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培养目标,从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中选取一系列知识模块过程相关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着整体教学目标。然而,选取哪些知识模块、组成什么样的课程,这就是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本书采用“强基、重用、促思”策略思想,详细说明下面进一步阐述。
(1)以通识型课程为起点,加强基本素养培养
围绕所有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先开设具有共性需求的通识型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必修基础课程,应当坚持“以学生的培养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融“教、学、练”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以技术应用为第一要素,使学生“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本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2)以应用型课程为关键点,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学生应能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且可以进行相关专门技术研究工作,最终成为高级社会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技巧,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两者人才培养定位区别上可以看得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技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因此,高职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围绕着某种应用性较强的系统实践组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类的课程可以采取与专业背景相关的主题模式或者与专业应用相关的系统模式,根据主题或者系统设计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不必考虑理论的系统性,而是从应用的角度考虑如何安排内容,培养学生在专业应用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www.xing528.com)
(3)以拓展型课程为激发点,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
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这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形成计算思维。一般认为,在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思维是隐藏在知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大多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了计算思维的训练,或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与摸索得到计算思维的相关理念与认识。面向计算思维的计算机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求教师将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融入每一堂课程中,将计算思维的概念与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真正懂得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程序的运行机制、数据存储查询的方法,从而理解计算思维的方法,形成计算思维的逻辑分析习惯,培养学生在专业应用领域中计算思维的能力,最终促进计算思维的养成。
对于高职教育的应用型人才来说,计算思维的形成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因此并不要求所有高职学生都要具备,对一些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着重前面两种类型的课程的学习,能初步具备计算思维即可。
根据“强基、重用、促思”的设计策略,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可以为:1+X+3,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X课程”(根据本专业特点选择相应计算机内容)+“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促进计算思维养成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