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多元化表现及其发展研究

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多元化表现及其发展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商业化手段包装起来的缺乏演唱实力的歌手借助现代科技成果—音响设备“做”出来的声音,在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在这种艺术心态普遍浮躁、文化消费崇尚“快餐”的大众文化环境中,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可能会一时迷失方向。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引导人们做出合适的选择,并对高雅音乐产生审美感受。只有将普及、推广合唱的工作做到位,才能使合唱艺术的前景变得广阔。

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多元化表现及其发展研究

大多数年轻人对唱歌都饱含热情,也希望能参加各种类型的音乐艺术活动,但是因为音乐基础知识匮乏,无法长期坚持,学习和探索音乐艺术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培养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研究合唱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每位喜欢艺术、有着艺术梦想的青年都能成为合唱艺术的参与者。

(一)坚持健康向上的审美导向

人们对事物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不断扩大音乐审美范围是人们的自然要求。但音乐审美能力会受到音乐基础教育文化修养、社会背景以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局限、易变、主观等特点。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文化格局被打破,人们对艺术功用的理解和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梦想”“娱乐”“休闲”“偶像”“创新”之类的词语成为映射流行文化的关键词。用商业化手段包装起来的缺乏演唱实力的歌手借助现代科技成果—音响设备“做”出来的声音,在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在这种艺术心态普遍浮躁、文化消费崇尚“快餐”的大众文化环境中,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可能会一时迷失方向。如何以美好的、高尚的、优美的音乐去影响、拉近人们与高雅艺术的距离,避免人们沉迷于低俗的文化“快餐”中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引导人们做出合适的选择,并对高雅音乐产生审美感受。

(二)坚持敞开式合唱排练模式(www.xing528.com)

美国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教授曾说:“公共教育中的音乐课必须面向所有的学生,而不能只是少数所谓‘特长生’的专利。”合唱团成立的目的就是普及和提升音乐审美素养,就算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也能够加入合唱团,让他们认识并感受到在合唱中每个人都是旋律的组成部分。在合唱方式上,坚持采用敞开排练模式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选择合唱练习的曲目时,不仅要考虑能让大多数人驾驭,还要注意选择一些经典的曲目,比如《长城谣》《军民团结一家亲》《大海啊,故乡》《我和我的祖国》《装扮蓝色的地球》《宇宙的种子》《啊!老师妈妈》《吃来的花瓣》《我们和你们》《采茶舞曲》《游子情思》《葡萄园夜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美丽的梦神》《春光好》《雪绒花》《铃儿响叮当》等。上述这些作品带有时代特色和浓厚生活气息,内容主题健康向上,通过团队合作歌唱的方式将对祖国、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热爱表达出来。参与合唱的音乐体会和作为听众的音乐体会完全不一样。一首成功的合唱曲目,常常让排练充满生机。虽然很多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合唱的技巧要求,但合唱的初衷是让参与其中的人体会到音乐的乐趣,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传播音乐的最真实的目的。合唱所要传递的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和体验,通过合唱能唤醒更多人的艺术潜质。艺术潜质就好像是一颗颗未播种的种子,一旦遇到适合的土壤和温度,就会生长并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甜蜜的果实。合唱传播能够潜移默化地渗入每一个参与者的内心,让群众变成高雅艺术的传播者,这对普及合唱艺术具有实际作用。只有将普及、推广合唱的工作做到位,才能使合唱艺术的前景变得广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