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代时期的泉流
沙井
泉名。即今月牙泉。在沙州城东南十里鸣沙山中,为地质史三危山大断层线上甘泉水遗留之河道湖。最早见载于东汉末 《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峨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糒。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泉绵历今古,沙填不足;人欲登峰,必步(疑当作沙)下入穴,即有鼓角之音震动人足。”《北堂书钞》《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及《太平御览》皆引之。《沙州都督府图经》及《敦煌录》亦有记述。因池形如月牙,故清代以来称之为月牙泉。
(李正宇)
都护泉
泉名。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于是匈奴在西域的“僮仆都尉由此罢”。西汉正式设立全面管辖西域各国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治所乌垒城(今新疆轮台附近),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并从敦煌到罗布泊一段沿途设驿站,供行人歇息。至今玉门关以西四十余公里的地方,尚保存着一个古老的地名“都护泉”(今名榆树泉,“榆树”二字可能是都护的音译),就是当年所设驿站之一,它也是考察丝绸交通走向的唯一见证。
(张仲《敦煌简史》)
(二)唐代时期的泉流
壕堑水
泉名。唐宋时期沙州护城河。P.2005记其河 “阔四十五尺,深九尺”。壕水来源于城西南之分流泉。泉分两道,环绕州城。至城东北隅合流北去,至城北七里处注入城东南折北而来的甘泉水。其长度以今存沙州城遗址南、西二垣一千八百五十米计之,周垣约三千七百米,城壕既在外围,则略多于此数。加之河流北去之七里,则壕水全长近十五里。今踏察所见,除西壕尚略见遗迹外,南北二面壕沟皆已成平畴良田,东壕则已没入党河河床。
(李正宇)
井泉
泉名。即今月牙泉。《旧唐书·地理志》沙州“敦煌县”条云:“沙角山即敦煌县南之鸣沙山。”“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古今,沙不填足。”《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载:“中有井泉,沙至不掩;马驰人践,其声若雷。”
(李正宇)
玉女泉
泉名。在沙州城西北八十五里,位于今哈喇淖尔之东南。约当今之大月牙湖一带,其南有故长城。《瓜沙两郡大事记》载当地传说:泉有妖龙,噬男女,降霜雹,害田苗。开元三年(715)刺史张嵩,斩妖除害,民赖以安。中唐至北宋间,当地仍视为本地水神玉女娘子之所居,故常祀之。
(李正宇)
茨萁铺
唐代地名含泉名。S.5448《敦煌录》“玉女泉”条记载:“开元三年(715)张嵩刺史赴任敦煌,到郡日,问郡人曰:‘此州有何利害?’郡人悲戚而言:‘州城西八十五里,瓜、沙二州水尾下,有一玉女泉,每年各索童男童女二人祭享。如若不依,降霜雹,损害田苗。其童男童女初闻惊惧,哀恋父母,既出城外,被神收摄魂魄,全无顾恋之情,第相把手,自入泉中。’太守怒曰:‘岂有妖怪害我生灵!’乃密设坛场,兼税铜铁百万余斤,统领军兵诣其泉侧,告神曰:‘从我者服,逆我者殃,请神出现就坛,我欲面自祭享。’其神良久不现。太守怒曰:‘神若不现,我即将污秽之物,施入泉中,兼遣三军推砂石填却此泉。’其神怕惧,乃现一龙,身长数丈,出现就檀(坛),嗜于牲酒,久而不去。或侧傍瞻人物,或侧仰望云霞,摇头摇尾,都不舍身。刺史遂乃密索弓箭,射著龙喉,便即拔剑,斫下龙头。其尸由有神通,却入泉内。将军遂置炉冶六所,销铜铁汁灌入泉中,其龙尸发声腾空而走,至州西二里遗却二茎燋肋,恐为后患,便于龙肋上置佛图两所。茨萁铺遗下小肋壹条,又置佛图一所,至今号为龙肋佛图。自此以后,一郡黎人,并无生离之苦。遂差衙前总管李思敬赍表进其龙头,皇帝大悦,敕命所司断其龙舌,却赐张嵩,永为勋荫,仍赐号曰‘龙舌张氏’,并赐明珠七颗及锦彩、器皿、敕书等优奖。仍轻不烦申谢,遂差中使就敦煌送其龙舌也。”
注:“至州西二里”,州指沙州城,西二里位置约在今七里镇南台堡村一带。
清泉
泉名。旧名神泉,唐名清泉。在州城东北四十里,附近有神泉观,天授二年 (690),在此观庄侧置神泉驿,开元间,于驿旁置清泉戍,原驿亦改名清泉驿,东北距横涧驿二十里。其址约在今敦煌市莫高镇新店台北大圪塔梁。
(李正宇)
悬泉
泉名。一名贰师泉,今名挖密泉、吊吊水,唐时在沙州城东一百三十里,今瓜敦公路甜水井道班东南七里山中。《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云:“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细流,一里许即绝……”《凉州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拔佩剑刺山,飞泉涌流,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
(李正宇)
分流泉
泉名。在沙州城西南近处,为唐代沙州城壕之水源,形成州城郭外一水系。此泉涌出之水分为两道,绕城一周,故谓之分流泉。至城东北隅合流向北,去城北七里流入由州城东南折北而来的甘泉水。泉侧建有神庙,为祭祀游憩之所。
(李正宇)
观音井
井泉名。在三危山主峰南麓十里观音沟中,就泉券井,水味甘美,绝胜莫高窟前之水。井北旧有观音庙一所,民国六年(1917)重修碑记云:“城东南四十里有千佛洞……东又三十里有观音古庙……庙前石井,水澄味甘,是菩萨修真养性之处;石上留有手印两迹,今焕然如新,故名观音井也。”今碑已佚。据S.5448《敦煌录》云“州南有莫高窟……山前有观音菩萨会现之处,郡人每诣彼,必徒行来往,其恭敬如是”,疑即指此。
(李正宇)
凿壁井
井泉名。位置不详。是为当地古迹名胜之一。P.3870《敦煌廿咏·凿壁井咏》:“尝闻凿壁井,兹水最为灵。色带三春绿,芳传一味清。玄言称上善,图录著高名。德重胜铢两,诸流量且轻。”即咏此。
(李正宇)(www.xing528.com)
龙勒泉
泉名。在唐沙州寿昌县境内。《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作 “龙勒水”,云:“在县南一百八十里龙勒山上。”据其方位里程比定,此泉当在寿昌县龙勒山(今阿尔金山)北坡。今自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旧县城西行(略偏南),沿当金山北坡,经索尔苏、红崖子,至阿克塞沟七十里许,在阿克塞沟西和红柳沟之间,有泉数眼,水极清泠,龙勒泉当在其中。
(李正宇)
龙堆泉
泉名。在唐沙州寿昌县境内。《沙州图经》卷第五及《寿昌县地境》载:“昔有骏马,来至此泉,饮水嘶鸣,宛转而去。今验池南有土堆,有似龙头,故号为龙堆泉。”泉址应在今敦煌市阳关镇营盘村段家坑枯泉处,今已开垦为耕地。
(李正宇)
(三)元代时期的泉流
鄂博兔泉
泉名。“鄂博”蒙语为石堆,兔(图),蒙语“有”,鄂博兔泉即为“石堆旁边有泉”。
(李正宇)
羊塔克呼都格
泉名。维语。今位于敦煌西境甘新交界处。维语“都”意为“骆驼刺井”。
(张仲《敦煌地名志》)
(四)清代时期的泉流
月牙泉
泉名。古名沙井。始载于《辛氏三秦记》。唐称井泉,清代以来又称之为月牙泉。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泉流
大泉
现今泉名。类似于大泉的泉名,在敦煌市境有三处,一处在敦煌市郭家堡镇,现已干枯;一处在西湖自然保护区肃州镇境内,也已干枯。本条所解释的是在阳关镇境内的大泉,它是阳关镇灌溉的主要水源区,位于黄水坝水库的上游。其在汉代是渥洼水,唐代寿昌海主要水源地,同时周围还有亩半泉和车轱辘泉,三泉相处,唯独此泉最大,名曰大泉。历史上著名的暴利长勒龙马就在此处。
亩半泉
现今泉名。在敦煌市阳关镇黄水坝水库上游。与北之车轱辘泉及南之大泉同为今之下游黄水坝水库主要水源地。当地老百姓讲,此泉在以前由地下涌出的泉水非常旺盛,向外溢出的水面积约在一亩半地大,故名曰亩半泉。现今虽说地下仍有涌出的水,但水量已大为减少。车轱辘泉
现今泉名。在今敦煌市阳关镇黄水坝水库上游。从外形看,状如圆形,内小外大,很像从前老百姓驾车两边安装的车轱辘,由此得名。
柳树泉
现今泉名。在今敦煌市阳关镇营盘村,位于黄水坝水库下。形成时间比较长,清代就有“长度一里,灌溉四户”的记载。至今涌出水量非常旺盛,仍灌溉着老百姓的田地。何谓柳树泉,顾名思义,至今在泉的四周仍有百年沧桑的柳树在顽强地生息着,泉随树名,柳树泉就此产生。
石头泉
现今泉名。在今敦煌市阳关镇黄水坝水库下。凡去过石头泉的人,都会发现周围至今还有许多石头,而且许多泉眼都从石头夹缝中涌出,这也许是称之为石头泉的缘由。
高泉
现今泉名。在今敦煌市莫高镇与月牙泉镇交界处,三危山西南麓,鸣沙山东麓。此处除高泉以外,还有梧桐泉、大泉、北泉、苦沟泉。因在最上游,故名。也称上高泉。
二道泉
现今泉名。在今敦煌市黄渠镇境内。此处除二道泉外,还有头道泉、三道泉、四道泉。因其他三道泉都已干枯,唯独二道泉还有地下涌出的泉水,并形成一个小的湖面,人们还称之为小湖泊。顾名思义,四道泉的形成是按顺序而称,二道泉排列第二,由此得名。
跌牛泉
现今泉名。在今敦煌市肃州镇境内,玉门关遗址北侧,西湖自然保护区东侧。泉水甘甜,比较适宜生活用水,据说是汉代玉门都尉府(今小方盘城)驻守官兵饮用之泉。据当地老百姓说,此泉曾经有牛饮水不小心跌入泉中,由此得名。
三跌水
现今瀑布名。在今敦煌市阳关镇西境多坝沟内,敦煌市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交界处。瀑布是地理名词的规范语,当地老百姓习惯称之为跌水。多坝沟内有三道跌水,头道跌水及二道跌水,由于规模小、落差低都形不成瀑布,唯独三跌水才能称得上瀑布。落差为三十多米,平时只有上游苇子泉下流的泉水流下,显得不怎么壮观,只有在阿尔金山山洪暴发时,才显得更加夺目壮观。但此时的危险性太大,无人敢冒险涉入,因此至今还未留下洪水下泄时的资料。在南端高山上,有一座汉代修建的烽火台,想必平时下流的泉水是当年驻守官兵的生活必须用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