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历代地名录中的军事机构设施改造方案

敦煌历代地名录中的军事机构设施改造方案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惜近年因修筑羊圈,地面遗迹已破坏无存,目前,地面可拾到个别灰色绳纹陶片。这一区域内共有烽燧四十多座,城障和仓储遗址各一座。近据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目前仅知阳关都尉下辖有雕秩候官一职。在这一区域内共有烽燧四十余座,它们分布于西沙窝东北至瓜州故城西,瓜州以西至双塔堡、布隆吉北至疏勒河转弯处。(李正宇)玉门大护军军政设施。

敦煌历代地名录中的军事机构设施改造方案

(一)关

注:关又称关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一般都修筑在长城要点或交通孔道的险要处,即所谓“依山筑城”“挖河为险”,使之成为军事要塞,驻兵防守,这是常见的置关原则。而敦煌地处西北沙漠戈壁地区,水为要扼,常据水置关,不以山隘为险要。如肩水金关、玉门关阳关以及嘉峪关皆是如此。 

(李正宇)

玉门关

关名。汉置。即小方盘城,在敦煌西北九十公里。周回一百卅步,高三丈。前人多录作“周回一百廿步”,实为“周回一百卅步”。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最先指出玉门关即今小方盘城。1944年,夏鼐等在小方盘城北侧八十米土丘上发掘出 “酒泉玉门都尉护众,侯畸兼行承事”汉简。近年,敦煌市博物馆又在小方盘城发现“玉门关刺”及“玉门置”汉简,一再证明小方盘城即西汉玉门都尉府所在地。玉门都尉府在敦煌建郡之前属酒泉郡管辖,故称“酒泉玉门都尉”。敦煌建郡后,玉门都尉改属敦煌郡。玉门关当在玉门都尉府城附近,后于关城附近设驿置即“玉门置”,以接待官吏。玉门都尉府城残垣呈方形,元明两代俗称“跌烈半金”,即都尔布津。《元史语解》卷五作“都尔伯珍”,谓四方形城,意译谓之“小方盘城”。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玉门都尉被罢废(《后汉书·藏宫传》载,建武二十七年“闭玉门以谢西域之质,卑词币以礼匈奴之使”)。

此关,西汉时为中国的西大门,汉武帝时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李广利出征大宛,傅介子刺楼兰王,班超平西域等,俱由此关出入。唐高宗武则天时代,于此置西关镇。文人仍习惯用其古名“玉门关”称之。

(李正宇)

注:西汉玉门关关址,在何处至今仍有争议。吴礽骧先生根据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邮书课”、出入关“致籍”,出入关檄、记、刺等文书,认为玉门关址应在小方盘城西“临要燧”东侧、“候官燧”西侧,即后坑墩与马圈湾燧之间。但此处的塞墙遗迹,除越过数道沙梁和小块戈壁外,大多在沼泽、湖滩中曲折穿行。后坑墩与马圈湾燧之间,北为塞垣所阻,南为马圈湾湖滩所隔,地势低洼,无设关可能。西汉之西域北驿道,沿塞垣内侧西行,故玉门关的设置,也应在塞垣内侧的驿道上,坐东向西。因此,推测马圈湾燧西南零点六公里、后坑墩东南一点三公里的羊圈湾高地(方位北纬 40°21'、东经 93°45'),可能是西汉玉门关关址所在地。惜近年因修筑羊圈,地面遗迹已破坏无存,目前,地面可拾到个别灰色绳纹陶片。此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将来的考古发掘。根据文献记载,大约在马圈湾遗址废弃的同时,玉门关亦关闭,塞垣、烽燧也多半废弃。

阳关

关名。汉置。在寿昌城西南十里(一云六里)。汉武帝时,为都尉治所,当时为敦煌通向西域南路之要隘。东汉废,唐置戍。今在敦煌市阳关镇古董滩。P.5034记其遗址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现已荡然无存。《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寿昌县阳关条亦云:“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 

(李正宇)

(二)都尉、都护

酒泉玉门都尉

西汉酒泉郡在敦煌县境所设都尉。汉玉门关长官。1944年西北科学考查团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掘得“酒泉玉门都尉”简,认为小方盘城即汉玉门关遗址(误,应为玉门都尉驻地),玉门建关在敦煌置郡之前,初称“酒泉玉门都尉”,敦煌建郡后,当属“敦煌玉门都尉”。

(陈国灿 李正宇)

玉门都尉

西汉敦煌郡所属都尉之一。驻守在敦煌郡龙勒县北境,治玉门关,下设大煎都、玉门两候官。其统辖区域西起榆树泉盆地土豁落泉西南的大煎都候官广昌燧,东至中部都尉平望候官朱爵燧。这一区域内共有烽燧四十多座,城障和仓储遗址各一座。遗址分布于古代疏勒河三角洲南,土豁落泉西南,后坑至小方盘城北,小方盘城北与南湖 (今阳关镇)、大方盘城之间。  (罗华庆)

阳关都尉

西汉敦煌郡所属都尉之一。驻守在敦煌郡龙勒县南境。据悬泉置汉简载,阳关都尉下设有雕秩候官。阳关都尉城约在今阳关镇二墩或二墩以南。其统辖区域大致在今敦煌市阳关镇以南以北及西南。现存烽燧十余座。 

(李正宇)

注:由于阳关都尉府及其所属的烽燧遗址未经考古发掘,地下出土资料不多,我们对于阳关都尉的建制,所知甚少。近据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目前仅知阳关都尉下辖有雕秩候官一职。由此推知,阳关都尉所属,必有若干“候官”的设置。至于候官下属的“候长”“燧长”,数量当更多,目前我们所知的烽燧遗址,数量有限。 

(吴礽骧)

中部都尉

西汉敦煌郡所属都尉之一。驻守在敦煌郡敦煌县北境,下设平望、破胡、吞胡、万岁四个候官,治所不详。其统辖区域西起平望候官朱爵燧,东止于宜禾都尉宜禾候官临介燧。在这一区域内有烽燧三十余座,城障一座。它们分布于大方盘城至酥油兔北,哈拉湖南岸,哈拉湖东南至党河,越党河至西沙窝(莫高镇东部)西北。 

(罗华庆)

宜禾都尉

西汉敦煌郡所属都尉之一。驻守敦煌郡北边塞东段,横跨汉代效谷、广至、冥安等县,下设宜禾、渔泽、昆仑、美稷、广汉五个候官,治昆仑障。其统辖区域西起宜禾候官临介燧,东至酒泉郡西部都尉。在这一区域内共有烽燧四十余座,它们分布于西沙窝东北至瓜州故城西,瓜州以西至双塔堡、布隆吉北至疏勒河转弯处。 

(罗华庆)

注:又据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得知阳关都尉领属有雕秩等候官;同时,在郡长史直属下,于敦煌县南境置都堰泉候官,效谷县南境置柳谷候官,冥安县南境置益广、广校、屋阑三候官,渊泉县南境置博望候官。

西域副校尉

主管西域事务的军政建制。永宁元年(120)东汉设,以代替原西域都护府,治所敦煌。敦煌遂成为汉廷管辖西域的军政中心,敦煌郡太守代行西域副校尉“西抚诸国,总护南北道”的职责。 

(郝春文)

西域都护

军政设施。前凉置。永和元年(345)前凉张骏把三郡(敦煌、晋昌、高昌)三营(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合并为沙州,设刺史,治敦煌。西域都护屯海头,今指新疆罗布泊西岸。 

(李正宇)

戊己校尉

军政设施。前凉置(详见“西域都护”条)。屯高昌,今指新疆吐鲁番一带。 

(李正宇)

玉门大护军

军政设施。前凉置(详见“西域都护”条)。屯东玉门关,今指瓜州县锁阳镇马圈村小古城遗址。 

(李正宇)

(三)府、军、镇

龙勒府

1.隋在敦煌郡西境今阳关镇汉龙勒城故址所置军府名。《元和郡县图志》“沙州寿昌县”条:“隋大业十一年(615)于(寿昌县)城内置龙勒府。”明王祎《大事记续编》卷四十八(隋炀帝大业三年)“秋七月筑长城”条王祎《解题》引《大业杂记》:“长城北边自昆仑塞以东有居延、五原、鸡鹿、高阙、渔阳、雁门、楼烦、柳城,西南又有龙勒,总十塞,并筑城置镇,镇兵五百人。” 

(李正宇)

2.唐代在敦煌郡西境汉龙勒城故址所置军府名。P.4010+P.4615《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记》:“高皇祖哲,随(隋)朝散大夫、[大]黄府校尉、守龙勒府长□”亦见长安三年(703)关俭墓志:“祖达,明威将军,沙州龙勒府折冲。”(《北京图书馆藏拓》)开元五年(717)张方墓志:“解褐任右军卫沙州龙勒府果毅都尉。”(《千唐志斋藏志》)天宝元年(742)苑玄亮墓志:“迁龙勒府折冲新泉军大使。”(《北京图书馆藏拓》)天宝十载(751)制授张无价游击将军官告:“行官昭武校尉行左领军卫燉煌郡龙勒府右果毅都尉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金鱼袋张无价。 ”(73TAM506:25/1)张说《冠军大将军郭知运神道碑》:“以败狄北庭,加游击将军沙州龙勒府折冲兼右金吾郞将瀚海军副使。”(《文苑英华》)《新唐书·地理志四》“陇右道沙州燉煌郡”条,有三府,龙勒为其一,又有效谷府、悬泉府。 (沙知)

神沙府

隋军府名。近年酒泉市出土《唐故肃州州省事宋君墓志铭并序》:“君讳文,字文政。其先敦煌人,属有隋失录,天下沸腾,远祖徙居,今为酒泉人也……祖,隋沙州神沙府校尉。”宋文的祖父任“隋沙州神沙府校尉”,从知隋代沙州置有神沙府。推测此府当置在敦煌城内。唐代沙州城内置效谷府,或就隋沙州神沙府故址改置。 

(李正宇)

大黄府

隋唐军府名。P.2117《大般涅槃经卷第卅三》尾题“大业四年(608)四月十五日敦煌郡大黄府旅帅王海,奉为亡妣敬造涅槃法华方广各一部,以兹胜善,奉为尊灵。仰愿超越三途,登临七净。世世生生,还为眷属。六道含识,皆沾愿海”。P.2205《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尾题同。P.2551《圣历元年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祖操,隋大黄府上大都督车骑将军。”P.3608《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记》略同。张说开元十年 (722)《冠军大将军郭知运神道碑》:“曾祖钦,瓜州大黄府统军、上柱国。 ”(《张燕公集》)《新唐书·地理志四》“陇右道瓜州晋昌郡”条:“武德五年(622)析沙州之常乐置。有府一,曰大黄。”是亦承隋之旧。 

(沙知)

效谷府

唐军府名。P.2551《圣历元年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考)达,左玉钤卫效谷府旅帅、上护军。”“(君讳)义,字克让。”“任左玉钤卫效谷府校尉、上柱国。”亦见《新唐书·哥舒翰传》:“少补效谷府果毅。”《新唐书·地理志四》“陇右道沙州燉煌郡”条,有三府,效谷即其一。据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嘉纳堂”条,效谷府当在沙州子城东北罗城中。其东南五十步即著名之张芝墨池。 

(沙知)

悬泉府

唐军府名。P.3899背《唐开元十四年(726)二月至四月沙州燉煌县勾征开元九年(721)悬泉府马社钱案》:“燉煌县主者,得府牒称:前校尉张袁成经州陈牒称悬泉府校尉遣判兵曹事。”《新唐书·地理志四》“陇右道沙州燉煌县”条,有三府,悬泉为其一。悬泉府在今瓜州县踏实破城子。 

(沙知 陈国灿)

归义军

唐军名。唐晚期至北宋前期以沙州为中心的汉人地方政权。大中五年 (851),唐廷在沙州设归义军节度,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从此,敦煌进入归义军时期。天祐三年(906),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废除归义军称号,在瓜、沙二州建立西汉金山国。后梁乾化四年 (914),张承奉被沙州的另一大族曹议金取代,并恢复归义军称号。大约在宋天圣六年(1028)至景祐四年(1037)间,归义军政权被沙州回鹘政权取代。 

(郝春文)

豆卢军

唐军名。唐河西道十军之一。武周时于沙州置。鲜卑语称“归义”为豆卢,故名。负责沙州地区军务,以防突厥吐蕃,初置管兵四千五百人,马四百匹。设有军使,常由沙州刺史兼领,如开元二年(714)使持节沙州诸军事行沙州刺史杜楚臣兼任军使(P.2005、3721)。军使下有副使、子将(子总管)若干人。设有军仓。敦煌遗书有《唐天宝四载(745)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牒》(P.3348)和《天宝六载(747)河西豆卢军军仓收纳籴粮牒》(P.3348)。大中二年(848)张议潮推翻吐蕃统治后,重建此军,奉诏定军名为归义,豆卢之名遂废。 

(陈国灿)

沙州监军

军名。西夏军事官职名。夏国建立初期,全国设左右厢十二监军司,后不断有更改增废。官设监军。据安西(今瓜州)榆林窟第29窟内室西壁门南侧上部高僧后大身男供养人西夏文榜题,知夏国曾设此监军司与官职。 

(白滨)

归义军军镇

军镇名。军政建制。唐初在沙州置有龙勒、西关、子亭三镇,在瓜州置有悬泉、雍归、新乡三镇,多分布于二州南境,以防吐蕃、吐谷浑侵扰。沙州归义军建立后,瓜、沙原六镇布局调整为寿昌、紫亭、玉门、悬泉、邕归、新城六镇,防御重点转向东面。曹元忠世,为抵抗甘州回鹘,又恢复新乡镇,增设会稽镇,总为八镇。镇的职责在镇守地方,警卫管内烽铺,抵抗敌人入侵,每镇设镇遏使、副使、都知兵马使、兵马使等。 

(陈国灿)

西关镇

军镇名。唐置。为唐代在玉门关所设的镇戍。《寿昌县地境》载寿昌县有西关,并明载寿昌县有二镇,一为龙勒,一为西关。龙勒镇乃就隋龙勒府改置。而西关镇则在隋废玉门关后,唐以防吐蕃东进,在敦煌以西所设(并设有紫金镇)。据史料记载,玉门关早在六朝时已有“西关”之称。陈国灿云“西关镇更有可能在敦煌县西北的汉玉门关址”(见陈国灿《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可谓得之。陈氏又引吐鲁番阿斯塔那五〇三号墓出土开元二十五年 (737)《故西关镇将张君志铭》证明西关镇至迟开元中已经存在。晋·王嘉《拾遗记》卷五记大月氏国贡双头鸡,“帝乃送还西域,行至西关……望汉宫而哀鸣”;梁·徐陵《孝义寺碑》亦云“戊己校尉,西关玉门”,皆称玉门关为西关。此玉门关大约废于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 永平十七年(74),窦固大军出昆仑塞,经伊吾,逾白山,过蒲类海,破车师,又在车师国前后部分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新北道得以开通。为了管理新北道之往来,特在新北道南端冥安县境另建玉门关,可称之为新玉门关或东玉门关。此新玉门关至唐代仍然存在并使用。唐高宗及武后时,乃在故玉门关处设置军镇,驻兵以防吐蕃。此镇不宜与瓜州境内所存之玉门关重名,于是沿用六朝以来已有之称,名曰“西关镇”。敦煌遗书亦数见“西关镇”之名,又见于S.788《沙州志》及《寿昌县地境》。 

(李正宇)

龙勒镇

军镇名。在寿昌县城境内。与西关镇在初盛唐时均属一种军镇。归义军时改名寿昌镇。 

(陈国灿)

子亭镇

军镇名。唐置。在甘泉水(今党河)上游东岸,今称党城湾(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地当通南山往来要路。归义军时期更名紫亭镇。 

(陈国灿)

悬泉镇

军镇名。唐置。故址在安西县(今瓜州县)东南破城子,本汉广至县治所,东距瓜州州城六十余里,又名悬泉堡。天宝七载(748)镇将名靳崇信(敦煌研究院藏《唐天宝柒载残文书》)。归义军改镇将为镇遏使,光化间(898—900)使名曹子盈(P.4640);后唐天成三年(928)镇遏使名安进通(P.2814)。地处榆林河下流,南控南山,为瓜州西南门户。 

(陈国灿)

雍归镇

军镇名。一作邕归镇。唐置。在瓜州南境。P.2625《敦煌民族志》记有“昭武校尉、行瓜州雍归镇将”阴琛。归义军时期设镇遏使、副使等。张承奉掌权时镇遏使名杨神海(P.4640)。镇名又见于P.3727、S.374。

(陈国灿)(www.xing528.com)

新乡镇

军镇名。唐置。在瓜州城南一百八十里古新乡县地 (今甘肃省玉门市昌马一带),控南山要路,吐蕃占领河西后废。归义军后期为加强防务重置,宋至道元年(995)镇副使名王汉子(S.374)。 

(陈国灿)

玉门镇

军镇名。唐置。原名合河镇,在瓜州晋昌县东北八十里。归义军时期以地近唐玉门关,遂改镇名。据P.4640,光化间(898—900)镇遏使为索通达,副使为张进达。 

(陈国灿)

寿昌镇

军镇名。唐置。原名龙勒,归义军时期改为本名。光化二年(899)镇使为胡罗悉真,三年(900)镇使为张义诚(P.4640)。镇在寿昌城。又见S.4453。 

(陈国灿)

新城镇

军镇名。沙州归义军所辖六镇之一。张承奉掌权时镇遏使名张从武(P.4640),疑地在今瓜州县东萧家地一带。唐敦煌西南亦有新城,在石城镇西二百四十里,但未置镇。

(陈国灿)

会稽镇

宋归义军军镇名。归义军后期于晋、魏会稽县地 (今甘肃省玉门市)置。镇名见于 P.2155、3727、5007,曹元忠掌权时镇遏使名罗祐通(P.4060)。 

(陈国灿)

邕归镇

即“雍归镇”。

石城镇

军镇名。唐置。在敦煌城西一千五百八十里。本汉楼兰国,后改名鄯善国。隋置鄯善镇(今新疆若羌),城周多沙碛,少农田,出玉石。唐贞观间(627—649)粟特人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此,胡人随来,因成聚落,故又名典合城。上元二年(675)改名石城镇,隶于沙州(S.367)。中唐以后,成为吐蕃萨毗地区的统治中心。归义军初期,一度设石城镇遏使,使名李安(S.289)。曹氏执政时,隶于沙州

(S.4654、P.3718)。 

(陈国灿)

幡仙镇

军镇名。一名播仙城。唐置。在石城镇西南八百五十里,傍且末河(今车尔臣河)西岸。汉且末国地,隋为且末郡治。唐上元三年(676)改本名,并有城主,居民为粟特人,隶于沙州。中唐以后,被吐蕃占领(S.367)。 

(陈国灿)

(四)戍、守捉、营

咸泉戍

唐戍名。在沙州城北三百三十六里,北与伊州为界。在故玉门关北六十里处,为唐沙州和伊州(哈密)分界处。受敦煌县供给。见敦煌研究院藏《唐敦煌县给咸泉戍粟牒》。

(陈国灿)

阳关戍

唐戍名。在古阳关附近,初唐设驿,名阳关驿,开元年代改驿为戍,名阳关戍。 

(李正宇)

大水戍

唐戍名。在唐沙州寿昌县境内(今敦煌市阳关镇)。 

(陈国灿)

西子亭戍

唐戍名。在西子亭山,即今甘肃省阿克塞县之安南坝山。北麓有下营盘古堡城址,或为西子亭戍之所在。 

(李正宇)

紫金戍

唐戍名。当在紫金山,即今小红山。中以八龙沟为分界,八龙沟北口有故烽燧遗址,或即紫金戍故址。 

(李正宇)

盐池戍

唐戍名。在沙州城东盐池附近(TAM509)。 

(陈国灿)

八角

唐戍名。在沙州东,沙州长行坊函马及长行马有行至此者(P.2862+2626)。 

(陈国灿)

众备戍

唐戍名。在沙州东,沙州长行坊函马及长行马有行至此者(P.2862+2626)。 

(陈国灿)

清泉戍

唐戍名。在沙州城东四十里,置于神泉驿旁。原名神泉观庄,后改为神泉驿并设清泉戍。 

(李正宇)

广明戍

唐戍名。即今瓜州县北白墩子,初唐时名广显驿,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二月犹称广显驿,圣历元年(698)九月,武则天再立李显为太子。敦煌太守为避李显讳,改广显驿为广明驿。玄宗开元年代再改名广明戍。后至开元、天宝年代,朝命沙州供应广明戍客使食粮。 

(李正宇)

乌山戍

唐戍名。初唐时名乌山驿,开元年代始改此名。即今瓜州县西北红柳园。后至开元、天宝年代,朝命沙州供应乌山戍客使食粮。 

(李正宇)

双泉戍

唐戍名。初唐时名双泉驿,开元年代改此名。即今瓜州县西北大泉。后至开元、天宝年代,朝命沙州供应双泉戍客使食粮。 

(李正宇)

第五戍

唐戍名。初唐时名第五驿,开元年代改此名。即今瓜州县西北马莲井。后至开元、天宝年代,朝命沙州供应第五戍客使食粮。 

(李正宇)

冷泉戍

唐戍名。初唐时名冷泉驿,开元年代改此名。即今瓜州县西北星星峡。后至开元、天宝年代,朝命沙州供应冷泉戍客使食粮。 

(李正宇)

胡桐戍

唐戍名。在新疆哈密市沙泉子。后至开元、天宝年代,朝命沙州从武周证圣元年(695)开始为双泉驿、第五驿、冷泉驿、胡桐驿四驿供应客使食粮。 

(李正宇)

苦水守捉

唐军事名。唐边防军建制。略小于军,在沙州东一百二十里长亭驿侧(73TAM509、敦煌研究院藏《唐天宝柒载残文书》)。 

(陈国灿)

东亭守捉

唐军事名。唐边防军建制。在沙州东六十里横涧驿附近 (敦煌研究院藏《唐天宝柒载残文书》)。

(陈国灿)

敦煌营

东汉营名。《班勇传》卷七七载:东汉设敦煌营,领兵三百人,驻地敦煌,归属西域副校尉。 

(李正宇)

沙州营

清代营名。驻敦煌城,防守敦煌以东、以西、以南三面。

黄墩营

清代营名。驻敦煌城北黄墩堡,即现在的国营敦煌农场,防守敦煌以北及西北方面。

注:清代敦煌县境内有驻守军为两个营,一为沙州营,一为黄墩营。两营皆属肃州镇安西协标统辖。每营官兵约三百人,长官为参将,参将以下有守备一人,左哨千总、右哨千总各一人,左哨把总、右哨把总各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