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承主体艺人
音乐理论家郭乃安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音乐学的研究,总离不开人的因素。”“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文化,其所有的作品或符号形式由艺人的表演所负载,因此,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过程中,对艺人现状的了解与认识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孟凡玉在他的《巢湖秧歌现状考察及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对“原生态民歌”和“次生态民歌”做了界定。所谓“原生态民歌”是一个存在颇多分歧的概念。在民间以自然状态存在的民歌,换句话说,指的是那些存在于民间集体劳动之中,和它们赖以存在的文化环境同生共存的民歌。一些专家把离开自然环境,搬上舞台的“原生态民歌”,以及那些因经过某些改编而有别于原生态民歌的民歌,称为“次生态民歌”。本书所谓的“原生态艺人”,指的是在民间以自然状态存在的艺人。依托聊斋俚曲曲牌音乐风格进行改编的一些剧目,它们有别于原生态聊斋俚曲,被称为“次生态聊斋俚曲”,而演唱这些次生态聊斋俚曲的艺人,我们称之为“次生态艺人”。会唱聊斋俚曲的艺人年龄较大,后续乏人。这成为影响聊斋俚曲这一曲种发展的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改变,蒲家庄的年轻人,为了生计,都外出去打工,再加上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绝大多数对传统文化难以接受。因此,现在在蒲家庄能唱原生态聊斋俚曲的就仅仅那么七八个人,而且年事已高,聊斋俚曲的传承与发展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正如冯骥才曾对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说:“每一分钟都有遗产的消失,文化就是我们的生命。”“有些没有文字记载的遗产,全靠实物和传人,实物、传人一旦消失,这些遗产也就随之消失。”因此,我们应加大对聊斋俚曲的保护力度。
(二)次生态艺人
2008年7月19日,淄博市淄川区成立聊斋俚曲艺术团,艺术团建立的宗旨是弘扬聊斋文化,使聊斋俚曲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以便让世人更多地了解聊斋文化,传唱聊斋俚曲。该艺术团依托于聊斋俚曲曲牌音乐,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聊斋俚曲戏,与传统的聊斋俚曲在演出形式、伴奏乐器、演出场所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可称之为“次生态的聊斋俚曲”,可以说这是对聊斋俚曲的创新与发展,扩大了聊斋俚曲在人们当中的影响。
(三)剧目与乐谱
1.剧目
据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记载,蒲松龄著有14种俚曲。由于在流传中《富贵神仙》与《磨难曲》为两个独立的本子,故应为15种。15种俚曲经后人收集和整理,文本还存在,但是,如今无人能完全说唱整本的聊斋俚曲。传统民间音乐是通过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而得到传承,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民间音乐未能得到有效的保存,聊斋俚曲也不例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破坏,致使大部分曲牌音乐失传,这也是聊斋俚曲失传的主要原因。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有几代人在传唱聊斋俚曲,当时尚有人能唱整本的《磨难曲》。
聊斋俚曲戏作为原生态聊斋俚曲的衍生,它承继了原生态聊斋俚曲的艺术风格,使用现存的聊斋俚曲曲牌音乐,借鉴聊斋俚曲的套曲形式编创,它既有对原生态聊斋俚曲的承继,也有自身的创新,它适应了新时期的新的生活需求,是聊斋俚曲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阶段的产物,有利于聊斋俚曲的发展与繁荣。艺术团主要以编排、演出喜剧戏为主,为的是适合民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表演时用淄川方言,唱段用聊斋俚曲的曲牌音乐。使用地方方言土语,使聊斋俚曲戏更贴近群众,使人油然产生一种亲切感;地方方言让群众容易理解,因此,备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2.乐谱
乐谱是一个艺术品种实物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俚曲在流传过程中,是以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原本没有乐谱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蒲松龄故居得到了保护的同时,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听取民间艺人的相互传唱,对聊斋俚曲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用五线谱或简谱记录了收集和整理的曲牌音乐。蒲家庄和艺术团都是使用的淄川区老年戏曲音乐协会的《聊斋俚曲音乐集》。(www.xing528.com)
(四)伴奏乐器
聊斋俚曲在最早时,人们主要是清唱,有时随便用几样乐器,那时多是使用笛、箫来伴奏的,后来又逐渐地加入了二胡、扬琴、三弦和梆子,可以看出,在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在伴奏上不断地进行改进。其中二胡、扬琴、三弦和笛或箫主奏旋律,梆子在中间起着指挥、掌握节奏的作用。
作为次生态的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它的伴奏乐队则分为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文场乐器有俚胡、二胡、扬琴、笛子、笙、唢呐、三弦、柳琴、中阮、大提琴和倍大提琴等;武场乐器有皮鼓、大鼓、小堂鼓、大锣、小锣、板等。在文场乐器中,俚胡是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独有的,一种新制作的乐器,它声音高且尖,在乐队中是主奏乐器,起着领奏的作用。其他文场乐器则起着为主旋伴奏的效果。在武场乐器中,皮鼓和板,在伴奏中起着掌控节奏和节拍的作用。从伴奏乐队的编制上可以看出,艺术团的伴奏乐队无论是旋律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比原生态的伴奏乐队种类多。艺术团伴奏乐队的改革,反映了作为新时期产生的一个艺术团体,一是为了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二是为了舞台演出的效果而做出的选择。
(五)传承与供养
聊斋俚曲原来主要在淄川满井庄(今蒲家庄)、峨庄一带流传,如今只剩下蒲家庄的几个老人还在传唱聊斋俚曲的曲牌音乐。它的传承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口传心授”,是一种特殊的“口传心授”方式。过去在蒲家庄这一带,农民在农闲时,常常一些人聚在一起,由会唱俚曲的老人说唱上几段俚曲,或唱几个曲牌音乐,这样一些不会唱俚曲的人听多了,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唱俚曲。聊斋俚曲就是通过这种特殊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下来的。
而如今,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蒲章俊到艺术团指导聊斋俚曲曲牌音乐的演唱。此外,还引入一些研究聊斋俚曲的专家、学者,以及五音戏的著名演员来做艺术指导。
一个艺术品种要想生存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做支撑,如果失去了经济上的保障,必将影响到其生存和发展。在蒲家庄,原来唱聊斋俚曲的艺人们,大都是农民,他们大都是因为喜爱和热衷于说唱聊斋俚曲,并不以唱聊斋俚曲来谋生计。聊斋俚曲也只是作为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演唱。2002年蒲家庄在聊斋城柳泉园内,建立了古香古色的聊斋俚曲茶座,成立了聊斋俚曲剧团。聊斋俚曲剧团主要是在聊斋俚曲茶座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演唱聊斋俚曲的曲牌音乐,由于经济得不到供养,已经解体。这严重威胁着聊斋俚曲的生存。
音乐社团也都有它的经济依托,这也是影响其社团性质和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作为次生态的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它的经济来源以及其经济是如何运作的?
艺术团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政府部门的拨款。对于以弘扬和发展聊斋俚曲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为宗旨的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地方政府给予了支持,拨一部分资金作为其运作的经费。第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自愿赞助。一些企事业单位举行庆典或宣传活动时,邀请艺术团组织一场演出活动,给予艺术团一部分资金作为赞助。这样,艺术团既传承了传统音乐文化,又得到经济收入,在当前传统音乐整体生存不景气的状况下,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适应新形势,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得以生存。
艺术团属于公益性演出团体,靠政府的部分拨款和一些企事业的赞助来维持。该艺术团的所有工作人员及其演职人员,都没有工资,他们是纯义务性的,没有演出报酬。艺术团的收入主要用于艺术团部分乐器的配置、演员演出服装和艺术团在排练时的生活开销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