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上饶市串堂发展概况分析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江西上饶市串堂发展概况分析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串堂的起源串堂,是一种以民乐演奏为主,辅以唱腔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发源于江西东北部的饶河流域和信河流域,流传于现今上饶市全境及周边市、县,为赣东北地区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赣东北每个较大的村落至少活跃着一个串堂班社。1951年国庆期间,上饶专区选派15名串堂艺人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庆典活动的名额。对串堂的保护与传承可谓刻不容缓。

江西上饶市串堂发展概况分析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一)串堂的起源

串堂,是一种以民乐演奏为主,辅以唱腔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发源于江西东北部的饶河流域和信河流域,流传于现今上饶市全境及周边市、县,为赣东北地区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串堂最早可追溯到隋末唐初朝廷坐部伎演奏的俗乐,以鼓、箫和笳作为主要乐器,故又名鼓吹。本为古代军乐曲,在唐代随着宫廷宴会乐曲的传播流向中原民间,赣东北在唐代也成为中国最大的铜矿基地,铜质打击乐器为串堂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北宋末年,中原俗乐与本土道教音乐相融合,逐渐产生了赣东北地区独有的串堂。南宋中期,加入戏曲内容如南戏演唱。明代后更是融合丝竹乐器,康熙版万年县志记载:“村野处处丝竹之音(串堂)不绝于耳”,表明串堂在清代已经十分普及。清代中晚期,串堂于饶信二地分唱饶河调和信河调。

(二)现代串堂的发展(www.xing528.com)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饶专区16个县市有串堂班1500多个。赣东北每个较大的村落至少活跃着一个串堂班社。而一些聚族而居的村,串堂班社则大都属于宗族。

1951年国庆期间,上饶专区选派15名串堂艺人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庆典活动的名额。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选定了弋阳的杨火龙(任串堂班班长)、铅山的周申元、杨甫发、王前告和横峰的汪福林、贵溪的江港发、江亮发等15名串堂艺人进京演出。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串堂班大多停止活动,只有少部分偏僻山区和农村仍有零星活动。改革开放初期,串堂又开始在赣东北地区兴盛起来。人们抹去尘封了多年的乐器上的尘埃,各地各村都恢复了串堂班社。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乡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外出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加上年轻人对这种古老曲艺兴趣的降低,各地乡村里的串堂班社已所剩无几。21世纪初期,由于受现代文化传媒的冲击,串堂班数量更是开始急剧减少。对串堂的保护与传承可谓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