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聊斋俚曲为例

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聊斋俚曲为例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蒲松龄像其他文人一样对“民间小曲”感兴趣和重视,开始了他的俚曲创作。蒲松龄进行俚曲创作,从他自身来讲,他是一个出身于下层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19岁参加科举考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但此后他却屡试不第,最终未能再博得一第,进入仕途。

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聊斋俚曲为例

明朝时期,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大批农民流入城市,一方面农村民歌大量进入城市,另一方面,从民歌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城市小曲,也大量产生,经过艺人的加工,这些城市小曲得以丰富和提高,流传更为广泛。

自明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再到明中叶以后,在“燕赵”“中原”(今河北、河南地区)兴起了一波波的“时尚小曲”,近代文人傅惜华在《中国俗曲总集叙录》中说:“明代俗曲文学中之时调小曲,承宋、元戏曲之余绪,发达极速,且达于最盛时期。”当时这些“时尚小曲”广泛流传,形成了“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铁,举世传诵”的繁盛景象,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兴趣和重视。明、清文人从民歌、小曲中吸取了养料,采取民间的形式,运用民间的词汇写作诗词者,颇有一些人。如明末著名文学家凌漆初编选了曲集《南音三籁》,冯梦龙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蒲松龄像其他文人一样对“民间小曲”感兴趣和重视,开始了他的俚曲创作。(www.xing528.com)

蒲松龄进行俚曲创作,从他自身来讲,他是一个出身于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19岁参加科举考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但此后他却屡试不第,最终未能再博得一第,进入仕途。经济上的困苦,社会地位的低下,使得蒲松龄更能接近当时的社会下层人民,了解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这就为蒲松龄以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讴歌人民的反抗,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鞭笞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及丑恶的社会现象为思想内容的俚曲创作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