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社会背景、历史条件、文化因素还是政府行为等,都属于影响柳子戏发展的外部原因,要想真正保护和发展柳子戏,必须以柳子戏自身的音乐特征作为着手点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这才是影响柳子戏发展的内部原因,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力量的支持只能为柳子戏“输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柳子戏“造血”,这是延长柳子戏生命的根本所在。
(一)正视不足,改革创新
通过分析大量的柳子戏传统唱腔曲牌,可以发现柳子戏在音乐方面限制其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柳子戏音乐注重抒情性,但是不易传唱。原因在于多数曲牌旋律冗长、节奏缓慢;唱词经常重复,加上拖腔、衬词的出现容易引起句读不分明,造成破句的现象。例如,“有老身泪两行”这一“三三”分逗的六字句,实际唱成“有老身泪(拖腔)两(间奏)哎(拖腔)泪两行”。这种为适应悠长的旋律,将唱词进行重复,再加上衬词和拖腔,容易使观众对唱词缺乏完整的印象,一方面会影响观众对词意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缓慢的节奏进行使音乐缺乏动力,容易引起观众的疲劳感,这也不太符合性格豪放、言行简洁的山东人的欣赏习惯。
其次,柳子戏音乐的戏剧性不够。以民间小令为基础形成的传统曲牌中,吟诵性唱腔和节奏鲜明、力度较强的快板类唱腔比较缺乏。因此,在表现一些强烈的矛盾冲突或人物情绪激动的场面时,音乐表现力显得不足。
再次,曲牌体结构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柳子戏所使用的传统曲牌,通常乐句结构严谨,唱词结构统一,腔式固定,这种程式化的特点限制了音乐的灵活性,很难对其进行突破。
最后,大部分传统曲牌音区偏高,超出了人的正常音域范围,男腔显得尤其突出,这样不但演唱者很难驾驭,观众也感觉不舒服,这一点同样是柳子戏音乐的弊端所在。(www.xing528.com)
(二)改革创新,以“度”为本
认识到柳子戏音乐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就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柳子戏进行改革和创新。柳子戏的专业创作人员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他们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传统曲牌进行剪裁、嫁接。所谓“剪裁”,是根据剧情发展和唱词内容的需要对传统唱腔进行修剪,去掉过于冗长和拖沓的部分,使句幅缩短,加强唱腔的紧凑感。“嫁接”,是将两支以上不同曲牌的旋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其构成一支新的曲牌,增强音乐的新鲜感,这实际上是传统曲牌中“集曲”手法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针对传统曲牌男腔音区偏高的情况,将传统曲牌进行移调演唱。常用的方法是将原为越调的唱腔移至“反四宫”调(移低四度),将原为平调的唱腔移至越调(移低四度)。另一种创新是“男腔女用”,传统曲牌中的女腔以娇柔、细腻著称,它们在表现现代女性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在现在的创作中会根据不同人物的实际需要,采用“男腔女用”的方法弥补女腔过于柔美的不足,更符合现代女性的形象和性格。
第三,借鉴和应用板式变化体剧种的手法进行创作。前面提到过柳子戏在结构方面处于一种曲牌体和板式变化体之间的过渡形式。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近些年来柳子戏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板式变化体剧种的唱腔结构原则和创腔手法。这有利于增强柳子戏音乐的戏剧性,也为柳子戏音乐的创作拓宽了道路。
上述几种做法对柳子戏而言是切实可行的,应该继续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下去。但笔者认为对柳子戏的改革和创新必须要讲究一个“度”字,无论进行何种改革、何种创新,都要把握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以保持柳子戏的主要音乐风格和特征为前提。一旦改动的步伐迈得太大,会使柳子戏丢失本来的音乐风格,而变得不像柳子戏甚至面目全非,因此对柳子戏进行改革和创新一定要注意“分寸”,把握好“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