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历代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文化设施

敦煌历代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文化设施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人民广播电台台名。1983年,每周三期开办的《敦煌新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新闻宣传的历史性突破。成立于1952年1月,成立后将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更名为“群众阅览馆”,后又更名为文化馆。自此,敦煌市图书馆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图书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文化设施名。两个最即采用球幕影院是中国世界遗产地最大的球幕影院。

敦煌历代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文化设施

敦煌人民广播电台

台名。位于沙州镇阳关中路北侧,前身是敦煌县收音站,成立于1951年。原坐落于敦煌县人民政府大院东北角,负责收抄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仅供县领导参阅。1956年,成立敦煌县广播收音站,通过县城东城门两个扬声喇叭开始转播中央台新闻。并架设二公里广播专线到杨家桥 (今月牙泉镇)“牛秉义生产合作社”,播出敦煌第一篇自办文字节目 《杨家桥合作社在前进》。1969年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广播站,1970年恢复为敦煌县广播站,在全县十一个人民公社建起广播放大站。1983年,每周三期开办的《敦煌新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新闻宣传的历史性突破。1987年经广播电影电视部和省广播厅批准正式建立敦煌调频广播电台,呼号为 “敦煌人民广播电台”,并于1987年7月1日正式对外呼号播出。1993年以后农村有线广播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几十年的有线广播变为无线调频广播。2014年根据广播电视深化改革的需要,与敦煌市电视台合并,通称敦煌广播电视台。

敦煌电视台

台名。始建于1981年,位于原党河乡三号桥大队一队。1982年经国家广电部批准成立。1992年建成敦煌有线电视台,并搬迁到沙州镇乐园巷。同年,城市有线电视开通。2001年积极争取将国家、省广电光纤骨干网延伸到敦煌。2002年,在有线电视台原址建成有线电视网络中心大楼。2005年完成全市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化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组组”通光纤。2006年率先在全省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2008年完成城市数字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工程和中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覆盖一、二期工程。2009年搭建了宽带数据平台,开通了宽带网络。2010年,开通CMMB地面移动数字电视。2014年开通了广播电视微信平台,上传 《敦煌新闻》《社会报道》等自办节目,实现了自办节目的网络化传播。同年根据广播电视深化改革的需要,与敦煌人民广播电台合并,通称敦煌广播电视台。

敦煌市文化

馆名。原坐落于阳关中路北侧。成立于1952年1月,成立后将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更名为“群众阅览馆”,后又更名为文化馆。1969年又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9年,恢复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署为公。1988年在原文化馆的基础上又分设了图书馆和博物馆。1991年,市文化馆修建了建筑面积为二千八百平方米的文化馆综合楼。馆内设有剧院戏剧茶园、棋牌室、音乐培训室等活动阵地,常年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2014年,按照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模式,三馆合一搬至月牙泉镇杨家桥村敦月公路旁,并更名为“敦煌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敦煌市图书馆

馆名。原位于沙州镇阳关中路北侧,是敦煌市一个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前身是民国时期的敦煌县立阅报处,成立于民国十五年(1926),民国二十年(1931)改名为敦煌县立图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敦煌县时任县长杨灿主持建立 “敦煌县民众教育馆”,馆址在 “鸣沙书院”(即今东街小学),并从兰州购置一批图书和科普挂图 (数量不详),陈列于馆中供群众阅览和观看,后资料失散。1952年,县文化馆成立后,内设“群众阅览室”。1958年8月,设立敦煌县图书馆。1979年,敦煌县图书馆与文化馆合署办公。1988年,市文化馆分设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自此,敦煌市图书馆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图书馆。2014年,根据“三馆合一”的模式,敦煌市图书馆与敦煌市文化馆、敦煌市档案馆三馆合一,搬至月牙泉镇杨家桥村敦月公路旁,通称为“敦煌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敦煌市博物馆

馆名。原位于敦煌市阳关中路北侧。成立于1979年,成立之初,与县文化馆、图书馆合署办公,1988年正式建馆,常年举办敦煌历史文物、敦煌汉长城展。为适应文物保护研究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需要,2011年博物馆又搬迁到沙州镇鸣山路西侧新建了一座新馆。新建博物馆项目概算投资二千六百余万元,占地四十五亩,地面二层,建筑高度二十四米。该馆是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大师崔恺主持设计,灵感源于汉代敦煌长城烽燧,并充分体现了西部地域特色、敦煌文化特色与丝路风情。在设计上将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手段融于一体,美观、庄重、大方。该馆建筑面积七千五百多平方米,内设三千五百平方米展厅、一千五百平方米文物库房、八百平方米的现代艺术展厅。新建成的博物馆成为弘扬敦煌文化、展示敦煌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成为敦煌学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www.xing528.com)

敦煌电影院

院名。坐落于阳关中路南侧,市政广场对面。始建于1957年7月,当时是由全县干部群众集资建成,可容纳上千人。1958年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又更名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74年在原址重建电影院,可容纳观众一千零四十五人。1981年电影公司与电影院分离,电影院负责城内放映,电影公司负责电影的发行和各乡放映工作,至此电影院成为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1997年电影公司与电影院正式合并,取消电影院称号,保留电影公司,下设电影院和投影厅两个部门。2008年3月,由甘肃省杂技团投资,依托原电影院改建的敦煌剧院建设落成,同时在原电影院西侧三楼建成敦煌飞天数字影城,至此填补了敦煌无数字影院的空白。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文化设施名。坐落于瓜敦公路与莫高窟道路的交叉口,是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核心工程。总投资三点四亿元,2014年8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被称为“数字莫高窟”。作为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实现文化遗产合理保护利用的项目,其先进性和超前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最、一个第一”。两个最即采用球幕影院是中国世界遗产地最大的球幕影院。通过国际最先进的无缝拼接技术,使直径十八米、面积五百平方米的球形银幕形成一个整体。用六台具有超高亮度、超高分辨率的大型投影机进行影像投射,确保影像完整清晰,为游客提供了最佳的观感体验。“一个第一”即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石窟艺术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实景再现的体验场所。影院利用现状数字信息技术全面采集与保存敦煌莫高窟壁画图像,借助有最佳视觉艺术效果的8K影院系统,紧密联合播放和投影功能。结合软件光学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再现洞窟场景,向游客播放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虚拟漫游洞窟的《梦幻佛宫》,两部二十分钟的数字电影,让游客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全新感官体验。

敦煌国际会展中心

文化设施名。敦煌市首届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建筑之一。位于敦煌市区东南部,省道314南侧,鸣沙山北麓,景观大道东西而过,地理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和方便。建筑面积十二万六千平方米,主要由A、B、C三个场馆组成,分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两部分。外观仿汉唐风格而建,内部采用“方斗”“藻井”造型,整体建筑古朴端正,再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汇盛景。会议中心A馆共五层,地下一层设有停车场、中央厨房,自助中餐西餐等区域。地上四层设有会议室(厅)二十三个,配有视频显示、签到表决、同声传译、视频跟踪等与G20峰会、APEC峰会会议系统相媲美的高端设备。同时能满足六千多人规模的国际会议、新闻发布和学术报告、国宴晚会、企业活动等办会条件。其中最大的会议厅为三千四百一十五平方米,可满足三千人左右的多功能会议需求。展览中心分B馆(中国馆)、C馆(国际馆)两部分,拥有地上和地下共十九个展厅,展览面积达二万六千平方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实用的展馆特性、齐全的常备设施及专业的服务品质,构成了西部最大的展览平台和举办多类展览活动的理想场地。

敦煌大剧院

剧院名。位于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北侧,是敦煌市首届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会议的演出场地。建筑面积三万八千平方米,外观仿汉唐风格而建,屋面采用双层钢结构。主舞台面积五百多平方米,为经典的镜框式 “品字型”。剧场设有普通席、贵宾席、楼座包厢共一千二百零六席座椅。同时设有六个同声传译室、四个贵宾厅、七个排练厅、六个演员化妆间和六个VIP演员化妆间及灯光、音响和效果声系统。其设备分别采用全球知名的美国ETC、MeyerSound 和 德 国 VIVACE品牌。功能和设备配置均达到国内剧院先进水平,完全能满足现场电视传播录像和举办大型歌舞剧、音乐会、戏曲、杂技、话剧等多种活动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文化设施由文化部门整理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