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年,柳子戏就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委婉柔美的唱腔,生动朝气的演出形式,浓郁独特的泥土气息迅速成长成熟起来,以山东为中心,迅速传播到周边地区,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柳子戏就已传至河南境内,李绿园的小说《歧路灯》第七十七回中记载:“那块头是得时衙役,也招架两班戏。一班山东弦子戏,一班陇西桃子腔。”栾星同志在《歧路灯》注解中,明确提出:“弦子戏,也叫柳子腔,今称柳子戏。柳子戏是在山东生长起来的一种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和河南,江苏的部分地区。”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修编的《杞县志》卷八中记载:“又好约会演戏,如:罗罗、梆、弦等类,尤鄙恶败俗,近奉上宪禁,风稍衰止。”其中“弦”就是柳子戏的简称。
根据史料记载,戏曲界一致认为早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前,柳子戏曾进京演出过,并获得“东柳”的美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看过柳子戏表演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东柳垂青》一文赞扬柳子戏。嘉庆八年(1803年),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九月重阳后五日”自序云:“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磐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往者六大班旗鼓相当,名优云集,一时称盛。”这里讲的就是四大徽班进京以前的情况,柳子戏成为与昆、弋、柳并称的具有盛名的剧种。
乾隆九年(1744年),张漱石《梦中缘传奇》初刊时自序:“长安之梨园称盛,而所好者唯秦声、罗、弋。”乾隆年间《燕九竹枝词》中陈于王所咏“锣鼓喧阗满钵堂,鸾弹花旦学边妆。三弦不数江南曲,唯有罗罗独擅场”,按照杜颖陶《二黄来源考》的论点,这种罗罗腔应是弦索调、吹腔的总称,当然,柳子腔自然包括在内。
乾隆五十年(1785年),吴长元《燕兰小谱》中“郑三官”条附诗为:“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庭槐何与风流种,动是人间王大娘。”原注云:“是日演《王大娘补缸》,杂剧中的《看灯》《吊孝》《卖胭脂》《骂鸡》,何王氏之多佳话耶!”《看灯》即《大观灯》,是柳子戏的传统剧目。此外,当时用柳子调唱《小上坟》一剧,在当时也颇为流行,与梅兰芳先生的说法吻合。
齐如山《京剧之变迁》:“清初北京尚无二黄,只有四大戏,名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昆、弋、梆三种,人人尽知,惟东柳一种,知道的很少了。东柳原名柳子腔,现已失传,听说山东尚有……”(www.xing528.com)
综合以上材料可以证明,柳子戏在清代初年经过进京演出以及自身的成长成熟,获得了戏曲界的认可,并得到“东柳”的美誉,虽然由于后来的皮黄剧的兴起而退出北京剧坛,但是它没有就此消沉。靠着其坚实的观众基础,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使其在任何环境下仍然坚韧地存在和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棵亮丽的艺术奇葩。清代中叶以后,“雅部”逐渐衰落,“花部”迅速成长成为中国戏曲主流,包括高腔、梆子、皮黄、弦索、民间小戏五大系统的地方戏。
《中国戏曲志·山东卷》把清末民初时期的柳子戏的活动情况记载如下:“清末民初,山东柳子戏职业班社,以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曹县的义盛班,由张庆云领班,济宁的孙家班(孙状元府创办),活动在菏泽、济宁一带。东路:由李家兴领班,活动中心为费县、临沂等地。南路:张敬友掌班,活动在苏北、丰县。北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酷爱柳子戏,孔府的乐舞生能粉墨登场,称为‘孔家班’,很多老艺人曾向他们请教学习过。”孔子的嫡长子孙被封为世袭“衍圣公”,从现存的《孔府档案》中可以发现,自清代顺治十七年到民国初年,孔府的戏曲活动一直不断,早期的多为苏昆、徽班,后来则多为梆子、皮黄、柳子戏了。尤其是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一生酷爱戏曲,不断邀请柳子戏的戏班到府内演唱,柳子戏的老艺人李文远讲过:春丁、秋丁祭祀时,常在孔林演剧,俗称“林门会”,柳子戏演员曾在那里演唱过《大桑园》《桑棵记》等剧目。除此之外,柳子戏演员也曾在孔府学其他的剧目,孔府俨然成为一个古代戏曲交流的舞台。李文远还回忆说,孔令贻曾串演过柳子戏,他爱穿大花鞋,曾扮演过《斩李钦》中的丑丫鬟以及老院公等角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柳子戏遭受摧残,萎靡凋零,艺人们有的改唱其他剧种,有的归乡务农,只剩下个别班社仍在惨淡经营、坚持演出。如曹县大曾班,以张春雷为主,活动在曹县、菏泽、东明、滑县一带;小曾班,以王润福、孙家义等为主,活动在巨野、阳谷、馆陶、濮阳一带;济宁孙班,以刘云驷、李文远为主,活动在济宁、嘉祥、曲阜、泗水、宁阳一带。在此期间,临沂地区还有半职业和业余剧团,如界湖班、小河庄永字班、岸堤班、北沿汶班等,经常在当地农村演出。在抗战期间,临沂地区的八路军战士曾利用柳子戏的形式编演新剧,进行宣传活动。
在这个时期的柳子戏形成了以菏泽为中心地带的发展形势,主要因为在长期的发展流变中,柳子戏形成了以今属菏泽的“郓城、巨野、成武、鄄城等县区的语音为基准”的唱白格局。时至今日,菏泽地区仍然是柳子戏重要的存在地区。
“柳子戏在曹县农村流行很广,特别是在清朝和民国期间,最为兴盛。这时的群众,不但爱听柳子戏,而且学唱柳子戏,在上集、赶会的路上,都能听到哼唱的柳子戏(称为‘喊路戏’),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群众仍有这种唱路戏的习惯。”据单县衙门前街市民赵孟氏介绍,她从小跟着老人家听“柳子”,家里也经常请戏班,当时最经常演的就是柳子腔。可见当时,柳子戏在广大农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是农民群众的重要娱乐项目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