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好的社会环境
元代燕南芝庵的《论曲》中曾有:“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木兰花慢】,大名唱【摸鱼儿】,南京唱【生查子】,彰德唱【木斛沙】,陕西唱【阳关三叠】【黑漆弩】。”以上可以看出在元代好多地区都传唱着不同风格的民间小调。从明代中期开始,城市人口开始增加,农村小曲大量进入城市,这些小曲引起了艺人们的注意,原本在农村及中小城镇中流行的小曲,经过改编后在城市广为传唱,成为“时尚小令”。
清代初期,山东地方小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明代小曲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有了明显的进步,形成了以山东南北大运河为经,运河东西两翼地区为纬的清代初期山东俗曲小唱的分布格局。
(二)蒲松龄先生高深的艺术素质(www.xing528.com)
蒲松龄先生有着过人的音乐才能。传说他在毕家教书的时候进行俚曲创作,常常一边唱着小曲,一边脚下打着节拍。每次这样东家的狗总是以为唤它给它吃食,急忙跑过来看看不是便又跑了,时间不长,蒲松龄先生又会脚下打拍子,狗闻声又跑过来,一连折腾了好多次,便产生了“脚踏楼板跑死狗”的传说故事。另一则故事是蒲松龄先生在王村教书时,偶尔有兴致去赶庙会,但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酒菜,没有办法只能要一壶清茶,边喝着清茶边欣赏台上的地方小戏。突然台上的艺人演唱乱了板眼,蒲松龄先生摔碎了喝茶的茶碗,店中伙计以为是自己照顾不周,急忙跑上前去跟蒲先生道歉,结果他没有注意店里伙计的惊慌竟然来了句:“你听到台上唱的乱了板眼了吗?”这便又产生了“乱了板眼,摔了茶碗”的传奇故事。这足以说明蒲松龄先生熟悉小曲的演唱并对其演唱要求非常严格。蒲松龄先生具备创作俚曲的艺术修养,他精通俗曲和南北曲创作,聊斋俚曲《富贵神仙》第十四回《八仙庆寿》的创作除开头结尾外,首先运用了曲牌【桂枝香】【沾美丽带大平令】【香柳娘】,然后运用了曲牌【侥侥令】【收江南】【园林好】【沾美丽带大平令】,形成了“南北合套”的曲牌形式。不仅如此,他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如诗词歌赋、古文等,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这为聊斋俚曲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实的群众基础
读书做官是蒲先生一生的追求,然而一次次考试的失败,使他失去了信心,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随着几个孩子的降临更加贫困到了极点,这样的生活使他了解到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有着满腹的牢骚,可向谁倾诉呢?聊斋俚曲通过揭露封建贪官污吏的种种恶习,劝善惩恶,宣扬道德伦理,教化民众,然而为了符合百姓的阅读和理解,他采用当地方言俚语,精选流传在民间的俗曲时调进行俚曲创作,描写出了最底层老百姓的贫困生活,表达出众多老百姓的心声,为聊斋俚曲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