美国的地方分权制和人民党主义有它们的问题和机会,但撇开美国地方分权制和人民党主义的最突出的范例这个荣誉不谈,仅仅前面谈到的那些方面,就可证明全世界对美国教育感兴趣是正确的。

对研究比较教育的人来说,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矛盾。美国国内提出那么多的内部问题,这个事实是美国的多元论造成的。第一,美国50个州在教育方面具有最高权力,但各州之间根本的教育职责不一致,而且各州还在相当程度上实行权力下放。第二,美国社会中存在着文化上的多样化,这一点与无论哪一级正式政府不同。与多数其他国家比较,美国社会对学校有比较直接的影响。尽管美国教育很发达,但公众普遍提出的问题,近年来使迄今为止的美国教育事业的质量和公平问题受到人们的批评。60年代的乐观主义从那时以来已在国内和国际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国际一词增加了比较的矛盾,美国人一般对摆脱纯粹本国的比较,以便就来自充分的比较研究的问题和证据,重新考察教育上的问题,感到特别困难。幸而美国学者(包括很多杰出的移民)对世界比较教育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即使我们忘记刚才所描述的细节,多数人也把美国看做财富和机器的国家。如果美国的生活方式只是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顶点(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那么要把美国的长远吸引力和可能的可选择的国家——苏联、适当时候的中国和现在的日本——的吸引力区别开来,就更加困难。所以,现在任何教育观察家都迫切需要分析美国式的民主主义和工业化的共产主义的主要优点、承担的义务和成就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并不总是美国人所视为当然的那种样子,由于美国存在着其他两个相当冲突的因素,这种区分肯定并非是最容易保持的。这两个因素是:极端地方分权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学校)和工业化生活的全部必然结果——人口和权力集中在大都市,“对外关系”或“公众关系”吸引了政府和实业公司。

苏联的成就是巨大的。很多成就归因于学校。不妨问一下世界第二大国的动机是什么。在苏联和苏联集团内部,第一个回答通常反映共产主义信仰,相信马克思主义经典和党的解释。但是苏联成就的实际依它的学校、学院和附属设施而定。共产主义国家对教育具有很大的热情。诚然,有时苏联教育家对苏联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明显的成功感到满意,对事物过分乐观。公众也有同样印象。所以,许多人对教学计划和方法不加批评,多数人对其他国家的成就不够了解。但是,自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来,苏联教育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而且大规模的重新评价现在还在迅速进行。从60年代以来,东欧很多国家的学者表示很希望进行认真的比较教育研究。

在这个研究中不只包括苏联。世界半数以上的人眼睛朝着苏联的方向。有些人以羡慕的心情凝视着;有些人眼花缭乱;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在民主国家,也有很多人不能区分什么是共产主义的和什么仅仅是人道的或科学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和政治理论中把这个区别搞得十分清楚。这样无数饥饿的人们和地球上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才可以争取受到更公平的和更有效的教育。

印度是一个还在努力巩固自己的独立地位的贫穷的不发达国家的例子,它未来的决策主要是要在亚洲传统和从英帝国继承下来的有效的,然而是外来的模式或中国模式之间进行选择。从独立以来,维护一个世俗国家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民主社会而不受大人物控制的问题,以及在种族、语言、文化、宗教和地方主义有着很多深刻的差别的次大陆的广大地区保持紧密团结的问题,向人们表明印度正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困难的选择。没有一个国家遇到的问题比印度多,这些问题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和宗教的。选择印度进行研究还有一个理由。从统计的角度来说,一个普通人按国籍来分不是印度人就是中国人人类几乎有一半生活在中国或印度次大陆。典型的印度人的遭遇,也许最能代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方的普通人的情况。

有一章是关于日本的,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所有其他被选择的国家,紧跟着欧洲的教育模式,虽然它们为了适应各自的创造能力也对这一模式作了些修改。日本惹人注目地利用了欧洲和美国的范例和制度。但是日本在很多方面又与它们不同。它是一个亚洲国家,一百多年来经历了许多变化。它有一种与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化一样根深蒂固的文化,在艺术、专门技能,特别是谦和礼让方面值得骄傲。现在,它有可能以不同于中国或美国的方式把亚洲引向现代化。此外,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几乎“西化”为一个异国的国家。它也是第一个建立了与经济和政治变革相联系的完全有计划的教育制度的国家(1868年以后);因为,虽然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计划在概念或实践上忽视了社会经济改革的许多方面,日本则不然。1945年以来日本曾面临几次严重危机。日本现在处在十字路口,对大多数人的教育决策,它可能比迄今在教育活动方面比较突出的国家更能产生影响。因为人类大多数是在亚洲。

有些读者会怀疑为什么没有专章论中国、瑞典或巴西,或某些其他为他们所喜爱的国家。第一个理由是关于本书的体例:本书试作代表性的实例研究,这就要求有一定篇幅、报道和主题范围。瑞典已经有大量专著予以介绍,有关于各种细节的专题文章,还有社会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的分析。中国在目前阶段,教育的见解不易得到,政策变化不定,不能采用正常的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处理。此外,在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很快,假定关于中国的实例研究可以长时期具有很大价值,未免乐观。至于巴西,有些情况也是一样,但主要是出于不同的理由,虽然葡萄牙语旅行使得巴西比中国更易接触。再则,我从未到过中国大陆或巴西,也没有足够的第一手研究的机会;但是,既然我所熟知的其他国家也没有包括在内,我们还是回到前面所说的第一个理由。一个有代表性的取样一定既包括了一些国家和主题,也排除了一些国家和主题,而这里所提出的国家和主题已足够达到一本入门书的目的。

同时,在注意“第三个技术和社会模式”初期教育上的种种危机时,人们承认我们主要指资源和正规教育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有些新兴国家近三十年来不得不抛弃“西方”的——有些称“北方”的——代价高浪费大的竞争性的、有时是无情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

本书的范围和读者面,证明这种令人遗憾的遗漏是有道理的。读者总是从他们知道或熟悉的事情开始;任何课本,特别是入门书,有其限度。虽然我们强调教育不止于学校、学院和其他熟知的教育机构(首先在第三世界),我们仍然还是通过工业化国家所发展起来的学校和学院来追踪变化中的教育趋势。确实有些人正在追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另外一些人则在谈论我所称之为第三种技术和教育模式的“工业后社会”;但是,要进行改革我们首先要采用我们已有的和能利用的工具。有些低收入国家的可供选择的激进的教育和劳动方式,以及十分不同的社会政治目标,有必要在其他书籍另作专门论述。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重大的挑战我们并没有完全丧失新的见解。虽然在极端贫穷国家的紧急情境中匆忙进行的重新探究比较尖锐、粗糙,以致强迫它们采取的结构和重点似乎确实属于一个不同于我们的世界,但这种重新探究影响着我们完成新的或表达方式不同的任务。(www.xing528.com)

基本原则问题已在本书第一章中提出;有些原则问题见第一章第5页,第四章第69、70页和第五章第107页。这些原则问题在以下各章的实例研究中要一再提到,随之发生的对教育的挑战要挑选出来,有时用作标题。但是,在过去几十年和未来的几十年内,我们的缓慢发展着的传统和结构显然发挥了强大的力量。在本书的这一版中,可以看到改革和变化的很多细节。它们的最大意义不止于使我们的知识赶上时代或对可能的发展提供线索;最重要的是它们对自动的连续性提出了挑战,这表明了我们已经忘记了什么,并指出了在这日益变化的时代中的新的希望或可行性。

因此,虽然所评述的法国、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今后很多年中还很容易辨认出来(所以证明我们的实例研究是正确的),但它们都将对付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在做法上是相似的(所以证明我们的比较研究是正确的)。这些问题如:

——提供和维持与家庭联系的教育、“社会”教育和其他“辅助学校的”教育;

——鼓励“自主的”或部分自导的学习,特别是在职的人或有家庭职责的人的学习;

——学校中的学习内容与劳动和成人职责的更紧密联系;

——作为社会和技术革命的一个半永久性特征的特殊的“青年失业”问题;

——女子教育,妇女必要的平等和与之相辅的多样性;

——为16岁至20岁或25岁的“青年成人”系统提供“非高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和机会,并给那些经过不同时期后重新回来受该阶段教育的人提供“新的起点”或使其完成学业;

——短期的或两个层次结构的高等教育,各科之间更灵活的相互影响,有更多的“可渗透的薄膜”与外界接触。

——各阶段“课程”的不断重新评价,并试图使其适应“共同性”和多样性的需要;

——参与教育过程的各合作者的作用和职责的调整;

——教育和社会的“管理”和合作;

——教育的地区化和教育权力的下放及其监督;

——师资力量的结构、地位和作用;

——工作人员和资源不断地在职重新定向;

——与教育有关的知识和见解的积累、编集和分配。

以上只是现在在每次教育讨论中含蓄的——如果不是明显的——问题的例子。在本编各国教育制度的实例研究中,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总是有普遍意义的,有时可能集中谈其中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但是强调这些问题的特殊证据不够明显,这就需要使用重复的标题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分别论述。它们的重要性与其说在于揭示各国教育制度之间的任何相似点和不同点,不如说在于演进中的教育方式和任务。

但是,既然这些题目是今天大多数国内和国际教育讨论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们就提出了另一套经常的或一般的标准。各国之间比较明显的不同点和相似点,按新的量度衡量已缩小了差别,根据这种量度我们就能够对“第三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方法作出评价以适应“信息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