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鼓吹乐传承人伊双来,1949年生,山东省嘉祥县人,男,汉族人。2006年5月,鲁西南鼓吹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2008年2月,伊双来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嘉祥县申报。伊双来8岁时开始跟随叔父伊正乾学艺,15岁开始领班独奏,17岁开始随嘉祥县演出队伍演出。他能两只手各持一支唢呐,每支唢呐吹一个音,快速轮流吹奏,音响准确、均匀、干净、脆生,充分表现出他口封的控制功力。他还会笑吹,笑吹时,他能用牙齿咬住唢呐哨片、用舌根抵住哨片吹奏,表演时嘴角自然上翘呈微笑状,仅用腹腔运气、用舌头控制。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二龙戏珠”“二龙吐须”等演艺技巧。他用两只手各持一支唢呐,将唢呐插入两个鼻孔,用鼻子吹响两支唢呐。代表曲目是《农家乐》。伊双来吹奏唢呐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直到现在仍能熟练地演奏近百首传统和流行的唢呐曲目。伊双来吹笙和竹笛的水平也很高,他还能边吹唢呐边敲板鼓、锣和铜钹等打击乐器,坐场演出他一个人就可独撑一台戏。伊双来的嗓音天资并不优越,但靠多年的勤学苦练,运用“大把镲”“小把镲”技巧“咔”出的戏腔,活像一个戏曲演员在吟腔道白。无论是柳子戏还是梆子戏,他都能表演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深受观众欢迎。他的“换气”功夫很棒,吹奏过程中他的口腔、胸腔以及腹腔形成一个巨大的气囊,不时地鼓起来,瘪下去,再鼓起来,再瘪下去,能一口气把单个音符不间断地吹20多分钟。
多年执着而艰辛的从艺之路,使伊双来练就了一身唢呐吹奏绝技。“火烧葡萄架”“二龙戏珠”“二龙吐须”“双鼻孔吹唢呐”这些听起来令人好奇的名字,既不是魔术也不是杂技,而是嘉祥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西南鼓吹乐传人伊双来的绝活。
1990年,他参加济宁市春节唢呐调研,凭借一曲《万马奔腾迎新春》获得最佳演奏奖。
1992年,参加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他演奏的《开门子》获得民族器乐比赛金奖。随后,伊双来又参加了国际孔子文化节和山东省1996年齐鲁广场艺术展演活动,由于超水平发挥,他赢得了国内外朋友的赞誉。一位巴基斯坦客人看了他表演的节目后伸出大拇指,连声赞叹:“你是中国人的骄傲!”演出结束后,这位外国客人主动与他合影留念。近年来,嘉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唢呐艺术的发展,相继成立了嘉祥县唢呐艺术协会和唢呐艺术团,他分别当选为嘉祥县唢呐协会副主席和唢呐艺术团团长,并连任四届嘉祥县政协委员,并经常接受中央、省、市、县媒体的专门采访。(www.xing528.com)
嘉祥县地区民风淳朴,当地鼓吹乐已经根植民间礼俗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嘉祥境内的鼓吹乐班社从事唢呐行当的艺人更是数不胜数。虽然当地人忠于传统,每逢婚丧嫁娶都会邀请唢呐班子,伊双来技艺超群,又有一手绝活,前来邀请伊双来鼓乐班社的主家络绎不绝,但伊家班同样经济收入不高,传承问题不容乐观。一部分唢呐爱好者,受外出打工收入高等因素的影响,不再安心学艺。如今各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当地鼓吹乐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为了使鲁西南鼓吹乐继续传承下去,嘉祥县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这门传统艺术,如开办唢呐学校,举办鼓吹乐的演出和比赛,努力争取提高乐班收入,并得到了上级文化部门的资金支持。2011年年初,嘉祥县文化局资助伊双来部分经费,帮他置办了一辆面包车,从此,参加省市县唢呐比赛及地方礼俗演出时再不会徒步远行了,也不为路途遥远和雨雪天气犯愁了。
伊双来现收徒10人,包括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女婿。他仍用口传身授的方式教授他的徒弟们。他们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文化节演出及唢呐大赛,并获得多种奖项和奖励。
2006年5月20日,文化部批准鲁西南鼓吹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1月,伊双来被评审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西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伊双来对鲁西南鼓吹乐技艺的传承充满了信心。德高望重的伊家班班主伊双来在这块生养他的故土地上重创他的中国梦,那就是唢呐艺术—他精神园地中的一颗神圣的“种子”。种植、育苗、培土、施肥、浇水是伊双来的责任,也是他一生孜孜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