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在龙勒县城西南十里(此据《沙州图经》卷第五“阳关”条)。汉武帝后元年代(前88—87)建阳关都尉府,阳关城当建于同时(见李正宇著《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注)。《沙州图经》卷第五及《元和郡县图志》皆云“以居玉门关南,故曰阳关”(古以南为阳,北为阴)。此关是我国通往西域南道诸民族王国的桥头堡,因而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关口之一。
据敦煌遗书记载,阳关关城“东西廿步(一步五尺,二十步合三十米),南北廿七步(三十五米)”,占地仅有一个半篮球场那么大。但是它的盛名却流传两千多年,传遍五湖四海。故址早在唐代已被破坏殆尽,仅存基址。现被风沙掩埋,遗址尚未寻到。有人以为在左侧红山口,有人以为在山南古董滩。李正宇则认为:《沙州图经》卷第五及贾耽《四夷道里记》皆载阳关在龙勒城西十里,据地形及道路考之,所谓“龙勒城西十里”应为“龙勒城西南十里”,应在今古董滩南一公里左右。此处发现一长方形青石 (当地称石棺材),长二点五米,宽一米,厚零点五米,形状规整,显然经过加工凿治;其地为戈壁滩,不产青石,必系他处搬运而来者。可能是古阳关的界碣,也可能是阳关城的建筑构件。《敦煌廿咏·水精堂咏》有句云:“阳关临绝漠,中有水精堂。”水精堂是对石筑堂厅的美称,表明阳关城内确有石筑堂厅。再者,此地恰当龙勒城西南十里,《沙州图经》卷第五及贾耽《四夷道里记》相合,因疑古阳关当在此附近。
唐玄奘、高居诲、于阗王子、马可·波罗等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唐诗人王维一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吐出古今惜别的心声,撩起无数的共鸣,后人谱为《阳关三叠》,广为流传,至今不衰,为阳关引来多少心驰神往!大凡到过敦煌的游人,若不来阳关一游,无不感到遗憾。其所以然者,多半是《阳关曲》撩起的情思。所以,说:史学家用笔墨记下了历史的阳关,而文学家则用深情打造出一座性灵的阳关。
这里顺便介绍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两首有关阳关的诗:
1.《阳关戍咏》:“万里通四域,千秋尚有名。平沙迷旧路,眢井引前程。马色无人问,晨鸡夜不听。遥瞻废关下,昼夜复谁扃?”
2.《水精堂咏》:“阳关临绝漠,中有水精堂。暗碛银铺地,平沙散玉羊。体明同夜月,色净含秋霜。可则弃胡塞,终归还帝乡。”
注:阳关的得名又有二异说:1.敦煌出土五代后唐著作《敦煌录》云:“因沙州刺史阳明诏追拒命,奔出此关,后人呼为阳关。”2.南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七:“汉将阳兴败走,出此关,因以为名。”二说皆无征,不足取。(www.xing528.com)
阳关戍:初唐在古阳关附近置驿,名阳关驿;开元年代改驿为戍,名阳关戍。
眢井:枯井。
玉羊:月之别名。刘孝绰诗:“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平沙散玉羊”意谓夜空下,戈壁一片荒凉,唯见月光满地。
(资料选自李正宇《敦煌文史资料》第五辑)
汉代阳关烽燧(今阳关镇墩墩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