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历代地名录揭示历史最早鸣沙山

敦煌历代地名录揭示历史最早鸣沙山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汉书·郡国志》“敦煌郡”条刘昭注引《耆旧记》云“山有鸣沙之异”,表明在东汉时人已诧其奇。前凉张骏改敦煌郡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皆由鸣沙山而得名。1990年5月28日(端午节)由敦煌民俗学会发起、联合敦煌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及敦煌市教育委员会等单位共同组织二百余人参加鸣沙山滑沙引鸣实验活动。

敦煌历代地名录揭示历史最早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水库(唐之山阙涧),东西长八十余里,南北广四十余里。东有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北抱月牙泉;西段北侧有西千佛洞、山阙涧及山阙烽;南麓有五个庙及一个庙石窟。此山最早见载于《太平御览》卷五十“陇塞及海外诸山”引《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峨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糒。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泉绵历今古,沙填不足;人欲登峰,必步(沙)下入穴,即有鼓角之音震动人足。”(《旧唐书·地理志》“沙州敦煌县”条云:沙角山即敦煌县南之鸣沙山)。同上书又引《西河旧事》云:“沙州天气晴朗,即闻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其沙或随人足颓落,经宿却自还山上。”此山之奇有二,一则沙有声,远处可闻;二则山南有泉,风吹沙飞,不落泉中,却还山上。因此成为敦煌一大名胜。《后汉书·郡国志》“敦煌郡”条刘昭注引《耆旧记》云“山有鸣沙之异”,表明在东汉时人已诧其奇。前凉张骏改敦煌郡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皆由鸣沙山而得名。故《水经注》卷四十云:“(敦煌)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此山流沙何以鸣响?梁刘敬叔《异苑》曰:“昔有覆师于此者,积尸数万。从是,有大风吹沙覆其上,遂成山阜,因名沙山,时闻鼓角声。”其意乃指覆师亡魂犹奋战不止。至唐代,人们已知通过人为作用导致鸣响,即《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所谓“马驰人践,其声若雷”,其泉水一泓,亦成当地投龙渊(S.788《沙州志》云“投龙事,在沙井”是也)。至五代时,当地于端午节在此举行登山滑沙游乐活动。《敦煌录》载:“鸣砂(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其间有井,沙不能蔽,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清乾隆初年,列位敦煌八景之一,谓之“沙岭晴鸣”。据吕钟《重修敦煌县志》所载及余从当地耆老所闻,清道光、光绪年间及民国五年(1916)、民国三十七年(1948),敦煌均举行过滑沙引鸣活动。1990年5月28日(端午节)由敦煌民俗学会发起、联合敦煌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及敦煌市教育委员会等单位共同组织二百余人参加鸣沙山滑沙引鸣实验活动。由敦煌市电视台录像录音、市环境保护局测声,鸣沙声响高达54~82.5分贝,第一次为鸣沙山滑沙鸣响留下了录音、录像及测声数据。甘肃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音像报道,使广大电视观众得睹奇观。

(资料选自李正宇《瓜沙州诸山》,题目系著者所拟定)(www.xing528.com)

东汉沙角山(今名鸣沙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