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琴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党和国家各项积极文化政策的影响下,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全盛期。同时不利的政治局势,也引致山东琴书发展道路上呈现曲折之势。
(一)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山东琴书的创作演出进入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
首先,曲艺管理继续加强,专业演出团体纷纷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继续加强曲艺文化的管理工作。1951年,重视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方向与管理组织问题,鼓励民间艺人唱新书、唱好书,以实现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根据指示精神,山东各级文化部门,加强了省内曲艺工作的领导管理。1951年4月,“山东省曲艺改进工作者协会”成立,提出了团结艺人、改进曲艺工作、适应时代需要的工作指导方针;1955年春,山东省戏曲工作组设专人,进行全省曲目挖掘整理和创作辅导工作;1956年下半年曲艺演出活动频繁的临邑县和济南市,先后进行了曲艺登记试点工作;同年6月山东省曲艺协会成立,成为全省第一个曲艺群众团体;1957年1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山东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艺人及团体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对相关从艺人员全面开展登记工作;1959年7月,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山东分会成立,提出“重视曲艺遗产、繁荣曲艺创作、革新曲艺发展”等工作方针。由于国家和省市的重视,保障了曲艺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了曲艺艺人的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中,全省各地曲艺艺人表现极为热情,并先后有杨立德、邓九如(山东琴书)、冯玉凤(山东琴书)、傅春喜、张莲霞等多次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
1950~1965年,山东部分地区纷纷组建曲艺演出团体。其中,以山东琴书为主要表演曲种的专业团体有惠民县鼓书院、济南明湖曲艺二队、烟台曲艺组、山东省军区文工团说唱分队、济南市曲艺队、成武县曲艺队、济宁市曲艺队、曹县曲艺队、滕县(现为滕州市)曲艺队、泰安县曲艺队、定陶县(现为定陶区)曲艺队、临沂县(现为临沂市)曲艺队、博兴县曲艺队、青岛市曲艺团、金乡县曲艺队、济南市曲艺团、山东省曲艺团、济南天桥曲艺队、济南历下曲艺队、膝县青年曲艺队、潍坊市曲艺队、寿光县(现为寿光市)曲艺队等。专业演出团体的建立,保障了曲艺演出活动的统一与规范化。许多著名艺人的加入还提高了剧团的业务水平,例如:山东省军区文工团说唱分队为提高艺术水平,于1952年下半年筹建过程中,曾专门聘请著名艺人邓九如来团专授山东琴书;东路琴书艺人吕震忠于1956年调入济南市曲艺队(后改为市曲艺团),参加演出及教学工作。其在大观园民艺剧场与弟子畅新英对口演唱山东琴书,听众反应热烈;商业兴于1960年担任青岛曲艺团副团长,其与妻子关云霞在团内任教并参加演出二队的表演工作,增强了演出实力,在青岛及胶东半岛一带颇有影响。
其次,琴书传统艺术得到恢复、发展,老艺人做出积极贡献。20世纪50年代,通过省及全国举办的各种曲艺演出,山东琴书传统牌子曲得到恢复与整理。1957年6月,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在济南举行。各地市参演的山东琴书节目共有23个,其中老艺人茹兴礼,表演了传统牌子曲《倒休》,济宁、菏泽两个代表队也分别展示了停演已久的《秋江》和《水漫金山》,引起山东艺术界对琴书牌子曲的广泛关注。会后,山东戏曲工作室组织张军、尚之四、王其德等人对牌子曲的唱腔、伴奏、剧本进行了相关恢复与改革,不仅保留了这一濒临灭绝的艺术形式,并在艺术发展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58年8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届曲艺会演”。山东琴书南路老艺人李若亮及其女李湘云,在当代文艺创编工作者的帮助下,以改革后的牌子曲《水漫金山》参加演出。翌年又以牌子曲《盗灵芝》,参加了“全国部分省市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二人的表演在两次会演中均获好评。中国唱片社还专为李氏父女灌制唱片,并在电台播放推出,促进了琴书牌子曲的传播与发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艺人们在改革、发扬山东琴书传统艺术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曾结合参加省及全国曲艺演出的经验,努力丰富琴书音乐的表现力,增强时代感。其后来与冯玉凤排练的《借驴》、与吴苹排练的《双赶车》等,也都在丰富【凤阳歌】艺术表现力、突出流派特点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
东路琴书艺人李金山与妻子高金凤于1953年共同加入了中央人民广播文工团说唱团,担任演员、教师工作。夫妇二人先后将锤炼多年的传统书目及新书《白毛女》《银环求药》等40余段琴书作品录制成唱片,并授徒王月华、刘淑敏、齐桂琴、刘慧琴等人,为扩大山东琴书东路在北方地区的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东路琴书艺人吕振忠于1956年调入济南市曲艺队,参加演出及教学工作,先后培养弟子畅新英、徐桂荣、刘修德等人。1962年4月,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上,济南军区(现已撤销)前卫文工团曲艺杂技队徐桂荣、刘修德等当代琴书表演艺术家,演出了吕震忠传授的《梁祝五更》,因曲调委婉清新,别具一格,被与会者称为东路琴书的“吕派”艺术。
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关云霞夫妇自1960年进入青岛市曲艺团后,曾培养朱丽华、傅子玉、周健业等琴书表演艺术家,为传播、发扬“商派”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再次,相关资料保存和理论研究工作开始进行,取得突出成果。1956年山东省音乐工作组编选的《山东琴书音乐》出版,成为第一份山东琴书音乐资料集。该书对山东琴书产生的历史情况、演唱形式、音乐特点,以及流布概况等做出相关介绍,曲谱收录了东路、北路、南路三大流派的部分唱腔,主要为山东琴书演员及爱好者学习演唱使用。
1962年4月,山东省文化局在济南召开“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邀请省内外山东琴书名家参加,并有时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陶钝出席。通过讨论与演出,检阅了琴书队伍与艺术的提高情况;探讨了源流及艺术流派形成;对艺人中久已惯称的“南、东、北”三路说法及各路中具有的代表性艺术流派给予确认。《大众日报》4月26日第三版发表了张斌《甜、脆、美里见功夫》;4月29日,头版发表魏文华、吴光权《发扬流派特色、繁荣琴书艺术》的述评,中国曲艺协会副主席陶钝的文章《向琴书艺人学习》。5月20日,又在《丰收》副刊整版发表《山东琴书流派浅谈》(山东琴书资料组收集,张军执笔),以及《山东琴书命名由来》(路丁)《且说文武琴书》(曲兵)诸文。(www.xing528.com)
1960~1966年,《山东文学》陆续发表了山东琴书《掐伙计》《三回船》等现当代作品;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8月和9月出版的《山东传统曲艺选》《山东十年曲艺选》中也分别收录了山东琴书部分传统与新创作品。
最后,主要唱腔得以改革丰富,促进琴书演唱艺术发展。曲艺演出的推动、理论指导工作的开展,促使当代创编人员着手于山东琴书主要曲调【凤阳歌】的改革工作。为符合当代听众的审美要求,山东琴书演唱家邹环生,首先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其在保持【凤阳歌】原有的叙事特点基础上,注意增强音乐性;在兼收各家唱腔精粹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点的快【凤阳歌】,并将新腔成功运用到新作《大刚与小兰》、改编作品《梁祝下山》《游湖借伞》《刘海砍樵》中。济南军区(现已撤销)前卫文工团的琴书演唱家徐桂荣,自1953年起习唱山东琴书,曾先后向邓九如、李若亮、吕振忠、李金山等著名老艺人学习,其以东路【凤阳歌】为基础,融汇各路唱腔精华,形成了综合各派特色于一体的新唱腔。
河南曲艺团的琴书演唱家司庆华,在南路【凤阳歌】的基础上,吸收河南梆子、大调曲子等音乐素材,形成自己独有的唱腔风格。
此外,不少有成就的山东琴书演员深感传统【凤阳歌】的表现方式过于单调,尝试采用散唱、摇唱、数唱等板式,甚至试用二重唱、轮唱、小合唱等种种表现手法,以增强【凤阳歌】的表现力。特别是专唱东路琴书的青岛市曲艺团,曾根据演员条件进行曲调调整,设法将男声演唱音区下移四五度,较好地解决了男女演员在音域方面的矛盾,使【凤阳歌】演唱有了新的发展。
(二)短暂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类遭受破坏的文化艺术重新得到恢复,山东琴书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首先,琴书表演队伍得到恢复。部分解散的曲艺团体逐渐恢复建制,开始重新吸纳山东琴书在内的各类曲艺演员。1976年至1981年,菏泽、鱼台、曲阜、枣庄等县市也纷纷成立曲艺队,形成山东琴书表演的新兴力量。与之同时,一些厂矿业余琴书演出也得到恢复,尤其在山东琴书的发源地—鲁西南农村,业余演唱始终未断,逢年过节时的自娱性演出更是活跃。据《中国曲艺志·山东卷》记载,80年代后,在菏泽地区的曹县、巨野、郓城等地举办的曲艺会演,仅山东琴书就有50余档参加。
其次,音乐创新继续推进。菏泽曲艺队、青岛曲艺团和济南军区(现已撤销)前卫歌舞团分别创作出反映当代生活的《大林还家》《锡瓷盆》《慈母心》《迎亲人》等曲目。这些优秀的新创作品均在吸收之前音乐革新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曲牌优势,丰富主要唱腔,取得突出成绩。如1981年9月《大林还家》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会演(北方片)”,获得创作、音乐设计、演出设计三项一等奖;青岛市曲艺团演出的《锡瓷盆》,获“全国优秀曲艺节目会演(北方片)”创作、演唱、音乐设计三项二等奖;1982年4月前卫歌舞团演出的《慈母心》,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会演(南方片)”,获得创作二等奖,音乐设计、演唱一等奖。除上述作品外,据1979~1983年各类省及全国曲艺会演获奖节目单统计,当时较优秀的新创和改编琴书作品还有《元宵会》《场长的婚事》《真正的爱情》《追求》《葫芦湾》《新长征插曲》《相亲》《重聚梁山》等。
再次,人才培养提上日程。为培养新一代山东琴书演员,1978年山东省文化局在山东省戏曲学校(原“五七”艺术学校)建立曲艺科,专门开设了山东琴书专业(仅开办了一期);在此影响下,济南、青岛两市曲艺团,以及相继举办的泰安、嘉祥、枣庄等曲艺训练班,也都招收了山东琴书学员,学制一般是1~2年,并专门聘请省内外知名的老艺人进行教学。教学队伍的成立,为培养有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的琴书创演人员提供了可能。
最后,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1984年7月《山东琴书研究》正式出版,著名曲艺研究者张军在此书中分别就山东琴书的创作、演唱、流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阐释;1997年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山东曲艺史》出版发行,该书系统整理了山东琴书在内的山东各个曲种的历史发展情况;翌年12月,列入国家“七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正式出版,成为目前涉及山东琴书音乐最精确、完整的资料集;2002年,列入国家“九五”规划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出版发行,该书对山东琴书的艺术情况也都有完整、丰富的记录。此外2000年10月出版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2004年出版的《齐鲁特色文化丛书·音乐》、2005年11月出版的《中国曲艺通史》《中国曲艺概论》等各种曲艺、音乐类书籍也都将山东琴书纳入相关研究范围。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由于外在和自身问题的影响,山东琴书反而渐入窘境。直至21世纪的今天,这种发展的尴尬境地仍未能完全得到改善,致使山东琴书成为一种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