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及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多元化表现及发展研究

以及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多元化表现及发展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艺复兴时代,教堂合唱得到了较快成长并逐步迈向巅峰,特别是教堂复调,它在技术方面为合唱艺术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单纯的宗教合唱已日益衰退,世俗合唱变成合唱艺术的主体。浪漫主义时代,西方合唱艺术已悄然改变。第一个阶段是西方合唱的萌发、奠基与形成阶段,它主要指中世纪晚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是西方合唱的形成期。

以及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多元化表现及发展研究

西方音乐的起源是合唱,合唱也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根本。作为基督教产物的西方合唱,其产生和发展都带有深深的宗教印记和浓厚的宗教情绪。不过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封建体制的建立以及世俗力量的不断强大,人们连续逐渐从宗教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导致世俗因素在合唱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理性主义伴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开展慢慢变成了主导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合唱的主导精神也逐渐被人文主义精神所替代。

西方合唱在基督教的推动下形成,又在宗教意识弱化和世俗力量增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这个复杂的过程仿佛一首宗教咏叹和民俗歌谣的二重奏。

中世纪教堂促进了多声部复调音乐合唱的形成,并作为宗教仪式主要的组成部分,径直用来宣扬宗教理念、传达宗教精神。但是也不难看出,世俗因素在中世纪后期的宗教合唱中已清晰可见。同时,世俗合唱也在悄然崛起。

法国猎歌和意大利牧歌被称作新艺术时代主要的音乐体裁,与宗教合唱大相径庭,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推动了世俗音乐的快速发展。人文精神在以意大利牧歌为表率的世俗合唱中表现得尤为强烈。文艺复兴在音乐中的主要反映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这也被看作是为古典合唱打基础的主要标志。文艺复兴时代,教堂合唱得到了较快成长并逐步迈向巅峰,特别是教堂复调,它在技术方面为合唱艺术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步入巴洛克时代,欧洲音乐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合唱也因此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单纯的宗教合唱已日益衰退,世俗合唱变成合唱艺术的主体。歌剧产生之后,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关注,康塔塔、清唱剧、受难乐等宗教性合唱体裁也因此产生。这类合唱体裁虽起源于宗教仪式,选材于《圣经》故事,宗教色彩较为浓厚,但是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却非常明显。人文主义精神在亨德尔巴赫等晚期巴洛克音乐大师的合唱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崇高、和谐和悲剧等美学特点也在合唱中得到表现,并寻到了新的支持—理性主义。特别是“和谐”,在明确了主调和声准则之后,在“协和”与“不协和”的二元对立中有了更深层次的阐释。

进入古典主义时代,合唱才真正地达到了人文主义境界。这一时期,合唱中的宗教仅留下了一种体裁形式,只剩下被抽掉宗教精神的躯壳。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家的宗教性体裁的合唱作品中,宗教仅仅是被当作一种形式,而真实表达的其实是启蒙主义精神,是将自由、平等以及博爱视为核心内涵的人道主义,其美学特征中的崇高与和谐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浪漫主义时代,西方合唱艺术已悄然改变。浪漫主义的积极情绪作为人文主义精神的延展在合唱中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受到浪漫主义消极情绪的影响,作曲家把目光再次投向宗教及自然。因此理性主义仿佛受到了质疑,19世纪的合唱再次表现出了宗教色彩,而古典主义时代合唱中所具有的启蒙主义精神也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逐渐消失了。所以,和谐的审美观再次发生改变,崇高与悲剧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www.xing528.com)

20世纪的西方合唱中,宗教意识依旧强烈,依旧表现为世俗合唱与宗教合唱的二重奏。在理性主义哲学日渐衰微的趋势下,现代主义的“深度模式”也逐渐消失,这就让民主等“宏大叙事”遭到了巨大的挑战。所以,人的主体性在20世纪的文艺创作中日渐丧失,作为主体意识的“崇高”也在慢慢消散,同时作为一种戏剧矛盾展开和冲突的“悲剧”,随着二元对立结构的分解而失去了原有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随着共性写作这一原则的打破,合唱中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即无调性音乐语言,而西方古典合唱中以和谐为根基的创作手法几乎寿终正寝。将哲学、美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型视为前提条件的古典合唱的现代雏形就由此而来。

西方合唱的成长史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西方合唱的萌发、奠基与形成阶段,它主要指中世纪晚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是西方合唱的形成期。

第二个阶段是西方合唱不断成熟、发展的阶段,主要是指17~19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合唱。在西方古典合唱中这一阶段属于鼎盛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西方古典合唱的现代性转型期,主要指的是20世纪的西方合唱,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现代合唱,是西方古典合唱的一种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