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文化保护促进传统音乐发展

非遗文化保护促进传统音乐发展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过程中,结合其他产业进行的产业融合开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样的融合开发不但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多的领域展现出自己的文化魅力,同时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寻求到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产业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魅力,加大其领域覆盖面,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非遗文化保护促进传统音乐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过程中,结合其他产业进行的产业融合开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样的融合开发不但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多的领域展现出自己的文化魅力,同时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寻求到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产业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魅力,加大其领域覆盖面,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同影视产业的结合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诸多种类与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相关,这些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极强的观赏性,并易于向视听结合的表现形式转换,譬如民间故事传说、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杂技竞技,甚至是一些仪式、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这些文化遗产同影视产业结合,通过电影院中大屏幕及电视等方式可让人获得巨大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大的展示空间和多元的展示平台,面向的受众也更为广泛。

其次,借助同影视产业结合,拍成的电影、电视剧动漫纪录片,可以有效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获得广泛的认识和受众。

再次,这种影视传播解决了地域性和背景性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限制,通过电影电视等的拍摄录制以及拷贝放映,可以使身处各地的人们都完整地认知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影视剧或者纪录片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再加工的过程,现代的拍摄技术和剪辑技术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现过程中获得原本不具备的魅力。在同影视产业结合的过程中,除了影视剧作的上映和播放,还可以利用发行DVD、VCD、音乐原声碟等相关文化产品的方式来进行推广,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如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全球范围内上映,随之的衍生品包括DVD、玩具、游戏等系列产品也应运而生。

(二)同旅游产业的结合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涵,是旅游业的依托,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既成为其直接走上市场的限制,又为其同旅游业的结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尤其是节日仪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自觉地同旅游业结合,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项目,甚至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各地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都不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使游客获得最直接的文化体验,如我国的京剧昆曲、少数民族歌舞和一些民间表演艺术等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既可以丰富游览内容,又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使旅游活动的主体需求性和审美性要求都得到充分满足;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则是重要的旅游商品,可以制作为以观光游客为消费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还可以打造一些以民间传说故事为依托的大型主题演出、民俗园、旅游节,这样既以文化符号吸引大批的旅游者,又可以使游览的过程附加上文化历史追寻的印记。一个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打造,可以带动起相关的旅游行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还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扩大地方影响力。如《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三)同演艺产业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入市场,就必须尝试多方位的表现方式,在同旅游业结合的基础上,对一些特定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杂技竞技等,则可以采用演出方式进行表现,使观众和旅游者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直接的视听体验。可以通过演艺平台的搭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演艺产业、旅游产业的结合纳入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形成固定的演出模式和团队、规范的演出内容。通过多方面的合作配合、规范管理和推广,从演艺节目策划、剧本编写、演员组织与排练,再到舞台表演,以及文化公司、剧场等单位的合作配合,包括负责场地、组织以及推广品牌,媒介传播宣传,品牌打造等,实现同地方旅游业的深度结合,如《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借助白娘子的传说)和《印象·刘三姐》(借助刘三姐的传说)都是同演艺产业结合的经典案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传说打造的《印象·刘三姐》不仅成为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经典案例,使刘三姐的艺术形象更加深入大众生活,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

另外,同演艺产业的结合,可以通过在舞台上的特殊展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一流的现代化舞美、灯光、印象、道具、服装的包装,使原本在民间自发随机表演的项目获得更多的艺术效果,从而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例如,《云南映像》不仅凭借着艺术内容上的优势而取胜,还离不开现代舞台技术的包装。舞台布局上,《云南映像》从营造立体舞台效果出发,大量使用可移动、升降转换的装置,突破了以往舞台艺术的均衡布局,使用五六百盏舞台灯,使光线呈现多元交叉,全方位展示服装的质地和纹理,制造亦真亦幻的舞台效果,给观众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则建立了全景开放式剧场,以山峰为背景,田园江河为舞台,构造梯田式的观众座席,形成180°全景视觉,采用当地壮族瑶族苗族等特色服装,形成了梦幻般的舞台实景效果,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还需要注意到一点,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演艺产业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再塑造的过程,通过演艺的产业化运作,可以尝试适度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文化母题和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丰富,使它更具时代性,更具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力,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和审美需求,如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走入校园,红遍中国,进而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使得昆曲《牡丹亭》不但在老一辈人那里获得共鸣,也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和认同。

再者,一些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不仅可以走大众演艺的道路,还可以尝试走入剧院、音乐厅,将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有机结合,在特定的感官环境中,使观众消费一种文化符号,获得一种文化心理的满足,这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发的一个可行方向。(www.xing528.com)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同其他产业一样,它的产业化运行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参与与宣传包装,在大众传媒为主流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保护并开发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产业化过程中一个绝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1.广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现象,通过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对文明的传播、文化的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展示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方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种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广告目标消费对象的受众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深受其所处民族、地域文化的影响。如今,在广告中已经出现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①产品名称或者商标中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图腾或者民间工艺美术图案。②广告语和广告歌曲中也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③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广告创意相结合。这主要是指在广告创意过程中,摘取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母题,如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风俗风情等来进行创意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广告内容的文化内涵,引起受众对广告产品在历史文化上的认同与共鸣;另一方面,在消费符号时代,广告的推广不但要强调产品的使用价值,还要着力营造产品的审美文化价值,使广告受众获得审美心理需求的满足,在推广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吸引人们消费产品的符号价值。

2.网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纪末,出现基于互联网的“第四媒介”,迅猛发展的网络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迁,互联网在大众传播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在媒介推广这方面,不容忽视的就是网络为之提供的广阔而巨大的传播平台。

①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信息资源库及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首先可以建立基础信息库,尽量容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承人、保护方式和传承信息,让数据库作为向人们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其次就是建立理论科研数据库,由于杂志专著等发行周期相对较长,造成许多最新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成果在一程度上不能得以及时宣传和推广,所以打造这样的数据库尤其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发的数据库,发表最新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相关专著、论文,能够有效地填补和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领域,为理论科研者提供一个“科研数据库”,扩大科研成果交流,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百姓和遗产传承人从理论层面上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是建立商业信息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不仅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活动,还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有关的一切经营和生产活动。如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不仅仅是依赖于产品的开发,它还涉及与其他产业、领域的互动,所有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信息。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就是为了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商业信息收集进来,相当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广告投放和发布的平台,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产业化开发中都受益。

②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产业化管理规范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推广,力图使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管理规范平台的打造,就是更加具体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进行再加工,提高相关信息的利用率。并且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政府相关保护和产业化政策,普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认知,正确引导产业化的实施。还可以在此打造互动平台,在此发布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相关信息等。

③充分利用一切网络资源,制作和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短片、Flash动画,或者举办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竞猜等活动。将网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旅游产业、演艺产业、影视产业、会展产业结合的发布宣传辅助平台,如开辟专门的特色旅游网站,影视剧作的在线观看,以及利用网上购物平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销售等。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体验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可以尝试在文化空间举办活动的方式,开展文化体验,扩大消费群体。这种开发模式通过群众参与直接让他们走入文化,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魅力,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兴趣,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消费群体,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有助于品牌的打造,同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2009年10月至1l月,“张家界文化体验月”就举办了从大庸府城到土家风情园,再到老院子的文化体验活动,活动合计到场人数超过800人,公众论坛网友也对之显示出极大的热情。

这种文化体验活动除了让人们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制作中,直接体验到原生态的文化样式,还可以通过博物馆、文化生态园区等方式进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同产业化运作推广相结合,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为产业化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