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目录的某种内在框架思路,是自成一体的结构关系。任何课程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才能给人清晰的课程思路。如何打磨清晰的课程结构呢?其常用的课程框架结构有如下六种:理论式、问题式、比较式、并列式、流程式、论证式。
理论式结构,常常是从概念说起,解释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构样式。这种结构最适合有新的概念、陌生的概念(对学员来说),必须解释其深刻的内涵,以延伸出后续的为什么、怎么做等内容,这是符合人的学习逻辑等内在规律的。
其中,“是什么”重在清晰地告诉学员该思想、概念的内涵,其内在的规定性等,比如“共创式萃取,是说通过多人、小组集思广益、贡献智慧的方式展开的萃取过程”。这样的解释,对其概念中的要点如“多人、小组”等描述,进而让学员明白其内在的含义。
“为什么”属于延伸性的、进一步的解释,是要学员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最终落在“怎么做”的步骤化上,一般是以操作流程展开的,这样的结构就足以说清学员陌生的、新奇的概念、知识或技能,这也是我们在不少论文当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对“学院派”的讲师来说是轻车熟路。
在这样的结构中,要注意适当融入一定的案例,采用道理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避免课程过于理论化,过于枯燥。
这是以问题为线索而展开的课程结构——“问题─原因─办法”,提出一个问题,解释其内在原因,再给出解决办法。
在具体的课程中,我们可以针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痛点问题、安全问题和风险问题等,首先提出问题,但要注意,问题是具有内在的“主题性”的,因此需要注意其颗粒度,如果问题过小,或者问题过大,都不利于课程的展开。过小的问题是不必要以课件、课程的方式完成的,比如“怎样解决晨会的迟到问题”这当然也是一个问题,在工作中也常见,但就该问题做一些规定、一些惩罚措施等,就可以轻松解决,绝无课程化的必要。
而过大的问题如“怎样解决公司经营中的问题”就显得过大,毕竟在不同类型的公司中,有不同类型的问题。就是在同一公司中,其经营问题也可以进行具体的表述,如“如何解决公司经营中的产品库存问题”,这样的问题有针对性、又具体,同时不是一两个办法就能解决,需结合公司产品、市场变化、营销策略等展开的,故值得深入探讨。
另外,分析问题的内在原因是重点,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可以分类归纳,从而真正找出导致痛点问题的关键性原因,可能是一两个,也可能是三四个,抓住其中最主要的几个,就可以对症下药。
在分析之后,我们就要针对原因来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这是课程中的难点。有时,问题的解决措施未必直接体现在课件中,课件中可能是提出若干解决的思路、方向,然后在课堂中结合大家的研讨等,找出最切实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课程的一种有效思路,不是灌输式的培训,而是借助互动、研讨等发挥众人的才智。
以上三点构成了“问题式结构”的三个关键。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优劣的方式来构成课程的结构,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课程结构,尤其是在针对方案、产品、服务方式等要对比的课程当中。可以用“类型─比较指标─优劣势”来理解比较式结构。
比如,针对市场上的几款同类手机,我公司拟结合竞品的样式、特点等进行超越,那么在这种产品设计的课程中,可能有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产品指标的动态变化资料,再加上市场上消费者的偏爱、大众喜欢的样式等内容。这就需要在设计课程时,对这些内容进行一番细致的比较和研究,才能真正让从事产品研发的学员掌握工作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是非常适合以“比较式结构”来做课程设计的。
结合消费者需求,以及目前的市场销售信息等,通过对产品中主要参数的修改,可以开发出两种以上的产品设计思路,逐一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新品的突破,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喜好,真正通过课程锻炼我们的产品设计思维。
在这种课程结构中,两两或三三进行比较是基本,多指标比较也是常见的,至少可以给出参考意见,供大家讨论,最终得到符合当下市场的认识。
并列式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课程结构,可以用“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来理解。(www.xing528.com)
并列式结构关键在于:不同的要素之间是平行并列关系,能在课程中逐一说清其各个要点,就足以让学员认识到课程内容的精华。
比如“银行大客户营销的六种高效方法”,其中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奏效,聪明的营销人员会结合自己的情况灵活选用,或者综合性地加以使用,继而达到营销效果。这种课程是对六种方法进行简单罗列,其课程大结构是简单的,重点在于每一项内容的处理深度、实用价值等。
并列式结构虽然简单,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如下的注意事项:
比如上述的课程中,开发者集中开发了六种高效的营销策略,足够启发营销人员,但如果将其数量从六种扩大到六十种,其效果势必打折!道理很简单,过多的方法是容易让学员感到疲惫的,不仅记不住、学不牢,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运用起来。
并列式结构的课程,其大结构超级简单,常常是一目了然的,但其内在的深度是否有保障?能否真正地给学员以启发、以价值?这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虽然并列式结构中,其各个要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隶属关系,但关键的、重要的内容尽量放在前面,次要的内容尽量放在后面,给人以一种补充的感觉,这样便于保障讲课的整体效果,有主有次的课程更能引起学员的注意,否则一味地“平铺直叙”的课程,常给学员以平庸、乏味的感觉。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课程结构,尤其针对工作中的项目、任务等展开的方法讨论,是非常适合采用流程式结构,以步骤化的方法来深入的。可以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来理解流程式结构。
在流程式的结构中,彼此的步骤逐一延续,形成一条线性的结构方式,步骤之间有着严格的先后顺序,彼此不能替换,不可逆。举一个最简单的案例,以某个项目来说,其工作流程至少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项目开展前、项目进展中、项目结束后。
这是看待项目的大的流程化认识,是一种常识性的眼光,看似简单,但每一项具体的流程中,都存在着不少很具体的工作步骤。
同时,我们以流程式来搭建课程结构的时候,必须注意流程的数量问题,我们向学员展示的只是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环节,进而去解释其中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怎么做,一般总的步骤在3~10,如“投诉处理五步曲”——绝不可以采用“穷尽思路”去做流程化设计,那样的话,不仅内容庞大,结构臃肿,对学员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负担,流程中的次要步骤、环节或细节,只需在大的步骤中加以提醒就可以了。
在设计流程式结构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流程的首尾和中间环节,便于精准地找出其中的关键步骤。在《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中,主人公罗文在接受送信给加西亚将军的那一刻,就开启了这项任务的工作流程。他的第一步工作是搞清加西亚是谁。罗文没必要将其过于前置的工作步骤,如寻找资料、询问他人等写入实际的工作流程,这些内容是可以在搞清加西亚是谁的解释中进行说明的。而在结束时,当信件交给加西亚将军的时候,罗文的工作流程便宣告结束,我们不能将罗文内心的激动、回程等写入流程中。所以,在流程界定的过程中,抓住首尾很关键,再将其中的关键性环节体现出来就可以。
有时,在课程中需要对某些观点进行证明,进行言说,就需要一个论证式的结构——“观点─论据─结论”。
这种结构和写一篇议论文的思路如出一辙,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在过程中给出理由,可以是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突出理由的合理性,最后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比如,我们要论证某些技术部件的温升问题,首先可以抛出一个观点,如“部件的金属材料对其温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继而以公司制造的某个、某几个零部件的构成的金属材料影响温升的例子进行道理说明,说明时用科学的计算方式来完成,再辅之以某些事实论证,最终就能得出一个综合的科学结论,确保整个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以上六种课程开发的结构,需结合我们自身的课程进行灵活选择,其中的并列式结构、问题式结构、比较式结构,很适合同类内容的呈现;而理论式结构、流程式结构、论证式结构,体现出纵向的深度,有一定的线性思路在其中,适合就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开凿,从而说明、证明、呈现其内在的规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