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交互式课件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及应用》《VB程序设计》的课程标准见标准一至标准六所示。
标准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为小学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它是计算机的入门课。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典型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学生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的理念,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和项目内容,注重实际案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工学结合”的理念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的一些实际应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大量的应用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教师分析任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详细讲解“任务实现”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完成后进行“效果展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的理念
从学校、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办公”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培养目标选取了多个项目,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办法—操作过程—效果展示”的过程,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全面训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学习情境为基础,实施“理论—实践—体化”的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计算机的初步知识,精通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
②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③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方法;
④掌握可以实现文字图表混排的实用文字编辑软件Word的使用方法;
⑤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处理各种报表的基本方法;
⑥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制作各种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⑦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
⑧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操作。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以及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④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⑥培养学生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宜采用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能力。可采用讲授法、教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范例教学法等。
2.教学途径
(1)注重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熟悉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和教学环境、分析教材、设计教案、收集信息、开发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等。
(2)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
教师要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模块化强的特征,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通过精选并组织教学单元中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事件,将教学单元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统筹安排,在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教学任务。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学定教,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评价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注重整合型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教学单元的整体结构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防止陷入纯粹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
(5)注重形成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
提倡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师间互相交流教学设计方案,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再对原有教学设计方案及时调整、补充、完善,形成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
(6)注重教学设计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形成电子文档,教学需要的素材、课件等可以合作开发,并通过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和互联网实现共享。
3.教学手段
(1)“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实训课”教学模式,不再区分理论课和实训课,将教学全部安排在机房进行,把讲和练有机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教学要提倡“精讲多练”和“边讲边练”的教学形式,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任务驱动及推广案例教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授课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尽可能使用专业教学中的素材开发教学案例,提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让学生解决。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计算机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特点、分类与应用领域;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数制与编码);微型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系统组成;微型机的使用。
2.教学要求
①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的特点、应用领域及性能指标;
②掌握数制的基本概念,二进制数与十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③掌握基本术语及概念:位、字节、字长、容量、内存空间、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机计算机系统;
④掌握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了解主要硬件部件的功能与性能参数;
⑤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分类,理解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语言处理程序的概念,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单元 Windows 7操作系统
1.教学内容
Windows操作系统的概述;Windows 7系统的界面;Windows 7系统的基本操作;Windows7系统的文件及资源管理器;Windows7系统中应用程序管理;控制面板的功能。
2.教学要求
①了解Windows7系统的安装、特点、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方法;
②熟悉Windows7系统中键盘与鼠标的用法,窗口与菜单的基本操作;
③熟悉Windows系统“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中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与操作;
④了解应用程序的安装与卸载过程,掌握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
⑤了解Windows系统中的磁盘管理;
⑥掌握Windows7环境设置和常见系统配置。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三单元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1.教学内容
Word 2010文字处理功能概述;Word 2010文档的基本操作;Word 2010文档的排版;Word 2010表格制作与图形设置;Word 2010页面排版及文档打印。
2.教学要求
①了解Office办公软件的构成及其功用;
②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的界面操作;
③熟悉Word 2010文档的基本操作,包括文档的新建、打开、保存与关闭,文字的录入与编辑等;
④熟练掌握字符格式、段落格式的设置;
⑤掌握表格的制作处理、图形的处理;
⑥掌握文档页面的处理,理解“所见即所得”的含义,了解文档打印设置等;
⑦了解Word 2010一些高级功能的使用,如邮件合并,样式与模板,题注与脚注、尾注,域和宏等用法。
3.学时分配
2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第四单元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10
1.教学内容
Excel2010概述;Excel2010的基本操作;公式与函数的使用;Excel2010的数据处理功能;Excel 2010的数据图表的操作。
2.教学要求
①理解Excel 2010中常见名词和术语;
②熟悉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的基本操作;
③掌握数据的输入技巧及数据格式设置;
④掌握单元格的引用,熟悉公式与常用函数的使用;
⑤掌握常见数据管理操作,如排序、检索、分类汇总与统计分析等;
⑥掌握数据图表的建立、编辑与格式处理等;
⑦了解Excel 2010数据表格的打印输出设置。
3.学时分配
2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第五单元 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10
1.主要教学内容
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动画及超链接技术;演示文稿的放映;演示文稿的打包及打印。
2.教学要求
①掌握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的基本编辑操作;
②掌握动画及超链接技术在演示文稿中的应用;
③了解演示文稿的放映设置与放映操作;
④了解演示文稿的打包操作以及打印设置。
3.学时分配
1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学时/实践教学5学时)
第六单元 Internet应用
1.主要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服务功能;局域网的组成与应用;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和接入方式;因特网的应用;电子邮件的管理。
2.教学要求
①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功能以及分类;
②掌握局域网的特点、拓扑结构,局域网组成中各硬件设备的功能与使用;
③了解OSI参考模型与网络协议的概念;
④了解IP地址与域名的概念,Internet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⑤掌握Internet的接入方式及其服务与应用;
⑥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管理与使用;
⑦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3.学时分配
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实践教学3学时)
(六)考核与评价
课程学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考核与评价见以下实施方案:
①总成绩=平时成绩×60%+考试成绩×40%。
②平时成绩由以下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内实践作业占50%;二是到课考勤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占50%。
(3)考试成绩指期末考试成绩。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互动转变;学生由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③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行业典型的工作、生产案例,形成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不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专业学习的需要。
标准二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数字媒体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大众获取、设计制作和传达信息的基本方式。多媒体技术是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教学资料制作和使用信息化设备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核心课程,是该专业学生为了能胜任将来基础教育要求而必修的课程,在培养方案和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直接指向学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包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在内的现代媒体的编辑与处理能力,为适应未来的教师岗位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包括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舞蹈教育、艺术教育、特殊教育、科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均开设相关课程。
(二)课程设计
为了体现高等职业院校对培养高规格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侧重于在实践应用层面来设计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以及制定课程评价方法。为此,该课程不强调数字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的技术实现原理与相关算法的理解与掌握,而是重点着眼于数字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编辑与处理技术能力的培养,力图将课程与专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本课程选择当前主流的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视频和音频编辑软件应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具备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制作和处理的技术。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升学生在实质性任务中提出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编辑与处理的能力体系。在课程考核方面,注重过程性考核,考核重点面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水平。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为:以实质性任务或者项目为主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媒体处理软件,让学生系统掌握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的编辑处理技术。
课程教学主要采取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以实现探究性学习,以便课程结束后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技能熟练掌握。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强化技能,教学环境主要为多媒体网络机房,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方式,在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教学组织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积极创设情境促成学生问题生成,并通过问题不断解决来推动学生学习,从而实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强化教师指导作用的统一。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使学生能够了解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字媒体处理技术,能够设计与制作数字图像和动画,编辑视频和音频,从而最终建立与网络数字传播实践要求相适应的数字媒体应用能力。
2.具体目标
①理解多媒体的定义及其分类,了解多媒体的关键技术,掌握常用压缩编码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技术;
②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主要有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基本操作、绘图工具使用、选区创建与处理,图层应用、路径应用、通道和蒙版以及滤镜的应用技术;
③知道数字动画的基本概念,掌握平面动画制作软件Flash的基本应用技能,主要包括Flash文件基本操作、Flash绘图、各种类型动画创建、Flash中音视频应用以及交互式动画制作技能;
④掌握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的项目创建管理与发布、素材导入和剪辑、时间线关键帧创建、视频转场与效果、字幕创建与编辑、音频处理等技能;
⑤掌握数字化音频的获取与处理,掌握利用软件处理数字音频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策略
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设计多个规模适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因此,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截然分开,并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建议课程教学地点为计算机网络机房,教学形态上为讲练结合的方式。教师主要负责任务设计、学生活动组织和基础知识点讲解与重要技能演示,做好个别学生辅导。学生通过讨论、自学等方式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
2.教材选用策略
教材选用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原则上优先选用省部级及以上的近三年出版的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等。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多媒体技术基础
第一节 多媒体技术概述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多媒体的定义及其分类、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重点:多媒体的定义及其分类。
难点:多媒体的定义及其分类。
(2)提高内容
(3)扩展内容
知道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
2.学习性主要任务
讨论,课后作业。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掌握常用压缩编码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技术。
重点:常用压缩编码算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常用压缩编码算法的实现技术。
(2)提高内容
量化的基本原理和量化器的设计思想。
(3)扩展内容
静态图像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JPEG)原理、实现技术,以及动态图像压缩编码国际标准(MPEG)的基本原理。
2.学习性主要任务
讨论,课后作业。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单元 Photoshop图像处理
第一节 数字图像基础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数字图像类别、图像像素尺寸和分辨率含义、数字图像的几种颜色模式和常见的图像格式。
重点:数字图像的颜色模式,常见图像格式。
难点:图像分辨率含义。
(2)提高内容
位图和矢量图的构图区别、优缺点;常见数字图像格式的特点;图像素材的获取途径。
(3)扩展内容
色彩的属性和色彩构成原理。
2.学习性主要任务
讨论,课后作业。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 Photoshop基本操作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Photoshop操作界面与设置、Photoshop文件基本操作、Photoshop编辑菜单项中基本命令功能。
重点:Photoshop文件基本操作。
难点:Photoshop编辑菜单。
(2)提高内容
Photoshop文件操作的快捷方法;主要面板的主要功能。
(3)扩展内容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软件与各自特征。
2.学习性主要任务
课内讨论,实践训练掌握Photoshop工作环境的设置方法与图像文件的基本操作。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节 Photoshop绘图工具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Photoshop拾色器与颜色面板、画笔工具、橡皮擦工具、仿制图章工具、修复画笔工具、渐变工具和油漆桶工具的应用、文字创建。
重点:橡皮擦工具、仿制图章工具、文字创建工具。
难点:画笔的设置。
(2)提高内容
Photoshop绘图工具的参数设置。
(3)扩展内容
自定义画笔工具以及画笔设定的存储与载入、画笔的高级设置。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运用画笔进行图像处理;运用橡皮擦工具进行图像擦除操作;运用历史记录画笔对图像缺陷进行操作;应用仿制图章和修复工具对图像进行操作)。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四节 Photoshop选区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选区建立基本方法、全选、反选、取消选区的基本操作,选区变换操作,选区的运算。
重点:选区建立基本方法,选区的基本操作。
难点:选区的变换,选区的运算。
(2)提高内容
选区的存储和载入。
(3)扩展内容
选区控制的快捷键操作,选区创建过程中的网格、参考线和标尺应用。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运用各种工具以及选区的各种变换和设置创建复杂选区,进行简单的图像合成)。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五节 Photoshop图像合成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图层含义、图层面板和图层基本操作(图层的创建、复制、显示、隐藏、顺序、变换、合并等)。
重点:图层的基本操作。
难点:图层的变换,图层的混合选项。
(2)提高内容
图层的属性和图层样式、图层组应用和图层的连接/对齐;图像合成的步骤。
(3)扩展内容
图层混合模式的运算原理、图像效果的图层分解和分析。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综合运用图层基本操作改变图层的属性,创建合成图层的综合视觉效果)。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六节 Photoshop色彩处理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色彩的平衡、亮度和对比度调整、色相/饱和度调整;替换颜色命令、色阶命令、曲线命令、阴影/高光命令;曝光度命令对图像进行调整。
重点:亮度和对比度调整;色相/饱和度调整;色阶命令、曲线命令。
难点:色阶原理,曲线调整原理。
(2)提高内容
色阶命令、曲线命令的应用。
(3)扩展内容
Photoshop图像色彩处理与图层的综合运用。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应用色彩的平衡、亮度和对比度调整、色相/饱和度调整创建特定图像效果)。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七节 Photoshop路径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路径的基本概念、钢笔绘制路径、路径面板的基本操作,路径的修改和调整、描边以及与选区的相互转换。
重点:路径绘制,路径修改和调整,路径和选区。
难点:路径的修改。
(2)提高内容
路径的填充。
(3)扩展内容
路径绘制在创建图像特效中的应用。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应用钢笔路径创建选区,结合绘图工具、色彩调整工具和图层来调整特定图像效果)。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八节 Photoshop通道与蒙版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蒙版概念和功能、蒙版的编辑、通道的概念和功能、通道的基本操作(新建、复制、删除、分离、合并操作)。
重点:蒙版的创建和应用,通道的基本操作。
难点:通道的概念和应用。
(2)提高内容
图层蒙版创建图像特效;利用通道创建复杂边缘选区。
(3)扩展内容
图层蒙版与橡皮擦工具的区别和优势;通道创建选区需要结合应用的工具。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利用蒙版创建图像多个图层混合效果,利用通道创建复杂选区)。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九节 Photoshop滤镜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滤镜分类,滤镜基本操作,常用滤镜的功能。
重点:液化滤镜使用,模糊滤镜使用。
难点:常用滤镜的参数含义。
(2)提高内容
滤镜的参数设置和滤镜应用效果。
(3)扩展内容
Photoshop滤镜插件的获取和应用。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利用滤镜创建图像特效)。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十节 Photoshop动作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任务自动化含义、动作含义、动作面板及操作、内建动作应用。
重点:动作的含义,动作的创建和应用。
难点:动作概念定义,动作的创建和应用。
(2)提高内容
动作管理。
(3)扩展内容
动作对图像处理的意义、文件菜单下自动子菜单中的功能应用。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创建动作并对图像进行批处理)。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三单元 Flash动画制作
第一节 平面动画基础知识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动画概念和基本原理、常用平面动画制作工具、平面动画制作流程。
重点:平面动画制作流程。
难点:动画基本原理。
(2)提高内容
Flash工作环境及其设置。
(3)扩展内容
平面动画的发展,各种动画制作工具的比较和应用。
2.学习性主要任务
课内讨论,熟悉Flash工作环境。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 Flash的工作区和元件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舞台和场景、时间轴和图层的基本含义和操作、元件的类型和创建。
重点:时间轴和图层基本操作,元件的创建。
难点:元件的类型及应用。
(2)提高内容
元件的实例、元件的库管理功能。
(3)扩展内容
动画制作中元件应用的意义,如何使用好元件来制作动画。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设置舞台和场景属性、图层基本操作、创建元件并管理元件)。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
第三节 Flash绘图与文本创建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利用工具箱绘图,创建文本,位图的导入和应用,音视频导入与应用。
重点:文本的创建,绘图工具应用。
难点:绘制图形的编辑和修改。
(2)提高内容
位图转换为矢量图及编辑方法、图形的编辑、文本属性的设置、音视频素材的处理。
(3)扩展内容
设置绘图环境(网格线、辅助线和标尺的应用),声音、动画的同步处理。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创建各种图形和文字,并对其进行编辑)。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四节 动画创建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动画概念、帧的类型和基本操作、动画创建步骤,遮罩动画应用、运动动画和渐变动画创建、路径动画创建。
重点:遮罩动画创建,渐变动画创建,路径动画创建。
难点:遮罩的设置和原理。
(2)提高内容
逐帧动画创建。
(3)扩展内容
利用各种动画制作技术创建Flash镜头动画效果。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Flash各种类型动画创建)。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五节 交互式Flash动画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按钮的创建、Flash行为的概念、动作脚本、AS语言基础。
重点:按钮的创建,行为的概念。
难点:动作脚本的创建。
(2)提高内容
AS语言的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路径和函数应用。
(3)扩展内容
基于AS语言的复杂交互动画创作。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Flash交互动画创建)。
3.学时分配
1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四单元 视频处理
第一节 视频基本概念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视频的制式和格式、声音的分类和属性、非线性编辑基本概念、音视频素材的获取。
重点:视频的制式和格式,音视频素材的获取。
难点:非线性编辑基本概念。
(2)提高内容
视频压缩技术、视频数字化、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非线性编辑各组成部分功能。
(3)扩展内容
视觉暂留现象、常用音视频编辑软件、非线性编辑相比线性编辑具有的优势。
2.学习性主要任务
课内讨论;课后练习与作业;文字转化语音技术。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 Premiere基本操作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Premiere基本功能,操作界面,项目文件的建立、打开和保存。
重点:Premiere基本功能,操作界面的认识,项目文件管理。
难点:Premiere项目文件管理。
(2)提高内容
Premiere项目参数的设置、项目环境设置方法。
(3)扩展内容
Premiere项目处理基本过程。
2.学习性主要任务
实践性任务(Premiere项目基本操作)。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
第三节 Premiere素材管理与处理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素材导入和应用、编辑预览窗口基本操作、素材的剪辑、素材与时间轨道操作。
重点:素材的导入方法,素材的剪辑,时间轨道操作。
难点:素材的剪辑。
(2)提高内容
素材的采集、编辑工具面板上工具应用、素材关键帧设置。
(3)扩展内容
获取素材的基本信息、PSD素材导入处理。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性(在Premiere中导入素材并进行音视频简单剪辑,最终输出为指定格式)。
3.学时分配
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www.xing528.com)
第四节 视频转场与特效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视频转场的含义,转场效果的创建;视频特效的含义,常见视频特效及其表现形式。
重点:视频转场效果创建,视频特效的创建。
难点:视频特效的参数含义。
(2)提高内容
视频转场效果的设置、视频特效的创建以参数的调整。
(3)扩展内容
Premiere视频特效插件的获取、安装和应用。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在Premiere项目中创建视频转场特效以及应用各种特效来调整视频素材视觉效果)。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
第五节 Premiere字幕处理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静态字幕的创建与应用、动态字幕的创建与应用,静态字幕的参数设置。
重点:静态字幕的创建与应用。
难点:静态字幕的参数含义及其设置。
(2)提高内容
动态字幕的参数设置。
(3)扩展内容
静态字幕和动态字幕对于影视作品具有的意义。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在Premiere项目中创建静态字幕和动态字幕)。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五单元 音频信息的获取与编辑
第一节 音频的获取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音频卡的工作原理、功能、分类和安装使用。
重点:音频卡的功能。
难点:音频卡的工作原理。
(2)提高内容
理解音频编码的原理和标准以及编码的基本方法。
(3)扩展内容
2.学习性主要任务
上机实践(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录音的操作;多种声源的同步录音)。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
第二节 音频的处理
1.课程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
GoldWave操作界面、录音、基本音频编辑。
重点:GoldWave基本音频编辑。
难点:GoldWave基本音频编辑。
(2)提高内容
音频特效处理。
(3)扩展内容
常用音频格式的转换。
2.学习性主要任务
实践性任务(利用GoldWave进行音频编辑)。
3.学时分配
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六)考核与评价
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亦即过程评价: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评价:以课程标准目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能力评价:以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参照标准。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课程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50%)构成,其中学生平时成绩由其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考勤记录和课程实践作业合成,期末考试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30%)和上机考试(70%)综合评定。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教案或讲义、练习素材和实验任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条件为一个容纳60人的网络计算机房,机房需要配备FTP上传下载服务、电子教学系统、Photoshop CS4或以上、Flash CS4或以上、Premiere CS4或以上、GoldWave V5或以上软件、多媒体投影和音箱。
标准三 《交互式课件制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交互式课件制作》是教育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本课程是Authorware制作实践的应用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Authorware设计与制作基本理念,了解Authorware设计的基本步骤,掌握Authorware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Authorware设计、制作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理论课程教学,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在教学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多媒体Authorware制作软件的基本入门操作,到逐步带领学生操作,再到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操作,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每节课的教学当中,要以学生的独立操作为主,并且要求学生能掌握其他各种多媒体CAI制作软件的学习方法。在当今各种多媒体CAI制作软件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为学生不断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课程学习中,强调“一个核心二个突出”,即强调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核心,突出素质教育,突出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同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强调学生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信息素养的功能和要求,从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角度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和技术的发展;要强调学生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和未来教育工作者这两个角色出发,全面了解其信息素养能力体系,使学生在其基本技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为其将来的教育生涯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了解交互式课件制作的相关理论,掌握交互式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能在一个特定的多媒体编辑系统下,完成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从而培养学生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2.具体目标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
①了解Authorware软件的工作环境。
②掌握图形图像的绘制及文本的输入方法。
③掌握等待图标、擦除图标、移动图标的使用方法。
④掌握交互分支的应用方法。
⑤掌握框架和导航功能图标的应用方法。
⑥掌握分支结构的应用方法。
⑦掌握声音图标、数字电影图标的使用方法。
⑧了解变量、函数的使用方法。
⑨了解Authorware的打包及发布。
(四)教学策略
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演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习基础,边看展示软件,边学习设计理论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操作示范、评议讲解、展评、交流、点评、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积极采用新型电化教学形式,将课件、演示与讲解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倡“精讲多练”,突出计算机应用;提倡学生自学,教材部分内容不在课堂讲授;加大学生自行上机时间。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 Authorware基础
1.教学内容
Authorware概述;Authorware的界面。
2.教学要求
①掌握Authorware的主要特点及运行环境,Authorware的工作环境及安装、启动和退出。
②了解常用菜单、工具及设计图标的使用方法。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章 文本和图形图像的应用
1.教学内容
创建第一个程序;绘制图形、使用文本;使用图像;擦除对象;程序的延时。
2.教学要求
①掌握Authorware的显示图标、擦除图标、等待图标的使用及属性设置。
②掌握绘图工具箱的使用及简单图形的绘制,文本编辑,外部图形、图像及文本文件的导入方法。
③了解Authorware程序流程的创建,简单片头的制作,在流程线上对设计图标的各种操作。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三章 动画设计
1.教学内容
【移动】设计图标;直接移动到终点的动画;沿路径移动到终点的动画;沿路径定位的动画;终点沿直线定位的动画;沿平面定位的动画。
2.教学要求
①掌握【移动】设计图标的应用及属性设置。
②掌握用Authorware创建5种类型动画效果的基本方法。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四章 交互控制的实现
1.教学内容
交互作用分支结构;知识跟踪;【交互作用】设计图标;按钮响应、热区响应、热对象响应、目标区响应、下拉式菜单响应、条件响应、文本输入响应、按键响应、重试限制响应、时间限制响应、事件响应、永久性响应;美化交互作用界面。
2.教学要求
①掌握交互作用分支结构的组成,知识跟踪的使用,【交互作用】设计图标的应用及属性设置,各种交互响应方式属性的设置。
②了解交互作用界面的修改与美化。
3.学时分配
1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五章 声音的应用
1.教学内容
【声音】设计图标属性设置;媒体同步;现场实践:控制背景音乐循环播放;压缩声音文件;MP3流式音频的使用。
2.教学要求
①掌握【声音】设计图标的应用及属性设置,Authorware支持的声音文件格式,MP3流式音频的使用。
②了解使用Voxware Encoder压缩声音文件。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六章 决策判断分支结构
1.教学内容
决策判断分支结构的组成、决策判断分支结构的设置、现场实践:算术测试。
2.教学要求
掌握决策判断分支结构的组成及设置。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七章 导航结构
1.教学内容
导航结构的组成、【框架】设计图标、使用超文本。
2.教学要求
①掌握导航结构的组成,【框架】设计图标的内部结构及其组成,导航设计图标的作用及其属性设置,超文本的概念及设置方法。
②了解改变默认的导航控制,设置页的关键词。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八章 变量、函数和表达式
1.教学内容
变量、函数、运算符、表达式和程序语句、【运算】窗口的使用、列表的使用、创建与使用脚本函数。
2.教学要求
①掌握变量、函数、运算符及表达式和程序语句,【运算】窗口的使用。
②了解程序代码的编写方法。
3.学时分配
1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九章 程序的打包与发行
1.教学内容
打包和发行前的准备;一键发行。
2.教学要求
掌握程序打包发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
(六)考核与评价
学生最终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比为6∶4。期末考试以提交课程设计作品的形式进行;平时成绩中平时设计作业占50%,出勤情况占50%。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选择适当的多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各种电教媒体都有局限性,但可由其他媒体来弥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具体的目标,恰当选择媒体。
2.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多媒体教学强调的是视觉对图像的直观感受、听觉对音响的直接震撼,它往往提供具象性的画面。要避免这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多媒体画面设计必须虚实结合,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开展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他们对画面意境的理性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演示的各种技能技巧
教师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教学方法,而且要会使用各种电教设备,熟悉电教媒体的功能及教学方法,能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综合运用。
标准四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对网络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网络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网络应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涉及数据通信、网络理论、各类网络标准协议及众多相关技术,其内容由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标准协议、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等部分组成。课程以基础性和实用性为重点,力图在讲清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进一步介绍当前广泛采用的网络技术。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系列标准和协议,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为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课程的具体设计理念如下:
1.职业性
本课程是针对高职教育类专业设计,充分考虑了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协调,其内容容量和内容模式的选择都充分考虑了促进高职教育类学生计算思维养成的需求,理论内容分配合理,同时用适当的实践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科学性
除了注重内容选择、容量方面的合理,我们还注意内容顺序、教学模式、效果考核等方面的合理,整体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合理,教学模式和手段多样化,效果考核指标清晰,落到实处。
3.现代性
现代性一是指借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另一是指能与时俱进,有开放性,能有效进行内容更新,适应课程发展需要。
(三)教学课时安排
每周安排2课时,共3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5课时,实践教学9课时。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数据传输类型及相应技术、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中的同步技术、多路复用技术、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差错控制技术。
2.教学要求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数据传输中的同步技术、多路复用技术、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差错控制技术。
难点:准确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结构、同步技术。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1.教学内容
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TCP/IP协议的基本参数、网络相关的三个著名标准化组织。
2.教学要求
重点: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OSI、TCP/IP两种典型参考模型。
难点:理解协议的内涵。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章 局域网组网原理与技术
1.教学内容
局域网概述、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局域网的基本组成、局域网的模型与工作原理、典型局域网的组网技术、高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
2.教学要求
重点: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典型局域网的组网技术。
难点:理解局域网的模型与工作原理和组网技术。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四章 网络的扩展与互联设备
1.教学内容
网络互联概述、物理层的扩展与连接设备、数据链路层的扩展与连接设备、网络层的互联设备、网关。
2.教学要求
重点:网络互联设备。
难点:理解网络的扩展与互联设备间的层次关系。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五章 网络的软件系统与计算模式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软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计算模型。
2.教学要求
重点:建立和使用网络操作系统。
难点: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计算模型。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六章 网络的组织、实现与管理
1.教学内容
网络的组织、实现与管理,以及一系列典型任务:微软网络的管理方案、安装网络操作系统、工作组网络的管理、实现域网络、网络的其他基本管理。
2.教学要求
重点:工作组网络、域网络的组织、实现与基本管理。
难点:微软网络的管理方案、安装网络操作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3.学时分配
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实践教学3学时)
第七章 网络中的TCP/IP管理
1.教学内容
网络中的TCP/IP管理,以及实现域名解析服务;Windows常用命令程序的应用;大中型TCP/IP网络的配置与管理等一系列典型任务。
2.教学要求
重点:Windows常用命令程序的应用、大中型TCP/IP网络的配置与管理。
难点:域名解析的原理。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五)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为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可结合网络构建的实施案例,将典型基础知识分解为若干任务,模拟每个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开展教学。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②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开发网络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④积极利用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书籍,使教学内容多元化,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六)考核方式
采取平时考核加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的评定。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
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即平时考勤(10%)+课后作业(40%)+课堂交流发言(50%)](50%)+期末考试(50%)。
标准五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小学教育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数据库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一般知识,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设计、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关系查询(SQL语言)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般构成与使用,具有进行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将数据管理知识与专业结合和应用的能力,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
(二)课程设计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基本知识技能。在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并贯穿始终。主要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重点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三)教学课时安排
每周安排4课时,共6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8课时,实践教学30课时。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单元 数据库基础
1.教学内容
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及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模型及数据库系统结构组成;关系数据库及常见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2.教学要求
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模型;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术语、设计及规范化;了解现在比较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掌握关系数据的设计方法。
重点: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模型系统的体系结构,关系数据库基本术语、设计及规范化。
难点: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单元 SQL Server的安装与管理
1.教学内容
SQL Server的特点与性能;SQL Server的安装准备工作、安装;SQL Server的主要组件介绍;SQL Server服务器的启动与管理。
2.教学要求
了解SQL Server的基本知识;了解安装SQL Server的系统需求;掌握SQL Server安装过程;了解SQL Server的主要组件;熟悉SQL Server的启动与管理。
重点:SQL Server的基本知识、SQL Server的安装准备工作和安装、SQL Server服务器端的操作。
难点:SQL Server服务器端的操作。
3.学时分配
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实践教学3学时)
第三单元 SQL Server数据库与表
1.教学内容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SQL Server提供的系统数据库;建立与删除数据库的方法;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方法。
2.教学要求
了解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掌握建立与删除数据库的方法;掌握系统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方法。
重点:了解SQL Server提供的系统数据库、掌握建立与删除数据库的方法。
难点:建立与删除数据库的方法。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四单元 SQL Server账号和存取权限管理
1.教学内容
SQL Server的身份验证模式;SQL Server用户与角色的含义;SQL Server用户、角色及权限管理。
2.教学要求
了解SQL Server的身份验证模式;了解SQL Server用户与角色的含义、区分登录账号与数据库用户的区别;掌握SQL Server用户及权限管理。
重点:了解SQL Server用户与角色的含义;掌握SQL Server用户管理。
难点:SQL Server的权限管理。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五单元 SQL查询语句
1.教学内容
SQL语言的规范;查询的含义;简单的查询语句应用;在多表中查询所需数据;复杂的嵌套查询。
2.教学要求
了解SQL语言的规范;熟练掌握简单的查询语句应用;学会在多张表中找出所需要的数据;学会复杂的嵌套查询语句应用。
重点:熟练掌握简单的查询语句;学会在多张表中找出所需要的数据。
难点:复杂的嵌套查询语句应用。
3.学时分配
1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
第六单元 Transact-SQL程序设计基础
1.教学内容
Transact-SQL的特点;Transact-SQL语句的构成;Transact-SQL的各种数据类型;Transact-SQL常用语句的使用;Transact-SQL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2.教学要求
了解Transact-SQL的特点;掌握Transact-SQL语句的构成;掌握SQL Server常用语句的使用及Transact-SQL程序设计。
重点:Transact-SQL各种数据类型、SQLServer常用语句的使用、Transact-SQL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难点:SQL Server常用语句的使用、Transact-SQL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3.学时分配
1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学时/实践教学5学时)
第七单元 SQL Server函数
1.教学内容
系统函数、日期函数、字符串函数、算术函数、类型转换函数及用户自定义函数。
2.教学要求
了解系统函数作用;掌握用户自定义函数的应用;掌握SQL Server函数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重点:掌握日期函数、数学函数、用户自定义函数、SQL Server函数的应用。
难点:用户自定义函数、SQL Server函数应用。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八单元 索引及SQL Server数据完整性
1.教学内容
数据索引与数据完整性的基本概念;设置约束、默认值及规则保证数据完整性;事务处理的概念及事务编程。
2.教学要求
了解索引数据完整性的基本概念;掌握设置约束来保证数据完整性;掌握设置默认值来保证数据完整性;掌握设置规则来保证数据完整性;掌握事务编程。
重点:设置约束、默认、规则保证数据完整性;掌握事务编程。
难点:掌握事务处理的概念及事务编程。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五)实施建议
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
1.教学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
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课堂上可以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具体如下:
第1阶段,案例引入,提出问题
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给出知识点,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第2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学校以及互联网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3阶段,归纳总结,引申提高
在每次课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本次课的实际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注意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老师讲解。
第4阶段,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案例源于生活,最终要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并且将课后作业纳入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给出下一次课的学习内容,提示学生预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网络教学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广播教学。把学生的共同问题(需要提示的重点)通过“广播教学”,边讲边演示,使学生即时看到操作效果。
②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教师的课件和教学用资料都已上传到教学资源下载中心,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和复习。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成绩有理论基础成绩与技能成绩两项组成,都是采用上机考试。平时上机实验技能应有严格的记录,根据各种实验的要求来计算成绩。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实验实训考核(占4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三个部分组成。
标准六 《VB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应用软件的形成、开发过程及软件设计思想,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初步掌握程序设计、分析和调试的基本技能。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具备应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软件开发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学过程选用Visual Basic语言。
(二)课程设计
该课程总体设计理念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VB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2.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
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4.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本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要积极利用书刊、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教学课时安排
每周安排4课时,共6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4课时,实践教学34课时。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VB程序设计概述
1.教学内容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Visual Basic的特点;Visual Basic开发环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isual Basic)中对象、属性、方法的概念;窗体对象的常用属性和方法;VB程序开发的基本步骤。
2.教学要求
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Visual Basic的特点及Visual Basic开发环境;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isual Basic)中对象、属性、方法的概念;掌握VB程序开发的基本步骤,即如何保存、打开和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工程。
重点:熟悉Visual Basic 6.0可视化编程环境,能够编写一个典型的程序并运行。
难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属性、方法的概念。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二章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
1.教学内容
VB程序的组成部分,标识符的命名规则;常用数据类型;变量的定义;运算符的作用及书写方法;常用函数的使用。
2.教学要求
了解VB程序的组成部分;理解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运算符、表达式、函数等概念;掌握标识符的命名规则、常用数据类型、变量的定义、运算符的作用及书写方法、常用函数的使用。
重点:VB程序设计中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运算符、表达式、函数等概念的理解,并能在实际编程中正确应用。
难点:表达式的编写,常用内部函数的使用。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三章 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1.教学内容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数据输入和输出的方法;InputBox输入框的使用;Msg-Box消息框的使用;Print方法的使用。
2.教学要求
了解VB的编程思想;理解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数据输入输出的方法;掌握InputBox输入框、MsgBox消息框、Print方法、TAB、SPC函数进行输入输出相关操作。
重点:能根据实际需要,使用InputBox输入框、MsgBox消息框、Print方法、TAB、SPC函数完成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操作。
难点:使用Print方法实现不同形式的数据输出。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第四章 程序设计语句
1.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语言的几种常用结构;数组的概念及基本应用;过程与函数的应用。
2.教学要求
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几种常用结构,数组、过程、函数在程序中的应用;理解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执行的流程,理解数组的概念及基本应用,过程、函数的定义,参数的传递方法,变量与过程的作用域;掌握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基本格式、功能及流程图;熟练掌握行if、块if、多条件的if,then,elseif、selectcase语句的基本用法;熟练掌握for循环和do循环语句的应用,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及控件数组的应用,过程与函数的应用。
重点:if语句、selectcase语句、for循环和do循环语句的应用。
难点:条件、循环语句的嵌套;数组的应用;过程与函数的应用及参数传递。
3.学时分配
2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第五章 窗体
1.教学内容
对象的基本属性;窗体及其他控件的常用属性;方法和事件;多窗体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2.教学要求
了解对象的基本属性,多窗体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理解各常用属性、事件、方法,多窗体的概念;掌握窗体及其他控件的常用属性、方法和事件的使用,多个窗体之间的调用方法。
重点:使用常用属性设置窗体及控件;常用事件及方法的应用。
难点:实现多窗体之间的调用。
3.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第六章 常用控件的使用
1.教学内容
各控件在实际系统开发、界面中的使用情况;各控件的常用属性、事件、方法。
2.教学要求
了解各控件在实际系统开发、界面中的使用情况;理解各控件的常用属性、事件、方法;掌握单选按钮、复选按钮与框架的使用方法,列表框与组合框的使用方法;理解图片框、图像框与滚动条的使用方法;掌握定时器的使用。
重点:熟练使用单选按钮、复选框、框架、列表框、组合框、图片框、图像框、滚动条与定时器等控件的属性、事件与方法。
难点:能利用常用控件设计开发实际系统中的界面。
3.学时分配
1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学时/实践教学5学时)
第七章 菜单程序设计
1.教学内容
菜单的基本知识;设计菜单的步骤;菜单编辑器的使用;下拉式菜单的设计方法;弹出式菜单的设计方法。
2.教学要求
了解菜单的基本知识;理解菜单的分类及各菜单的作用,设计菜单的步骤;掌握菜单编辑器的使用,下拉式菜单的设计方法,弹出式菜单的设计方法。
重点:熟练设计下拉式菜单、弹出式菜单。
难点:能利用各菜单命令实现多窗体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3.学时分配
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实践教学3学时)
第八章 数据库编程
1.教学内容
ActiveX数据对象以及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利用可视化数据管理器与数据控件编写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步骤。
2.教学要求
了解ActiveX数据对象,以及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理解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语句,结构化查询语句,系统开发步骤;掌握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利用可视化数据管理器与数据控件编写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步骤。
重点:数据库基本概念、SQL语言、ADO数据控件。
难点:如何使用SQL语言和ADO数据控件的使用方法;应用VB中各控件及相关知识开发一个小型的系统。
3.学时分配
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五)实施建议
1.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演示一些生动的范例和VB制作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对VB编程任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知识结构有个概括性把握,对学习方法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应依据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首先,教师应分析教材,提出学习任务,编写项目任务书。从完成任务入手,通过知识点的展开或操作实践使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自主或协作地完成任务。在实施阶段会有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如数据类型、常变量、算法等内容,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教师要讲解到位,但一定要把握好精讲多练的总原则。对抽象的理论问题要注意和学生知识背景结合,融理论讲解于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再通过完成任务加深体会。
3.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可作一些小调整,把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拆分讲解,结合后面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的内容,把这些基本知识贯穿进去,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且保持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如何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这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分层教学”。VB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比较零散,如果不及时进行归纳小结,学生则难以形成完整、清晰的框架,教学中要注意定期总结。教师要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VB程序设计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理论课成绩由能力技能、学习态度和实训成绩3部分组成,按百分制计。其中:能力技能占60% (通过理论和上机考试评定);学习态度占20%(按每次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评定);实训成绩占20%(按每次完成实验的情况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