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1 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对学生身心的全面、主动发展起着导向、调控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是认知类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的概念及发展,信息的采集、表示、转换和传递;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微机的硬件组成和主要技术指标,集成电路的发展及其微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发展分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概念功能;数字文本、数字声音、数字图像和图形以及数字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功能;网络的定义、分类、体系结构、传输介质、网络传输协议、数据通信及网络安全等概念。
二是动作技能类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能。包括Windows的使用技能;office、Excel、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技能;IE浏览器及其邮件收发技能;网页网站的设计制作技能。另外,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交流、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理解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培养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辩证地认识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创造精神。
5.4.2.2 学习内容分析(www.xing528.com)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模块。
二是计算机基本操作。主要包括Window操作系统、电子邮件及IE浏览器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模块。
5.4.2.3 学习者分析
开课初,我们对实验班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者特性等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情况调查问卷》和《学生特性问卷调查表》。
调查问卷的信度:信度就是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能鉴定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调查后对学生特性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采用分半信度(Splithalf)和克龙巴赫系数(Alpha)测量问卷信度,经SPSS分析,三个维度的Alpha系数均在0.7以上,一般认为自编问卷信度达到0.60以上就是信度比较高了。
因此,此问卷基本能反映学生情况。问卷的效度: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即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量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为了提高问卷的效度,笔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将问卷交有关专家审阅(其中1位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另1位是心理学专家,还有1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专家一致认可,形成终稿;记录问卷中的反意题项,并在数据输入时,将这些题项作逆向处理后再计算总分。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通过问卷调查及其对数据的分析,得出实验班学生的总体情况:学生在中学时学过一些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操作技能基本也都具备,但都不系统,而在因特网的使用上程度参差不齐。如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必备技能电子邮件的收发大多数同学都用过,但用得不多,而论坛多数同学都没有用过,这就需要在课程之初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目标大都意识到是将来工作必备的工具,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还仅仅是为学校课程设置要求而学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度还比较高,对各种教学方式也比较期待,这也为后期课程顺利地进行混合式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学生的学习习惯、合作习惯和认知策略水平都一般,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