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唱艺术的演唱技能大揭秘

合唱艺术的演唱技能大揭秘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对合唱的训练强度也应恰当安排。随着合唱训练的深入和队员合唱能力的提高,排练休息的次数应逐渐减少,2小时左右的练习最好不要中断,以培养队员的注意力和忍耐力。

合唱艺术的演唱技能大揭秘

(一)合唱的整体状态

合唱的状态也就是合唱的整体状态,一般包括合唱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气息状态和声音状态等。要对合唱的状态进行特别研究,使其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

1.合唱的身体状态

对合唱的身体状态的要求有统一规定,要求合唱队员有一致的声音和动作。在演出过程中,往往一个人的不协调会导致观众哄堂大笑。所以,良好的合唱姿态在日常练习中是需要重视的。

(1)合唱的站姿。合唱时对站姿是需要进行统一的,一般采取“立正”这一基本姿势,即身体站立端正,双脚间距小于肩宽(至于是八字步还是丁字步则由队形队列决定),收腹挺胸,双臂自然下垂,双肩放松,使整个身体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表现出一种舞蹈站立的挺拔感,而不是紧张发僵的感觉。站立时的重心一般应控制在脚掌部分,并于两脚之间左右调节重心。

(2)合唱的坐姿。合唱时坐姿对身体的状态要求与站姿的要求没有区别。只是在坐着歌唱时,身体重心同站姿不同,要求上身略微前倾,这样才能保证歌唱姿态的挺拔。另外,在合唱时合唱队员只坐在座位的前半部,不要满坐,身体垂直,重心放在脚掌部位,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2.合唱的精神状态

合唱队员的精神面貌对合唱整体艺术效果的呈现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歌唱表演之前,指挥或声乐艺术指导应对合唱队员的精神状态进行调节,达成统一的要求。

在合唱进行过程中(包括平时排练和正式演出),应要求全体合唱队员始终保持专一的歌唱注意力,积极主动、精神饱满地投入歌唱表演。要想保持合唱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就应对合唱训练内容进行有序安排,做到合唱训练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在排练中掌握恰当的教学节奏。由于演出时任何的空白和冷场以及没有必要的重复都会影响整体的艺术效果,所以每一次重新练习,都应有新的练习目的和要求。同时,对合唱的训练强度也应恰当安排。刚开始训练时可将训练内容分成多个不同的段落,中间休息几次。随着合唱训练的深入和队员合唱能力的提高,排练休息的次数应逐渐减少,2小时左右的练习最好不要中断,以培养队员的注意力和忍耐力。

3.合唱的呼吸状态

呼吸是歌唱气息运动的核心内容。不同的歌唱呼吸方式在气息运动基础上存在着差异,造成了歌唱声音效果的区别。因此,如果一个合唱队不能形成统一的歌唱呼吸状态,那么想要合唱声音状态达到统一是非常困难的。

平常说话时的呼吸方式通常属于胸式呼吸,但歌唱活动所需要的气息支持是说话所需要的气息支持的好几倍,因此若是只依赖胸式呼吸是远远达不到歌唱的气息需要的。所以,在歌唱时,歌唱者必须有意识地下降横膈膜,使胸腔获得更大的空气容量,从而拥有强有力的气息支持。不过,合唱所要求的呼吸又不同于腹式呼吸中横膈膜相对独立的升降运动,合唱时横膈膜的运动必须在保持胸腔扩张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横膈膜下降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胸腔的空间和调控歌唱气息的力度。因此,我们对歌唱呼吸的认识,不应局限于三种基本的歌唱呼吸概念,而应建立起歌唱的“整体呼吸”概念。

4.合唱的发声状态

合唱发声状态的统一主要反映在合唱的起声和共鸣两个方面。

(1)合唱的起声状态。“起声”这一音乐术语译自英文“attack”,是“开始”的意思。起声的速度、力度、声音位置等方面会直接影响合唱的整体声音状态。

①速度与起声的关系。由于歌唱速度是由相应的气息运动速度来提供支持的,起声时的气息状态就成了影响起声整体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当慢起声时,气息运动速度就要相应放慢;当快起声时,气息运动速度就要相应加快。可见,歌唱气息运动的速度决定了起声的速度。所以,控制气息速度的练习对合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合唱队的歌唱气息运动速度快慢适宜,以满足多种起声速度和音乐表现的需要。

在合唱中,当起声速度发生变化时,歌唱气息的运动力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气息运动力度的变化又会影响呼吸深度的变化。通常起声速度越快,气息运动力度越大,也就需要更深的呼吸支持。

②力度与起声的关系。歌唱的力度主要体现在起声的一刹那。例如,当合唱队在唱某个强音时,应先强调起声时的力度,若是起声力度没到位,就很容易造成声音的渐强,不能令强音完满进行。在唱某个弱音时,起声力度也应与该弱音相协调。若是起声的力度没有把握好,再在歌唱过程中进行调整,就会造成乐音的不稳定,破坏歌唱状态的统一。

在合唱训练过程中,应多做各种力度的保持与变化练习,避免出现延长音首尾力度不均的问题。只有具备了力度保持的基本能力,才能进一步掌握好各种力度的变化。

③声音位置与起声的关系。合唱的起声状态是非常难以把握的,在具体操作中难以用明确的标准来规范,必须依靠歌唱者的内心感觉来调节。所以,合唱的起声练习应要求合唱队员在发出一个音之前有意识地去感觉应有的起声准备状态,即找到在唱某一规定音高前应有的声音位置和兴奋状态。只有这样,合唱队员才有可能实现正确的起声。

(2)合唱的共鸣状态。共鸣腔体的结构复杂,在歌唱中很难对各共鸣腔体有详细的了解和分辨,通常的做法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对歌唱中的共鸣腔体运用情况做出判断。由于每个人的共鸣腔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产生的共鸣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人们对歌唱共鸣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合唱必须强调共鸣状态的统一,关键在于引导合唱队员从共鸣器官的总体功能和总体声音效果来认识和运用歌唱的共鸣。

根据物理原理可知,各种不同音高的乐音都会引起共鸣器官的共振。虽然高音频主要引起上部共鸣腔(鼻、咽、口腔等)的共鸣,低音频主要引起下部共鸣腔(胸、喉腔等)的共鸣,但并不等于一定的音频。只作用于这些部位,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乐音的基音都可以发出一个完整的由低到高的泛音序列,而这一泛音序列则需要不同部位共鸣腔体的全面参与才能得到完整的表达。

例如,小提琴共鸣箱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整体,有较宽阔的部位和较狭窄的部位,这些不同的共鸣腔体又都统一在固定不变的整体中,并同时参与小提琴全部音域的共鸣。

人的歌喉也是一件乐器,其共鸣器官也应形成相对稳定的整体。在歌唱过程中,各共鸣腔体应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局部的振动,否则就会造成高低音区声音的不统一,并影响整体歌唱效果。因此,无论歌唱音高如何变化,都必须保持全部共鸣腔体的贯通,发挥共鸣器官的综合功能,保证合唱共鸣状态的统一。

(二)合唱的气息基础

合唱气息的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进行单纯的气息练习,而后逐步加入带音高变化的气息练习;先在自然音区进行气息练习,再渐次向高音区和低音区扩展。

气息练习的方法包括气息弹跳练习、气息连贯练习、气息连跳综合练习、循环换气练习。在合唱作品中,循环换气练习通常是有统一的呼吸气口的,所以在演唱过程中是可以做统一换气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当某一个乐音时值特别长而中途又不能中断,或因音乐表现的需要不允许出现统一气口的时候,就必须运用循环换气技巧。具体练习步骤如下。

(1)练习不动声色地吸气。

(2)让合唱队全体唱出统一的长音,不要打拍子,只是任意将音延续下去。

(3)各合唱队员要注意倾听这一长音,尽量在不影响合唱队整体声音状态的情况下,迅速地、不露声色地抢吸气,并如此循环练习多次。

(4)在统一掌握好长音循环换气的基础上,再分别做各声部的配合。

(5)循环换气练习应从轻声开始,在轻声练习中可以更细致地把握其中的技术要领。

(三)合唱的发声基础(www.xing528.com)

合唱的发声基础练习分为单声部练习和多声部练习。合唱队在唱歌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都有必要通过发声的基础训练得到提升。最初的发声练习应多用轻声唱,让合唱队员能精确地感受到自己所唱的音准、节奏和音色,使其合乎合唱发声要求。在这些方面基本合格后,还应进一步要求合唱队做出速度对比、音量对比和音色对比,合唱过程中必须始终体现音乐各要素的对比关系,以此来培养合唱队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合唱过程中,常见的发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鼻音成因及纠正

歌唱中鼻音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片面的鼻腔共鸣,把大部分声音挤入鼻腔;二是只注重声音的集中和亮点,让声音只在鼻尖处停留。如果不想鼻音太多太重,就需要掌握正确的哼鸣方法。当哼鸣状态正确时,声音实际上是被挡在鼻腔后面的,要是声音跑进鼻腔就会产生毫无美感的鼻音。

克服鼻音的方法:如在练习唱母音a时,可以用手指轻轻堵塞鼻孔,如果母音a因鼻孔的堵塞而发暗,就意味着声音中有了多余的鼻音成分,应当及时纠正。

2.喉音的成因及纠正

喉音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未能分清喉部的歌唱功能所致。喉部只有声带担负着发声功能,其余各部位只是气息的通道,并不承担控制气息的任务。若不清楚喉部各部位的功能,就会造成喉部歌唱机能的混乱,进而产生喉音。

克服喉音的方法:必须分解和简化喉部各部位的歌唱任务,减轻喉部的负担,使喉部处在通畅舒适的歌唱发声状态中。

在练习中,演唱者要时刻注意放松喉部,以防僵硬。歌唱发声应轻松自然。控制歌唱音量不要依靠压迫喉部肌肉来完成,而应依靠歌唱气息力度的变化来实现。

3.舌根音的成因及纠正

产生舌根音的最重要原因在于舌部在歌唱时不能协调工作,通常表现为舌头僵硬、舌根后缩、舌面凸起等。

正常的歌声应当通过声带的阻气作用而发出,而带有舌根音的歌声则是舌头僵硬和舌根后缩形成的阻气作用产生的。因此,要想克服舌根音就应当先学会放松舌头,只有能自主控制舌头的运动,伸展舌根、放低舌面,才能保证舌头不堵塞歌唱通道。

4.漏气的成因及纠正

声音漏气的直接原因是声带松弛、闭合不好。造成声带闭合不好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当声带的张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阻气作用时,就会出现漏气现象,但因声带本身有问题而漏气的现象应另当别论。在此,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因歌唱方法有误而引起的漏气现象,其中就包括在歌唱时不敢使用声带发声。因为有些教师经常告诫学生不要用嗓子唱歌,所以有不少学生养成了虚着声音唱歌的不良习惯。当虚着声音歌唱时,声带的振动状态就会失衡。还有一种误解,即认为声音中应当听到气息的流动,因此有些人就始终漏着气唱,以便听到声音中的气流声,长久下去就养成声带漏气的坏毛病。

解决漏气问题的先决条件是明确声带在歌唱发声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演唱者应该深刻意识到没有声带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唱好歌的。通常说一个人的嗓子好,主要就是指其声带功能好。学习歌唱发声,即学习怎样科学运用和发挥声带的发声功能,学会如何正确用嗓。因此,不用嗓子唱歌的错误观念应予以纠正。

在练习中还应注意找准声带与气息的结合点(阻气点),使声门的闭合程度始终处于合理的状态。

(四)不同唱法的应用规则

合唱风格的多样性,使在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时需运用不同唱法。因此,必须对这些唱法在合唱中的应用规则达成共识。

1.美声唱法应用规则

美声唱法原指18世纪在意大利流行的一种歌唱方法,并特指这种唱法所具有的美妙声音。美声唱法被认为是意大利正统的发声方法,以其优美的音色、洗练的音节和清晰的语音为特征。如今,“美声唱法”这一专有名词的概念已不单指优美抒情的歌声了,它具有的科学性已被全世界所接受。其科学性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种唱法能将个人的嗓音潜力发挥到极致。经过系统的美声唱法训练,原本嗓音条件一般的人也能唱出美妙的声音。

(2)这种唱法对嗓音有保养作用,能延长歌唱的寿命。如果学会了美声唱法,即使到了中老年阶段,也能保持年轻时的嗓音。

(3)歌唱的表现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美声唱法能将人体唱歌时的发声机能全面发挥出来,唱歌的气息能得到良好地运用。在美声唱法中,音高和音量的幅度都非常广阔,让音乐的表现空间更加宽广。

显然,上述美声唱法所具有的特征还非常适用于艺术歌曲的演唱。此外,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特征在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中也得到了应用。

2.民族唱法应用规则

严格来讲,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如美声唱法既属于科学发声方法的范畴,也位于民族唱法的行列。美声唱法虽然是来自意大利的民族唱法,但又不局限于意大利民族所有。在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美声唱法早就不属于单一的国家了,而是全世界全民族的财产,世界各个国家都接纳了它。在我国,民族唱法的发展需要借助美声唱法的优点,在音乐风格以及语音特点上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在科学的发声唱法中表现出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音乐。

世界上原有的各种声乐流派,都已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我国声乐界也十分重视美声唱法与民族风格的结合问题,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在讨论民族唱法时,应当明确民族唱法并不与美声唱法相矛盾,也不是独立于美声唱法之外的另一种唱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唱法也应同属美声唱法的范畴,也必须遵循歌唱的科学性。

民族风格歌曲中所说的歌唱科学性指的是歌唱气息、发声位置、共鸣状态以及吐字咬字等方面的科学性。我国的民歌多以高亢明亮示人,在演唱时对发声点的要求是集中且清楚,这也是民歌演唱最鲜明的特点。在民歌演唱中通常不使用真声,原因在于大量的真声不仅不好听,还会破坏歌曲的艺术效果。民歌演唱的音质是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技巧进行改善的,比如说在需要明确发音的位置搭配歌唱气息对声音给予支持,以获得更多泛音,从而有效改善歌唱音质。

3.通俗唱法应用规则

通俗唱法泛指通俗歌曲所应用的各种演唱技法。虽然通俗唱法仍然处于持续变化的阶段,尤其是在演唱规律方面,还亟须钻研,但是从整体来看,科学的发声方法对于通俗唱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抒情的通俗歌曲为例,其通常也需要与歌唱的气息搭配才能完成。在歌唱节奏、旋律线条的运转以及歌唱字音的表现等方面,通俗唱法不用像美声唱法那样具有节制感和修饰感,它主要强调自然本质的歌唱表现。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风格的通俗歌曲,需要用超现实的表现风格,采用违背科学发声规律的方法进行演唱,如嘶声唱法、呐喊唱法等,这些非常态的歌唱方法在现代合唱曲中也会遇到。

在歌唱活动中,只要符合音乐表现的需要,通常是允许采用任何能用得上的且使用后效果与歌曲风格相得益彰的歌唱方法的,但是演唱者本人还是有必要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的。即使偶尔需要运用非常态的发声方法,只要能做到随时可以回到正确的歌唱状态,也符合科学规律,也能算作演唱通俗歌曲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