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龙勒村的发展历程

敦煌龙勒村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三区六乡二行政一、三、四行政村。龙勒村之名,来源于汉代在阳关境内设龙勒县。前身是原南湖乡所开发的一个农场,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时规范为二墩村,此名沿用至今。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鸣山大队一、二、三、四生产队。1955年建成兰厅、中渠两个初级社,后合并为杨家桥高级社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生产队。1957年为杨家桥高级社十七、十八、十九生产队。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鸣山大队十一、十二生产队。

敦煌龙勒村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村

营盘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境内,为阳关镇下辖的一个村。营盘之名,来源于清代在此地驻兵扎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三区六乡一行政一、二、三自然村。1955年建红光、明光两个初级农业社。1956年并入阳关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四中队。1961年为南湖公社营盘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湖大队。1969年恢复为营盘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此名沿用至今。

阳关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境内,为阳关镇下辖的一个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称为南滩,后在政府规范地名时,更名为阳关村,因汉代阳关遗址靠近此村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三区六乡四行政。1954年成立阳关、中心、红光三个初级农业社。1956年并为阳关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一中队。1961年为阳关大队,1966年改名为红东大队。1969年12月恢复为阳关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此名沿用至今。

南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境内,原为南湖乡下辖的一个村。境内有一条水溪,水溪之北为北工,水溪之南为南工,南工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三区六乡二行政一、二、三、四自然村。1955年建丰胜、红光两个初级社。1957年合并为新工坝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二中队。1961年为南湖人民公社南工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方大队。1969年恢复为南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寿昌村,南工村名称不再使用。

北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境内,原为南湖乡下辖的一个村。因境内有一条水溪,水溪之北为北工,北工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三区六乡二行政一、三、四行政村。1955年建立龙头山初级社。1957年合并为新工坝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三中队。1961年为南湖人民公社北工、庙湾两个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北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寿昌村,北工村名称不再使用。

寿昌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境内,为阳关镇下辖的一个村。前身是原南工村与北工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两村并一村,统称寿昌村。寿昌村之名,来源于此地在北魏时设寿昌郡,唐代时设寿昌县。此名沿用至今。

龙勒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境内,为阳关镇下辖的一个村。前身是南湖乡所属的一个林场,俗称水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三区六乡三行政二村。1955年建立水尾初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南湖大队三中队的水尾生产队。1961年为南湖人民公社水尾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阳大队。1969年改名为南湖公社林场。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时,名为社办林场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更名为龙勒村。龙勒村之名,来源于汉代在阳关境内设龙勒县。

二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境内,为阳关镇下辖的一个村。因此地境内有两座汉代的烽燧而得名。前身是原南湖乡所开发的一个农场,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时规范为二墩村,此名沿用至今。

杨家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月牙泉镇境内,为月牙泉镇下辖的一个村。因本村杨姓人家搭建过路桥而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建成全县第一个牛秉义初级社,同年并建成为全县第一个杨家桥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鸣山大队一、二、三、四生产队。1966年更名为东风大队。1969年改名为杨家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杨家桥村名称沿用至今。

中渠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月牙泉镇境内,为月牙泉镇下辖的一个村。因该村大多数村民小组都居住在支渠的中段,故有中渠之说。土改时属三区一乡三行政。1955年建成兰厅、中渠两个初级社,后合并为杨家桥高级社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生产队。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鸣山大队七、八生产队。1961年为杨家桥公社新兰、中渠两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红星大队。1969年又改名为中渠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中渠村名称沿用至今。

兰州

村名。位于敦煌市月牙泉镇境内,为月牙泉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清代兰州府(即现在兰州市)迁来移民,在此地建立兰州坊,兰州村由此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二乡三行政。1954年组成柴家堡子初级社。1957年为杨家桥高级社十七、十八、十九生产队。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鸣山大队九队。1961年为杨家桥公社兰州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卫大队。1969年恢复为兰州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兰厅村撤村并入兰州村,兰州村名称沿用至今。

兰厅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月牙泉镇境内,原为杨家桥乡下辖的一个村。据资料记载:清雍正年间,就是当时所在的兰厅坊。土改时属三区一、二乡三行政。1954年建成红星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鸣山大队十一、十二生产队。1961年为杨家桥人民公社兰厅大队。1966年改名为永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兰厅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兰州村,兰厅村名称不再使用。

鸣山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月牙泉镇境内,为月牙泉镇下辖的一个村。因地处鸣沙山脚下而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二乡三行政。1955年建立鸣山泉初级社,后并为杨家桥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鸣山大队九、十生产队。1961年改名为鸣山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鸣山村名称沿用至今。

合水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月牙泉镇境内,为月牙泉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合水县迁来移民并设合水坊而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二乡三行政。合作化时建立初级社,后并为杨家桥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鸣山大队五、六生产队。1961年为杨家桥人民公社合水大队。1966年更名为反修大队。1969年恢复为合水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合水村名称沿用至今。

月牙泉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月牙泉镇境内,为月牙泉镇下辖的一个村。因境内有一月牙泉而得名。土改时为三区二乡二、三行政。合作化时为鸣山泉初级农业社,后并为杨家桥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鸣山大队七、八生产队。1961年更名为杨家桥人民公社月牙泉大队。1966年改名为卫东大队。1969年恢复为月牙泉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月牙泉村名称沿用至今。

窦家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为莫高镇下辖的一个村。窦家墩村之名,来源于一座烽火台名。清代同治年间此地有一烽火台,当地人称墩。此墩周围居住的窦姓人家比较多,窦家墩由此得名。土改时属二区五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胜利和金星两个初级农业社。1956年合并为胜利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一中队胜利生产队。1962年分为窦家墩和营田台两个大队。1966年又合并为窦家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窦家墩村名称沿用至今。1905年,该村二组武举张壶铭首倡抗采买粮被害。1934年,在该村二组(今市医院所在地)建成抗粮烈士祠,以纪念在抗采买粮事件中牺牲的诸位烈士。

西河槽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原为三危乡下辖的一个村。因为该村当时位于党河古河槽,南北两边被窦家墩村和杨家桥村的高台土层所夹挟,呈长条的槽型,故名西河(和)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二区五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红光、高潮两个初级社,同年秋两社并转为红光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一中队红光生产队。1961年为三危人民公社红光大队。1969年改称西河(和)槽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与会宁村合并为三危村,西河(和)槽村名称不再使用。

会宁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原为三危乡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会宁县移民到此定居并设会宁坊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三区一乡三行政。土改后并入二区五乡五行政。1955年成立新丰农业初级社。1956年转为会宁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一中队先锋生产队。1961年为三危人民公社会宁生产大队。1966年又更名为先锋大队。1969年恢复为会宁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与西河槽村合并为三危村,会宁村名称不再使用。

三危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为莫高镇新建下辖的一个村。因靠近三危山而得名。前身是西河槽村和会宁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将两村并一村,统称三危村。名称沿用至今。

甘家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为莫高镇下辖的一个村。此村以前有一个很大的堡子,为甘姓人家所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属二区六乡三行政和三区一乡一行政。1955年建为五五和安丰两个初级农业社。1957年建成红旗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一中队红旗生产队。1961年分为三危人民公社和安定、甘家堡两个大队。1966年又更名为红旗大队。1969年12月恢复为甘家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甘家堡村名称沿用至今。

泾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为莫高镇下辖的一个村。此村以前有一片湖滩名为泾州塘,对面与此相连的又有一座桥,塘桥对峙各取一字,故取名泾桥,泾桥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二区六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红星、泾桥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一中队泾桥生产队一、二、三组。1961年分为三危人民公社泾桥、崇信两个大队(清代泾桥设有镇原、徽州、崇信三坊)。1966年改名为东风大队。1969年恢复为泾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泾桥村名称沿用至今。

新店台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为莫高镇下辖的一个村。因清代新建的一座烽火台和旁边供人歇脚的小庙(老百姓习惯把庙称为歇脚的店)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二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新店台、许家堡两个初级社。1957年分别转为两个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三中队新店台、许家堡两个生产队。1961年为新店台、许家堡两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东升大队。1969年恢复为新店台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八户村撤村并入,新店台村名称沿用至今。

八户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原为五墩乡下辖的一个村。因清末民初,此地只有八户人家居住生活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建立八户梁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三中队八户梁生产队。1961年改名为五墩公社八户梁大队。1966年改名为黎明大队。1969年恢复为八户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新店台村,八户村名称不再使用。

五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为莫高镇下辖的一个村。因此村曾有汉唐时遗留的五座烽火台遗址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区一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五墩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三中队五墩生产队。1961年为五墩公社五墩大队。1966年更名为向阳大队。1969年恢复为五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靖远村撤村并入,五墩村名称沿用至今。

靖远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原为五墩乡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靖远县迁来移民并设靖远坊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区一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两个初级社(一、二、三队为红星社,四、五队为黎明社)。1957年合并为靖远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三中队靖远生产队。1961年为五墩公社靖远大队。1966年更名为曙光大队。1969年恢复为靖远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五墩村,名称不再使用。

新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为莫高镇下辖的一个村。新墩村之名,来源于一座清代烽火台遗存。此墩属后来新建故称新墩,新墩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二乡三保,成立后为二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新墩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三中队新墩生产队。1966年更名为新建大队。1969年改名为新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新墩村名称沿用至今。

苏家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境内,为莫高镇下辖的一个村。清代咸丰年间,此地有一座苏姓人家建造的堡子,堡内居住的以苏姓人家较多,苏家堡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二区二乡三行政。1955年建立新隆、永安、苏家堡三个初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三中队下属的苏家堡生产队。1961年改称五墩公社苏家堡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锋大队。1969年恢复为苏家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苏家堡村名称沿用至今。

梁家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郭家堡镇境内,为郭家堡镇下辖的一个村。以前此村有一座堡子,由梁姓人家所建,梁家堡由此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区四乡一行政一、二村。1955年成立大渠尾、梁家堡两个初级社。1957年转为梁家堡高级社。1958年与泾州农业社并转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二中队泾梁生产队。1961年分为郭家堡人民公社土塔、梁家堡两个大队。1966年改名为新建大队。1969年恢复为梁家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墩湾村撤村并入,梁家堡村名称沿用至今。

墩湾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郭家堡镇境内,原为郭家堡乡下辖的一个村。此村境内曾有唐代所建的一古城,古城并建在一地湾,墩湾村由此得名。1958年从本县杨家桥公社 (今月牙泉镇)移民三十户建队,1960年撤销。1966年建家属农场,并从南湖公社(今阳关镇)和郭家堡公社(今郭家堡镇)移民耕种。1976年始建墩湾生产大队。1980年墩湾生产大队又分为两个生产队,同年建成墩湾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梁家堡村,墩湾村名称不再使用。

前进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郭家堡镇境内,为郭家堡镇下辖的一个村。前进村之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此村曾称腰坝桥村,后改为前进村。另一种说法,“大跃进”时,村里为了建立“千斤村”,而采用谐音“前进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区三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人民堡、腰坝桥两个初级社。1957年扩建为前进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二中队前进生产队。1961年为郭家堡人民公社前进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前进村名称沿用至今。

土塔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郭家堡镇境内,为郭家堡镇下辖的一个村。此村境内曾有一土塔,传说是西晋敦煌名人阚骃祖父阚倞之墓。塔为后人所建,土塔村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区四乡一行政村。1955年建土塔初级农业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二中队土塔生产队。1961年为郭家堡人民公社梁家堡、土塔两个大队。1966年改名为新建大队。1969年恢复为土塔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土塔村名称沿用至今。

七号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郭家堡镇境内,为郭家堡镇下辖的一个村。因位于东干渠所编桥的顺序号“七号”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二区三乡和四乡一部分。1955年建七号桥、文县两个初级社。1957年合并为七号桥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二中队七号桥生产队。1961年为郭家堡人民公社七号桥大队。1966年又更名为东方红公社向阳大队。1969年恢复为七号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泾州村撤村并入,七号桥村名称沿用至今。

泾州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郭家堡镇境内,原为郭家堡乡下辖的一个村。清代雍正年间,由甘肃省泾州(今泾川县)迁来移民并设泾州坊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区三乡三行政。1955年建立泾州农业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与梁家堡合并为泾梁生产队。1961年为郭家堡人民公社泾州大队。1966年改名为革命大队。1969年恢复为泾州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七号桥村,泾州村名称不再使用。

大泉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郭家堡镇境内,为郭家堡镇下辖的一个村。此村村南原有一眼大泉,水质甘甜,人畜饮水都靠它,大泉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区三乡一行政。1955年建大泉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二中队大泉生产队。1961年改名为郭家堡公社大泉大队。1966年改名为红星大队。1969年恢复为大泉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南渠村撤村并入,大泉村名称沿用至今。

南渠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郭家堡镇境内,原为郭家堡乡下辖的一个村。现镇政府南有一条由西向东的渠,村民基本都居住在渠的两边,南渠村就渠的方位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二区三乡一行政。1955年建南渠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与大泉村合并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二中队大泉生产队。1961年为郭家堡人民公社南渠大队。1966年改名为东风大队。1969年恢复为南渠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大泉村,南渠村名称不再使用。

六号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郭家堡镇境内,为郭家堡镇下辖的一个村。因位于东干渠所编桥的顺序号“六号”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和平乡四保。成立后为二区四乡二、三行政村。1955年建安家桥、平凉两个初级社。1957年转为胜丰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二中队胜丰生产队。1961年为郭家堡人民公社六号桥、平凉两个大队。1966年合并改名为勤俭大队。1969年恢复为六号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六号桥村名称沿用至今。

漳县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为转渠口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漳县迁来移民并设漳县坊而得名。土改时属五区一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永胜、朱家墩两个初级社,后并为永胜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一中队四生产队。1959年至1961年归敦煌县园艺场。1962年春恢复为漳县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漳县村名称沿用至今。

雷家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为转渠口镇下辖的一个村。清代光绪年间,该村有一叫雷起瀛的青年参加科举中了举人,给全村人增光添彩,村民便就地打造了一个土墩以示庆贺,雷家墩村由此得名。土改时属五区一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雷家墩、宁远桥两个初级社,后并为雷家墩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一中队六生产队。1962年为吕家堡人民公社雷家墩大队。1966年改名为红丰大队。1969年恢复为雷家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雷家墩村名称沿用至今。

吕家庄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为转渠口镇下辖的一个村。此地原有吕姓家族共同修建的一个庄子,吕家庄村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五区二乡二行政,1954年建吕家庄初级社。1956年扩建为吕家庄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一中队吕家庄生产队。1961年改名为吕家堡人民公社吕家庄大队。1966年又改名为红墩公社红墩大队。1969年恢复为吕家庄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陇西桥村撤村并入,吕家庄村名称沿用至今。敦煌开明绅士吕钟就是此村人,并著有《重修敦煌县志》等书。

陇西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原为吕家堡乡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陇西县迁来移民并设陇西坊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五区二乡三行政。1955年建立陇西桥初级社。1956年并入吕家庄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一中队陇西桥生产队。1961年为吕家堡公社吕家庄大队陇西桥生产队。1962年改为陇西桥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墩公社红星大队。1969年恢复为陇西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吕家庄村,陇西桥村名称不再使用。

盐茶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为转渠口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盐茶厅、宁夏海刺都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一带迁来移民,并设盐茶坊而得名。土改时为五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建盐茶初级社。1957年扩建为盐茶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一中队盐茶生产队。1961年改名为吕家堡公社盐茶大队。1966年又更名为红墩公社红旗大队。1969年又恢复为盐茶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秦州村撤村并入,盐茶村名称沿用至今。

秦州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原为吕家堡乡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秦州 (今天水市)迁来移民并设秦州坊而得名。土改时属五区一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秦州初级农业社,后和盐茶合并为高级农业社。1958年改名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一中队盐茶生产队。1961年为吕家堡人民公社秦州大队。1966年改名为红卫大队。1969年又恢复为秦州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盐茶村,秦州村名称不再使用。(www.xing528.com)

秦安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为转渠口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秦安县迁来移民并设秦安坊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五区三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路家桥、团结两个初级社。1956年为秦安农业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二中队秦安生产队。1961年为秦安、路家桥两个大队。1966年改名为前进大队。1969年恢复为秦安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转渠口村撤村并入,秦安村名称沿用至今。

转渠口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原为转渠口乡下辖的一个村。此地建有一条从原吕家堡乡陇西桥村到今转渠口镇五圣宫村的大渠,此渠由于渠长转弯多,故名转渠口,转渠口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五区三乡一行政。1954年成立转渠口农业初级社。1956年扩建为转渠口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二中队转渠口生产队。1961年分为转渠口人民公社转渠口、双桥两个大队。1965年合并为转渠口大队。1966年改名为红卫大队。1969年恢复为转渠口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秦安村,转渠口村名称不再使用。

阶州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为转渠口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阶州县 (今武都区)迁来移民并设阶州坊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五区四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发展、金星两个初级社。1956年为第三农业高级社。1958年更名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二中队石槽生产队。1961年为转渠口人民公社五家梁、阶州两个生产队。1965年合并为阶州大队。1966年改为革命大队。1969年恢复为阶州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石槽村撤村并入,阶州村名称沿用至今。

石槽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原为转渠口乡下辖的一个村。石槽村之名,来源于一历史遗存。此村村口原有一水井,旁边有一石槽,时间比较悠久,往返于北湖拉柴的人都在这里取水饮水,天长日久石槽作为一个地名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五区四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石槽、西沙门两个初级社。1956年成为第四农业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二中队石槽生产队。1961年分为转渠口人民公社石槽、西沙门两个大队。1965年合并为石槽大队。1966年改名为向阳大队。1969年恢复为石槽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阶州村,石槽村名称不再使用。

五圣宫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为转渠口镇下辖的一个村。此村原有一座庙,专供牛、马、羊、鸡、猪五种瘟神,并称“五圣”,以祈求各路神仙保佑全村老小平安,五圣宫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五区三乡一行政。1955年组建光明农业初级社。1956年转为秦安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二中队秦安生产队。1961年为转渠口人民公社五圣宫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旗大队。1969年恢复为五圣宫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五圣宫村名称沿用至今。

东沙门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为转渠口镇下辖的一个村。由于此村处在敦煌最北一个风口地带,老百姓称“沙门”。一路之隔,东为东口,西为西口,处在东面方向的就叫东沙门,处在西面方向的就叫西沙门,东沙门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五区三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东沙门初级社。1956年转为第四农业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二中队东沙门生产队。1961年为转渠口人民公社东沙门大队。1966年改名为东方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东沙门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东沙门村名称沿用至今。

定西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转渠口镇境内,为转渠口镇下辖的一个村。定西村之名,来源于一个移民安置村。1990年甘肃省两西办与敦煌市签订指令性移民责任书,并逐年实施移民计划。到1996年移民结束时,移民安置点共从甘肃东部四地区(定西、白银、兰州、天水)十县市(定西、临洮、渭源、陇西、会宁、古浪榆中通渭、清水、甘谷)迁来移民485户1927人。其中定西地区移民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故将此移民村命名为定西村。

清水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黄渠镇境内,为黄渠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清水县迁来移民并设清水坊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五区四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漳县湾、清水两个初级农业社,后与闸坝梁、金县湾合并为闸坝梁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三中队一、二、五、六、七生产队。1961年为黄渠人民公社清水大队。1966年改名为红旗大队。1969年恢复为清水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富强村撤村并入,清水村名称沿用至今。

富强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黄渠镇境内,原为黄渠乡下辖的一个村。历史上被称为“伏羌”,“伏羌”二字的原意是镇压、降服少数民族羌人的意思。1954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当地政府和群众为了民族团结,摒弃了“伏羌”二字,取其同音词“富强”命名了他们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原“伏羌”就变成了现在的富强村,“富强”代替“伏羌”体现了人民群众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望。土改时为五区五乡一行政。1954年成立富强初级社。1955年扩转为富强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三中队富强生产队。1961年为黄渠人民公社富强大队。1966年更名为永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富强大队。1983年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清水村,富强村名称不再使用。

常丰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黄渠镇境内,为黄渠镇下辖的一个村。当地人民为了盼望常年有丰收之意而取村名为常丰。土改时属五区四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常丰初级农业社,后转为常丰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三中队常丰生产队。1961年为黄渠人民公社常丰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马圈滩村撤村并入,常丰村名称沿用至今。

马圈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黄渠镇境内,原为黄渠乡下辖的一个村。由于此地曾是清代沙州营北路汛卡的牧马地,故称马圈滩。土改时属五区五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马圈滩农业初级社。1957年与常丰、笆子场合并为常丰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三中队第八生产队。1961年为黄渠人民公社马圈滩大队。1966年更名为东风大队。1969年恢复为马圈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常丰村,马圈滩村名称不再使用。

戴家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黄渠镇境内,为黄渠镇下辖的一个村。由清代光绪年间,戴姓家族打造的一个防匪瞭望用的土墩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五区六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戴家墩、黄渠尾两个初级社,后转为戴家墩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三中队戴家墩生产队。1961年为黄渠人民公社戴家墩、黄渠尾大队。1966年合并为东方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戴家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戴家墩村名称沿用至今。

闸坝梁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黄渠镇境内,为黄渠镇下辖的一个村。闸坝梁村之名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此地原有从甘肃省各地迁来的移民人多而杂,人们称“杂坝梁”;另一种说法是此地地形复杂,灌溉困难,坝多闸多梁多,故而称其为“闸坝梁”。土改时为五区四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闸坝梁初级社,后转为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三中队闸坝梁生产队。1961年为黄渠人民公社闸坝梁和金县湾两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红光大队。1969年恢复为闸坝梁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闸坝梁村名称沿用至今。

笆子场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黄渠镇境内,为黄渠镇下辖的一个村。由于清代在县城修建仓库盖顶所需的笆子在此地采集编制而得名。土改时属五区五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笆子场初级农业社。1957年与常丰、马圈滩合并为常丰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红墩大队三中队的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生产队。1961年为黄渠人民公社笆子场大队。1966年改名为红卫大队。1969年恢复为笆子场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笆子场村名称沿用至今。

白马塔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为七里镇下辖的一个村。传说因西域僧人鸠摩罗什驮经白马死于敦煌,鸠摩罗什为之建塔纪念而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三乡一行政。1955年建红星塔初级社。1957年扩建为红星塔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红星塔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红星大队。1981年更名为白马塔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此名沿用至今。

杜家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为七里镇下辖的一个村。因清代光绪年间,此地有一杜姓人家打造了一个防匪瞭望用的土墩而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三乡二行政。1955年建杜家墩初级社。1957年转为杜家墩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杜家墩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杜家墩大队。1966年改名为东方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杜家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习滩村撤村并入,杜家墩村名称沿用至今。

习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原为党河乡下辖的一个村。原习家堡与安化滩两地合并,村名各取两地一字,即“习”和“滩”,习滩村就此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三乡三行政。1955年建习家堡、安化滩两个初级社。1957年并转为习滩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习滩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习滩大队。1966年更名为党河人民公社红光大队。1969年恢复为习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杜家墩村,习滩村名称不再使用。

三号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为七里镇下辖的一个村。由于此地原有三道桥,分别通往邵家桥、铁家堡、大镇番,此村正处在三道桥之间,故名。土改时属三区五乡一行政。1955年建三号桥初级社。1957年改为党河人民公社三号桥大队。1958年与机场、邵家桥三社合并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邵家桥生产队。1961年改名为党河人民公社三号桥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卫大队。1969年恢复为三号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邵家桥村撤村并入,三号桥村名称沿用至今。

邵家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原为党河乡下辖的一个村。此地原有一邵姓家族,后邵姓人家迁往新疆后,当地人利用邵姓人家遗留的木料搭建了一过路桥,邵家桥村由此得名。土改时属三区四乡三行政。1955年建邵家桥初级社。1957年扩建为邵家桥高级社。1958年与机场、三号桥合并为敦煌人民公社邵家桥生产队。1961年改为党河人民公社邵家桥大队。1966年更名为前进大队。1969年恢复为邵家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三号桥村,邵家桥村名称不再使用。

南台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为七里镇下辖的一个村。清代嘉庆年间,由当地人与驻军共同打造了一个防匪用的堡子,堡子的位置处在向南的一座台地上,南台堡村由此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三乡二行政。1955年建南台、永丰初级社。1957年并转为南台堡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南台堡、永昌沟两个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南台堡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旗大队。1969年恢复为南台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南台堡村名称沿用至今。

铁家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为七里镇下辖的一个村。清末民初,由铁姓人家在这里打造了一个防匪用的堡子,铁家堡村由此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五乡三行政。1955年建机场初级社 (民国时期这里曾建有一座简易机场)。1957年扩建为机场高级社。1958年与三号桥并转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邵家桥生产队。1961年更名为党河人民公社铁家堡大队。1966年更名为胜利大队。1969年恢复为铁家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铁家堡村名称沿用至今。

大庙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为七里镇下辖的一个村。此地原建有一座庙,与其他庙相比较规模比较大,大庙村由此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三乡三行政。1954年建安化桥初级社。1957年扩建为安化桥高级社。1958年与南台堡杨家沟合并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安化桥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大庙大队。1966年更名为永红大队。1969年恢复为大庙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大庙村名称沿用至今。

秦家湾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为七里镇下辖的一个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秦姓几户人家在今党河上游山湾地带开发了一片荒地,以养家糊口、定居生息,由此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三乡三行政。1955年建秦家湾初级社。1957年转为桥墩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桥墩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秦家湾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山大队。1969年恢复为秦家湾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李家墩村撤村并入,秦家湾村名称沿用至今。

李家墩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七里镇境内,原为党河乡下辖的一个村。因清末民初,李姓家族在此地打造了一个防匪瞭望用的土墩而得名。土改时属三区三乡三行政。1955年建李家墩、达家湾两个初级社。1957年并建为桥墩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党河大队桥墩生产队。1961年为党河人民公社李家墩大队。1966年改称为上游大队。1969年恢复为李家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秦家湾村,李家墩村名称不再使用。

祁家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此村原有一座桥,桥的四周都以祁姓人家为主,桥随人姓,祁家桥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四区一乡一、二行政。1955年成立勤奋和祁家桥两个初级社。1956年并为胜丰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肃州中队第一中队。1961年为祁家桥和孙家桥两个大队。1966年并为旭东大队。1969年更名为祁家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祁家桥村名称沿用至今。

魏家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以前魏姓人家门前有一座桥,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过往行人往返都必须经过这座桥,桥随人姓,魏家桥村由此得名。土改时属四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永丰、双桥两个初级社。1956年并为星光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肃州中队第二中队。1961年为魏家桥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旗大队。1969年又恢复为魏家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魏家桥村名称沿用至今。

高台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高台县移民迁入此地并设高台坊,随之高台坊人又建有一座堡子而得名。土改时属四区一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高台、永昌、勤奋三个初级农业社。1956年合并为胜丰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肃州中队高台堡生产队。1961年更名为高台堡、孙家桥两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新墩大队。1969年改名为高台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高台堡村名称沿用至今。

板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此村以前有一座桥,由长方形木板搭建而成,板桥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四区三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新生、晨光两个初级社。1956年并为红光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肃州中队第三中队。1961年为板桥、新生两个大队。1966年并为新墩大队。1969年恢复为板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陈家桥村撤村并入,板桥村名称沿用至今。

陈家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原为肃州乡下辖的一个村。陈姓人家门前有一座桥,时间久了桥随人姓,陈家桥村由此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四区三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晨光和杨家墩两个初级社。1956年并为红光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肃州中队第三中队。1961年更名为陈家桥大队。1966年更名为前进大队。1969年又恢复陈家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板桥村,陈家桥村名称不再使用。

肃州庙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肃州(今酒泉市)移民迁入此地并设肃州坊,不久该坊人又建一座庙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四区二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星光和潘家桥两个初级社。1956年并为星光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肃州中队第二中队。1961年为潘家桥、肃州庙两个大队。1966年并为东风大队。1969年更名为肃州庙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肃州堡村撤村并入,肃州庙村名称沿用至今。

肃州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原为肃州乡下辖的一个村。清代嘉庆年间,由肃州坊移民(今酒泉市)在此地建有一座堡子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四区二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肃州堡初级社。1956年扩建为肃州堡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肃州中队第二中队。1961年为肃州堡大队。1966年更名为东方红大队。1969年又恢复肃州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肃州庙村,肃州堡村名称不再使用。

孟家桥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以前由孟姓人家在此地搭建一过路桥,时间久了孟家桥由此得名。1950年建政,属四区四、五乡。1955年建新生、中山、孟家桥三个初级社。1956年转并为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水库生产队。1961年建孟家桥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卫大队。1969年恢复原名。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孟家桥村名称沿用至今。

武威庙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甘肃省凉州(今武威市)移民迁入此地,先设坊后建庙而得名。1950年建政时属四区四乡一行政。1955年建武丰初级社。1958年转为胜利高级一社,同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孟家桥中队所辖。1961年为孟家桥公社武威庙大队。1966年更名为胜利大队。1969年恢复原名。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南阳沟村撤村并入,武威庙村名称沿用至今。

南阳沟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原为孟家桥乡下辖的一个村。南阳沟村之名,来源于一条沟。此地以前灌溉使用的一条沟,属地高沟低难灌溉,人们习惯称南仰沟,“文化大革命”时改“仰”为“阳”便称南阳沟。1950年建政时属四区八乡一行政。1955年建南仰沟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孟家桥中队第四中队。1961年为孟家桥人民公社南仰沟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旗大队。1969年更名为南阳沟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武威庙村,南阳沟村名称不再使用。

河州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清代甘肃省河州(属兰州府)移民迁入此地,先设坊后建堡,河州堡村由此得名。1950年建政时属四区八乡二行政。1955年建永乐初级社。1957年转为永乐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孟家桥中队第五中队。1961年建河州堡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星大队。1969年又恢复为河州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西宁堡村撤村并入,河州堡村名称沿用至今。

西宁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原为孟家桥乡下辖的一个村。清雍正年间,由青海省今西宁市移民迁入此地,先设坊后建堡,西宁堡村由此得名。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五乡一行政。1955年建第九初级社。1956年与姚家沟、闸坝岔并为灯塔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孟家桥中队第九中队。1961年为孟家桥公社西宁堡大队。1966年更名为东风大队。1969年又恢复为西宁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河州堡村,西宁堡村名称不再使用。

杨家堡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此地原有杨姓人家打造的一个防匪用的堡子,堡随人姓,杨家堡村由此得名。1950年建政时属四区五乡三行政。1955年建红光初级社。1956年并入水库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孟家桥中队水库生产队。1961年建杨家堡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卫公社立新大队。1969年又恢复为杨家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水库村撤村并入,杨家堡村名称沿用至今。

水库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原为孟家桥乡下辖的一个村。此地以前有一片湖泊,后经改造建成了一个蓄水库,水库村由此得名。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五乡四行政。1955年和十一、十二、十三行政村组成水库初级社。1957年和杨家堡并转为高级五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孟家桥中队第八中队。1961年建水库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杨家堡村,水库村名称不再使用。

姚家沟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为肃州镇下辖的一个村。此村以前有一个叫姚培元的人,知书达理,体贴百姓,当看到村民们浇灌田地时手提肩挑非常不易,便自己出钱在村中开挖了一条引水沟,以方便群众灌溉。村民们为了感激他,便将这条水沟称为姚家沟,姚家沟村由此得名。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五乡二行政三村。1955年为第十初级社。1956年与西宁堡、闸坝岔并转为灯塔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孟家桥中队第九中队四、五生产队。1961年为孟家桥公社姚家沟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锋大队。1969年又恢复为姚家沟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闸坝岔村撤村并入,姚家沟村名称沿用至今。

闸坝岔村

村名。位于敦煌市肃州镇境内,原为孟家桥乡下辖的一个村。此地原有一座蓄水坝,坝的中央安装有一道分水闸,并分岔灌溉着其他村的耕地,闸坝岔村由此得名。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五乡二行政。1955年建为第十一生产队。1956年与西宁堡、姚家沟并转为灯塔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孟家桥中队第四中队六、七生产队。1961年建闸坝岔大队。1966年更名为曙光大队。1969年又恢复闸坝岔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2007年1月村组行政区划调整时,撤村并入姚家沟村,闸坝岔村名称不再使用。

注:以上村名根据《敦煌地名志》简要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