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器乐:传承与发展

民族器乐: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时的埙已有陶、骨、石等材料制作的,并已发展为五孔。长期以来,它们广泛流传于民间,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民间的器乐合奏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固定乐种。

民族器乐:传承与发展

(一)远古时期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卓越的精神财富。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世界的东方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乐器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创造了乐器。人类很早就用乐器来表达思想感情了,在狩猎之后,常敲打石片、吹牛角和弹弓弦,来为集体舞蹈伴奏,这便是原始乐器。后来人们渐渐地发现,把质地细腻的石犁铧片挂起来敲打,清脆悦耳;用陶土做成有孔的空心圆坨吹奏,音色动听;把兽皮蒙起来,蒙在空心木头上去打,声音洪亮。这就是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磬、埙、鼓。在新石器时代传说中还有苇籥、柷、敔等。

现在我们所发现的中国最早乐器有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八孔、七孔、六孔、五孔骨笛18支(距今约8000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一批骨哨(距今约7000年的历史)和仅有一个吹孔的陶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埙。另有西安东郊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音孔埙(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历史),还有山西万荣荆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无音孔、一音孔、二音孔陶埙(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等。虽然这些乐器发音较简单也很简陋,但可见人们已开始进行有意识的音乐活动。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这时期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出现了编钟,而且这时的钟和磬都已有编组。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发现有五枚一套的编钟,音高相当于G、A、C、F、G,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一套商代编磬(三枚一套),其上铭文分别为“咏启”(开始歌唱)、“咏徐”(慢板歌唱)、“天徐”(徐缓舞蹈),探究其意,大约是标示在歌唱和舞蹈的几个阶段所分别使用的情况。另外还有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出土的虎纹大石磬,其制作工艺十分精美,纹饰瑰丽,声音悠扬,它既是一件乐器,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时的埙已有陶、骨、石等材料制作的,并已发展为五孔。

周朝时见于记载的乐器有70余种,被载入《诗经》中的仅有29种,其中打击乐器21种,吹乐器6种,弦乐器2种。琴和瑟就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周朝的乐器分类法是以乐器的制造材料为根据的,即所谓的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分类法。

春秋战国的500年中,我国的音乐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大型“钟鼓”乐队的形成,多种乐器的综合使用,最为典型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多达124件古代乐器的大型“钟鼓”乐队,其阵容之庞大,实为罕见。其中有一套65枚青铜编钟,一套32枚石制编磬,还有鼓、筝、琴、瑟、笙、排箫、篪、笛等。乐器保存完好,制作精致。竹笛、筝和筑,也是这一时期产生的新乐器。这些新乐器、新音色的出现,标志着器乐演奏表现力大为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国间的音乐广为交流,范围扩大,逐渐走向民间。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筝、鼓瑟、击筑、弹琴。”音乐走向民间,便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伴随着器乐演奏活动的频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如春秋时代晋国的宫廷乐师师旷、师襄和民间琴师伯牙,战国末期善击筑的高渐离等。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时期,各民族交往频繁,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带回西域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歌舞和乐器。这时出现的乐器有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箜篌、笛、羯鼓、腰鼓和达卜(手鼓)等,并在民间广为流传。东汉时,就设有专门音乐机构,琴的演奏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著名琴曲。

类似现在阮的一种乐器叫“盘园柄直”,有12个柱(音位),用手指弹弦演奏,有四弦。它脱胎于秦代的“弦鼗”,因有12个柱,故推测其音域一定颇为宽广,音阶组织可能倾向于平均律。这也是当时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新乐器。

另外,筝也在这时期发现使用,主要用于汉代的“相和歌”。共鸣箱较大,其形制与后世筝大体相同,共十三弦,这种筝,据说来自汉代的并、凉两州(今甘肃一带)。

(四)隋、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在统治者的提倡甚至亲自参与下,也呈现了五彩缤纷的昌盛景象。如隋的“九部乐”和唐的“十部乐”,均为包括了许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歌舞内容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的“大曲”,亦是集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

在演奏上,技艺高超的演奏名家层出不穷,演奏活动十分频繁,如唐代的器乐演奏名家有琵琶高手曹妙达、段善本、康昆仑,善弹五弦的裴神符,阮咸有张隐耸,筝有李青青,箜篌有李凭,笛有李谟,箫有郑伦,笙有尉迟章,筚篥有李龟年,甚至唐玄宗李隆基都是羯鼓名手。由于与西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乐器数量骤增,特别是鼓类乐器,这也可能是由于歌舞音乐的发展所致,打击乐器有拍板、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鸡娄鼓等30多种;弦乐器有琴、独弦琴、三弦琴、击琴、筝、五弦琵琶等20多种。吹管乐器有义嘴笛、叉手笛、太平管等20多种,仅在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所用乐器就有50多种。

这一时期在乐器上的重要变化是出现了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开辟了乐器演奏的一个新的领域。虽然这两件在当时并无太大的影响,但从奚琴发展演变出来的众多胡琴类拉弦乐器,对以后的乐器演奏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宋、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拉弦乐器由奚琴始,继而派生出了胡琴类的众多乐器,如二胡、板胡、四胡、京胡、坠胡等众多的拉弦乐器。同时还传来许多新的乐器种类,如火不思、三弦、云璈(即“云锣”),以及从中亚地区传入的早期管风琴—兴隆笙(只限于宫廷使用)等。唢呐扬琴也是在这时传入中国的。长期以来,它们广泛流传于民间,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的音乐改变了以宫廷活动为主的情况,形成了民间、宫廷并行发展的情况,而民间音乐活动比以往更具活力。民间的器乐合奏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固定乐种。如北方的弦索乐,南方的丝竹乐,辽宁、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鼓吹乐,陕西、江苏、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吹打乐,等等。

各类乐器的独奏,这时也已逐步形成系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流派,并积累了一批相当多的优秀曲目,如宋代郭楚望的《潇湘水云》,明代的《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代的《水仙操》等。琵琶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流传不衰的优秀乐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明)、《浔阳琵琶》(清)等。

(六)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这个时期,社会动乱,连年战争,人民流离失所,有些古乐器逐渐失传,但在民间仍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虽然是动乱的年代,仍有许多具有民族气节的民间艺人及音乐家在不懈地为民族音乐而艰苦奋斗着。民间音乐家阿炳即是其中之一,他为二胡的演奏艺术的提高,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还有一批爱国的革命音乐家,他们通过吸取、借鉴西方音乐文化,而努力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如刘天华对于二胡演奏及创作做出的重大改革,聂耳在改编和创作民族器乐曲上所做的不懈努力等。他们均为民族器乐的前进、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民族音乐是处在一个艰难生存、备受歧视而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的时代。民族器乐当然也难逃这种命运。例如,古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经到了几乎灭绝的地步,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为生活所迫,或惨然死去,或改行谋生,民族器乐的发展进入了低潮。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得到了统一和安定,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民族器乐开始有了新的生机。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抢救和发掘工作。音乐工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深入基层、民间去收集、整理散失在各地、各民族的宝贵资料。另外还组织民间乐社到北京来会演,举办多种形式的演奏、演唱会,将许多民间艺人的演奏、演唱记录下来,并汇集成册,从而为我们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阿炳的作品和演奏就是在当时保存下来的。杨荫浏先生曾两次来西安,对收集、整理长安古乐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国家非常重视民间乐器这一文化遗产,在北京、上海天津、苏州、广州和贵州等传统制作地区,相继建立起民族乐器厂,除生产常用乐器、地方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外,一些濒于失传的乐器也获得了拯救,被淹没的古乐器也得到了新生。广大音乐工作者、乐器制造者和科研技术人员,对我国乐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出现了许多较之原来乐器性能优越得多的新型乐器,如三十六音云锣、定音盆鼓、五音排鼓、九孔陶埙、加键笛、转调古筝、转调扬琴等乐器新品种,成果辉煌,使古老的乐器旧貌换新颜,这些改革乐器已被专业文艺团体所采用,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笙、唢呐、阮的成组系列化也逐渐形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器乐有了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形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鹳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及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

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风吟》(福州十番)等。一般来说,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音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演奏上,在一批老的民间艺人和音乐家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刻苦努力,发奋图强,接连多次在世界青年联欢节和各种国际音乐活动中获奖,并受到高度评价,我国的民族器乐开始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新型民族交响乐团的成立,建制完备,使乐器的表现能力、演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并走向专业化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