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文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研讨,以及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撞击的分析,让我们回到合唱文化艺术本身来看。纵观1945年以后西方合唱音乐现象之种种,不难发现其现象之后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比如,那些将声乐艺术之外的很多声音(如嘶嘶声、咳嗽声、呵欠声等)应用于艺术的合唱作品,打破了只有器乐声音才能作为伴奏的传统,发展出了许多具有非艺术界线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艺术有两个基本特性,一个是内在性,一个是反超越性。其将古典音乐甚至是民族音乐引入合唱艺术,力图打破艺术界传统的壁垒,抹除艺术与生活的隔阂,建立贴近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轨道,这样就可以使古典艺术具有大众化的倾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必须跟紧潮流,不能只作为一种精英文化,还要普及大众,这样才可以延续艺术发展的轨道。从1945年以后,西方合唱也展现出了想要突破传统音乐的想法,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自我消解。这也是艺术发展趋势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20世纪初,合唱作为一种西方音乐表演体裁传入中国。合唱在借鉴与创新、延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与本土文化的适应,在中国音乐文化的整体环境中,最终跨越百年历史,历尽艰辛,起伏跌宕,传承发展,模仿创新,来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认为,当下中国现代合唱艺术,在多元化发展观念下开拓出新世纪的崭新道路,逐渐形成了中、西两类合唱范式并存的格局。其中,西方合唱范式可分为3种形态,而中国的合唱范式可以分为4种形态。下面我们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考察当下中国音乐中的7种合唱形态:欧洲合唱形态、歌剧合唱形态、俄罗斯合唱形态、中国民歌合唱形态、中国艺术合唱形态、流行合唱形态以及群众合唱形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