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15年至民国前,是聊斋俚曲的繁荣期。这一时期,聊斋俚曲的唱本在民间主要以传抄传唱的方式流传,清乾隆年间也曾有唱本刻印。如在曹厥田先生家中发现其祖父曹汝贵子卿先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8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手抄《聊斋外传》九册,其中有聊斋俚曲十种,戏三出,聊斋小曲数篇。
聊斋俚曲主要流传在淄川蒲家庄、峨庄一带。淄川区位于淄博中部,交通便利,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这就使得淄川有着优越的社会经济环境,人民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经济上的繁荣,使当地的民俗活动相当丰富。聊斋俚曲作为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方民俗活动的繁盛,得到了有效传承、发展与传播。听村里的老人讲,民国前,每年的元宵节,村里有耍玩龙灯、杂耍、唱戏等民俗活动,当时还有唱俚曲的。那时,村民将俚曲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有的还装扮成俚曲中大怪、二怪、王银匠等人物,到县城、乡镇去演出。聊斋俚曲就是通过这一途径被带到了其他乡镇和城区,扩大了聊斋俚曲的传播范围,同时也推动了聊斋俚曲的繁荣和发展。
聊斋俚曲的曲牌音乐在民间主要由蒲氏后人及民间的专业或半专业的说唱艺人传唱。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蒲章俊、蒲章伦和第十二世孙蒲新业都曾说:“过去淄川一带以算命和弹唱民间小曲为生的盲艺人,他们生活困苦,为了生存,大都走街串巷以卖艺为生。他们也唱俚曲,常常整本地说唱聊斋俚曲。”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大批的民间艺人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承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的民间音乐就是靠他们来四处传播,传播到其他村镇的,他们为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www.xing528.com)
在三百多年的流变过程中,聊斋俚曲通过各种途径向外传播,民间艺人可以说是其向外界传播的一个主体,是他们把聊斋俚曲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带到其他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聊斋俚曲那独有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