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出了一种观点,甚至是一种思想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文字来证明它。就像我们写议论文一样,我们的观点是全文的核心,是文章得以存在的根据,但要想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势必要经过大量文字性的解释。同样,我们研发课程也是如此,需要大量的文字信息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起到解释、说明的文字信息,可以有新闻、数据、名言、案例、故事、类比六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新闻是专业记者和媒体机输出的内容,可以满足读者对事件性要闻的阅读需求。所以,多年前我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来阅读新闻,了解社会百态;而今天,我们更多是以电脑、手机等阅读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一则新闻的发生,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比如,某国的新冠肺炎患者突然暴增,令人咋舌。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管理、医学、技术等各个角度去研究其发生的原因,尤其从我们擅长和能力允许的角度去认识新闻。
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以新闻事件来导入、证明自己的观点等,是丝毫不新鲜的事情。毕竟,新闻的本质是突发事件,能引起读者的好奇,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也就自然地可以满足课程的学习者、使用者的兴趣,成为课程中的一种重要素材。
比如,在公司的消防安全知识课程方面,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新闻素材。
2020年8月29日晚,吉林省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队官方微博发布官方通报:2020年8月29日早7时39分,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吉林市船营区碧水山城二期50号楼二单元12楼左门发生火灾。
市消防救援支队立即调派5辆消防车20名指战员赶赴现场救援。7时45分,首批救援力量抵达现场,按照救人第一原则,立即开展火灾扑救和人员救治。经过近1小时的救援,火灾被扑灭,事故造成1人死亡。
目前,公安、消防部门已迅速开展火灾原因调查和责任认定工作,并对该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相关人员和涉嫌占用消防车通道的违法嫌疑人进行传唤,相关部门将对其依法从重给予行政处罚。
在使用新闻事件的过程中,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好,这样的素材更加新鲜,但在一个行业中的重大新闻、要闻事件,也可以采用部分历史新闻,体现出一种典型性。
数据,是由一些数字构成的,用以体现行业的、公司的、产品的等方面的数字型信息,是对某些数量的真实体现。比如,截止到2020年8月30日下午3时28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病例累积达到2511756例,其中美国超600万例,巴西384万例,印度354万例……该数据出自今日头条“抗疫频道”。在这样的数据统计中,读者可以清晰看到全球病例的总数,以及部分国家的病例数字,对我们了解病情有真实的指导意义。
数据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成绩是可以量化的,就是说可以通过数字、数据来体现,进而彰显出成绩的具体性。比如,截止到8月份,已经为26名课程学员成功规划资产,信托资产规模达到3600万元。在这里,用数字26名和3600万元体现出工作的成绩,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
在用数字体现成绩的时候,注意不要单纯使用一个数字,使用多组数据是更好的,可以综合地表达成绩的量化情况。
通过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某些变化来。比如将本月的数据和上月的进行比较,将本月的数据和去年同月的进行比较,这些都可以体现出某些工作方面的变化。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在比较后从某些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查看其内在的原因,可以得出某些数字背后的变化,从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一步去挖掘工作、补充工作中的细节等,提升工作效能。
比如,2020年4月的销售业绩,其增速数据较之去年降低了6%,为什么增速有所下降,且幅度不小呢?主要原因是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线下客户的购买行为逐渐转移到线上,而我们的线上销售尚未全面打开造成的;但竞争对手在线上的电商已经逐步成型,较之我们更快一步,希望我们能抓紧时间,快速完成线上销售的布局,完善其销售模式等。
数据可以很好地支持我们的观点,从而有效地诞生某些市场决策,要知道:科学的市场决策,都必须有一定的数据支持才行。比如对公司的新媒体账号来说,只有以特定的频率做一点用户喜欢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拉新和留存的目标。这个观点是受到大家认可的,也似乎是一个常识,但能拿出新近活动的数据,展现其对拉新和留存的实质效果,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比如在今年的五月和六月,我们连续做了四次网上活动,从其活动日的后台数据看,日常增长在100人的账号,在活动当天和结束后两天内,用户都迅速增长了800到1200人;且取关的用户数明显降低,从后台的数据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这一点。
以上几点是关于数据的意义和价值的,在我们的课程中,某些主题、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数据支撑。在一门课程中,能有几组数据来支撑某些观点就是很好的,不必集中大量的枯燥数据,那样对学员学习也是一种障碍。
另外,我们的数据来源必须权威、可靠。如果是外部的行业数据,可以从权威的行业网站的统计数据中取得,并在课程中予以表明;如果是公司内部的数据,可以在给出数据的同时,截图展示,进而体现出数据的可靠性。
普通人总是容易受到各种大咖言论的影响,并会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引用大咖言论,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强化自己的观点,增强对人的说服力等。这似乎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常识。
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名人格言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不仅是普通人欢迎,专家、学者、官员等都深受其影响,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经典的句子就曾出现在毛泽东的名篇《为人民服务》中,进而证明“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在今天,以马云、史玉柱、柳传志、任正非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他们的言论、语录在市场上、职场上都很受欢迎。比如马云曾说的“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对不少创业者有很强的鼓励作用;对职场上拼搏奋进的年轻人,也有很强的激励效果,这是可以出现在我们的课程当中的。
当然,不是说我们所引用的格言必须出自马云、史玉柱、柳传志等这样的名人、大企业家,有一些观点非常有价值,但其作者只是在特定的行业内知名,并非全社会范围的“名人”,也是可以引用的。包括一些并不非常知名的专家、学者的思想和观点,古今中外的都可以引用,只要其格言、语录是适合我们的课程的,可以为我们的课程内容服务,都是可以的。
这就要求我们日常时间可以多读书,或从互联网的内容中得到某些格言。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可以快速找到某些适合课程的格言,但需要你仔细辨析、查看,确实符合我们的课程的,才能加以引用,并需要和讲解的内容非常契合,尤其需要我们课程讲解者吃透其格言的内容、意义,有时甚至需要查找该格言的出处、故事等,从而让我们的课程内容更加生动、精彩。
注意:使用格言,不要过量,不要堆砌大量的格言,这是不妥的,只有在非常适当的“内容页面”,包括引导话题时,才可以引用一句,进而引起学员的注意。
用案例说话,在课程中不仅常见,而且容易成为课程讲解中的一大亮点。想一想看,如果我们是一名学员,在面对讲师滔滔不绝的理论灌输时,我们多希望有真实的案例出现啊!
将心比心。在我们开发课程的过程中,需给出某个或某些真实的案例出来,如此可以更好地将学员带入故事化的场景中,进而带入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
首先,我们要说明一点:案例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可以通过虚构的方式编写案例,那样做不仅是对课程使用者的不负责,更是对课程开发本身的不尊重。实际上,对开发者来说,案例是从不缺少的,只要梳理过往的工作经验、经历,便不难找到相关的真实案例。(www.xing528.com)
案例是有主题的,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不仅案例内容本身是松散的,意义不大,而且更没有针对性。所以在课程开发中使用案例,必须根据主题找案例。
比如,针对紧急项目开发的主题,可以选择那些在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的情况下完成的案例,以这样的案例来解释我们的课程内容。
案例是有结构的,这种结构是因其真实发生过程的曲折性,而导致在叙述、撰写时,必须突出这种转折,并且介绍其背景、任务、过程、结果等多个要素,从而保证案例在结构上的完整性。当然,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承载需要,对上述要点可简可繁,来把案例写入我们的课程。
(1)概述
案例介绍是针对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成的基本概述。常常是可以用一句话来完成的,比如,2018年8月,我们的团队完成了GM2.0耐热钢涡壳紧急开发任务。
这里有具体时间,有潜在但省略了的地点,即工作单位;有人物即我们的团队;有事件本身即完成了GM2.0耐热钢涡壳紧急开发任务。
(2)背景
背景是在接到工作任务时,人(含团队)的状态和事情本身的现状,需要我们客观地描述,如接到工作时有某些条件不具备,是可以写出来的,需要做什么准备和调整等,也是可以写出来的。比如,事情当时的情况是:开发任务紧急、工作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而整个团队的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快速补课,才能正常进入开发状态等。
(3)任务
任务是说在案例中,需要个人或团队去完成的各项工作指标,如确定开发的标准、对标质量标准、制定实施方案等。
(4)过程
案例中的过程,是说将任务分解成若干条,梳理并完成任务环节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展开工作的。如上述的紧急项目开发案例中,其过程包括了:传达项目信息、组建团队、指定方案、优化工艺、客户交流等各个环节,需对每个环节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交代,便于学员清楚认识其过程。
(5)结果
一个客观的结果描述,案例中的事情最终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需要从事情的角度予以描述,同时需要从人员的角度写出成长、教训等体会。比如在上述的紧急项目开发中,其结果包括了:项目开发很成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创造了经济价值,整个团队有了更大的工作信心等。同样,每一条都需要一点文字来展开叙述,能简明扼要,令学员明白是最好的。
此外,除了用文字来表达案例中的各项内容,我们还要注意在讲解的过程中,如何将一个案例素材讲解得生动有趣,甚至是将其过程讲解得跌宕起伏,从而引起学员强烈的好奇,以便学员更好地领略案例的来龙去脉,从而对标自己的工作,将其更好地带入到特定的工作场景中。
案例描述过后,或者在讲解之后,需要提出一个问题,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去引起学员的思考。
需注意的是,这个问题既要基于案例而提出,又要跳出案例内容过于具体的局限,实现一种超越,比如从个案上升到一类问题的解决,从一件事中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大问题,比如上述的紧急案例开发中,在讲解具体的情况之后,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突然降临的紧急任务、项目时,我们该怎么做?
要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和课堂上的学员进行一番活动,从而使其围绕案例却又能跳出案例,对上面具有更大普适性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回答,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更丰富的思考、更精彩的答案。
故事也是极好的课程素材,只要是符合课程内容的整体故事,是可以将其纳入课程中来的。故事的种类很多,寓言故事、历史故事、中外故事都可以是很好的课程素材。和上述的真实案例相比,故事的好处之一,是可以经过自主的改编,进而使之更好地适应课程的主题。
我们以“坐井观天”这个大家稔熟的故事为例,来解释故事在课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坐井观天最早出自《庄子·秋水》,一只常年坐在井里的青蛙,与一只飞落在井沿上歇脚的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小鸟说自己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青蛙不信,认为其吹牛,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怎么可能需要飞一百多里。小鸟纠正它,天空其实很大,无边无际。但青蛙却固执地说道:“我天天坐在井里,抬头就能看见天,我怎么可能弄错?”
故事中的青蛙坚信抬头就能看见的天空,怎么可能有小鸟说的那样大呢?这其实涉及一个人的“认知问题”,当我们以自身十分有限的经验来认识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认知是很有限的,难以突破。尤其是深受狭隘经验影响的时候,这种认知可能让我们产生顽固思想,从而抗拒学习,抗拒进一步的正确认识,所以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扩大我们的精神视野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样的素材中,故事必须导向一个主题,引起一个话题,从而体现出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故事的魅力,实际上故事对学员的吸引力是极高的,能将学员从不大喜欢的抽象道理中解放,进而有更轻松的课程体验。毕竟,好的故事人人喜欢。
当抽象的经验表达难以吸引学员注意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进行解释,从而让讲师对经验的解读更生动、具体。
比如,口诀化就像调料,调料不是主菜,过多不行,没有也不行。成果如雨伞,平时可能不用,但用的时候得有,要不然就要被淋湿,千辛万苦找到避风港了,但可能已经遍体鳞伤。
类比的好处是易于理解,生涩难懂的术语、新术语是可以进行类比的,一般来说一个课程,有2~3处类比就可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