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合唱艺术及发展研究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合唱艺术及发展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众式的歌颂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合唱歌曲创作采用的主要形式。“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曲作品,虽然含有个人崇拜及迷信思想,但在对毛泽东的诗词意境进行刻画方面也有很多佳品。《沙家浜》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影响力较大的交响音乐之一,它的素材源自同名京剧,其也是在京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清唱剧。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合唱艺术及发展研究

群众式的歌颂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合唱歌曲创作采用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创作主题为对毛主席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歌颂,代表作品有《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大合唱《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歌曲数量多,所占比重大;另一类是对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演唱,这种演唱大都借助大合唱的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毛主席诗词大合唱》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曲作品,虽然含有个人崇拜及迷信思想,但在对毛泽东的诗词意境进行刻画方面也有很多佳品。概括来说,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并没有对之前的合唱艺术特征进行继承和发展,其艺术审美等方面也都处于停滞状态。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全国上下与音乐相关的一切活动都被搁置了。1970年以后,被搁置的文体活动得到了一些恢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央乐团创作并演出了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合唱活动,比较著名的有郑律成的《长征路上》、田丰的大合唱《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等。为毛泽东的诗词进行谱曲并演唱出来,这种活动最早开始于1958年,不过当时是以独唱歌曲的形式进行演唱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有人开始用合唱的形式为毛泽东的诗词谱曲,具有代表性的有交响合唱曲《英雄的诗篇》(朱践耳)、男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七律·长征》(彦克、吕远)和混声合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沈亚威)等。“文化大革命”后期,为毛泽东的诗词谱曲的行为又盛行起来,这是适应当时政治环境的选择。1971年,在林彪反动集团垮台之后,一些艺术性较强的作品才有了在社会上流传的机会,如合唱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陕西文艺工作者创编)、《三湾来了毛委员》(李焕之、颂刚编曲)等。这些艺术气息浓厚、水平较高的作品的出现,就如一股清流,为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音乐生活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由毛泽东的5首诗词组成的《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这5首诗词是《沁园春·雪》《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与《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气势也相当恢宏。此外,《长征路上》也是以毛泽东的5首诗词为素材创作的,每一首诗词就是一个乐章,共5个乐章,分别是《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鉴于这5首诗词都和长征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整部作品取名为《长征路上》。该作品的创作手法是简单写实的大写意手法,描写的是红军的英勇气概和豪情壮志。

《沙家浜》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影响力较大的交响音乐之一,它的素材源自同名京剧,其也是在京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清唱剧。《沙家浜》于1965年完成初稿,最初被称作“交响合唱”。该作品借助独唱、合唱、乐队等表演形式对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等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在作曲家精良的创作工艺下,《沙家浜》的音乐效果层次更加丰富,同京剧旋律也非常契合。为适应新的演唱形式所增加的段落,如第一曲《序曲》、第五曲《坚持》、尾声《胜利》中的合唱等艺术造诣较高,感染力也比较强。该曲的曲作者由中央乐团的作曲家罗忠镕及该乐团的杨牧云、邓中安、谈炯明组成。他们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探索将民族化的内容和民族化的创作手法结合起来。《沙家浜》不仅在创作上延续了我国戏曲音乐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多声部创作,还对我国大型音乐体裁的创作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除此之外,也对其同名京剧的音乐进行了增色,具有创新性及较高的艺术价值。曲作者将原作素材剪裁和各种声乐演唱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可以看出其在构思和选择方面的用心。这才让全曲9个章节既可以保持风格的连贯一致,又可以让塑造出的音乐形象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让所塑造的形象更丰富,整个作品结构更清楚、层次更严谨。尤其是曲作者在对合唱的配置及音乐的配器等方面都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并将作品的特色凸显出来,如其第一乐章《序曲》的合唱、第五乐章《坚持》中的“要像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以及第九乐章《胜利》的合唱。可惜的是,受其同名京剧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其在剧情及人物塑造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了“左”倾主义思潮的影响。

《沙家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被称为交响音乐的“革命样板戏”,它与交响乐《智取威虎山》一样,都属于清唱剧的范畴。在交响乐历史上,《沙家浜》地位的确立是因为其在戏曲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并借助多声的创作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展现出来,最终取得被大众认可的成就。无论是在演唱形式、素材剪裁还是在结构的安排方面,这部作品都彰显着浓厚的艺术气息。继《沙家浜》之后出现的同类音乐《智取威虎山》,是对《沙家浜》模式的因袭,缺少创新性,因此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并没有超过《沙家浜》。(www.xing528.com)

由田丰创作的《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是当时艺术造诣较高、社会认可度较好的大型组曲性的合唱套曲。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曲作者借助音乐将诗词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了准确的表达,并追求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结合。不论是在演唱形式还是在音乐配合方面,曲作者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是《泌园春·雪》及《忆秦娥·娄山关》。

“文化大革命”时期,与革命相关的抒情歌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有洪源作词,田光、傅晶作曲的《北京颂歌》,以及傅庚辰作曲的童声合唱作品《红星歌》等。这类歌曲音乐曲调比较柔和,抒情气质更加明显,在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