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历代地名录:八部落成员及统治机构概述

敦煌历代地名录:八部落成员及统治机构概述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由僧尼组成的部落,为管理诸寺及僧尼的机构。即刺探者、使者的部落,负有巡逻哨卡、刺探军情、传递讯息、运送、供应驿骑等任务。由丝织等手工业组成的部落。吐蕃本部中翼的擘三部千户军进驻沙州后称擘三部落。吐蕃入敦煌初期,约在唐贞元六年,擘三千户管辖建有上部落、下部落 。成员可能来自黄河河源地区的羌、藏、汉等族,由部落内婚制形成部落统一体。沙州的军政长官叫节儿,其下属机构叫部落,实行节、部落、将三级统治。

节儿

吐蕃在河陇等占领区的官职。相当于唐代的刺史,清代的总管及军事统领。沙州所设,称沙州节儿。有节儿论、副节儿、节儿中官、节儿小官等级别。吐蕃著名的东境五节度大使论莽热就曾任节儿职,在敦煌汉文卷子中被称为“节儿论莽热”。吐蕃大臣野绮立亦曾任沙州节儿。此处之“节儿”,与《翻译名义大集》中的“司类戏”意义不同。  (黄颢)

道门亲表部落

部落名。唐代吐蕃沙州基层组织。由道士、女官及内亲、外亲所组成。“道门”即道教,“亲表”即内亲、外亲,道教中的“三张”(指张道陵、张继先、张宇初)一派可婚娶,并与家眷同住道观中,因此得以将“道门亲表”编为一个特殊的千户部落。

(姜伯勤)

僧尼部落

部落名。唐代吐蕃沙州基层组织。主要由僧尼组成的部落,为管理诸寺及僧尼的机构。并管有龙兴寺、大云寺、莲台寺、灵图寺、金光明寺、永安寺、乾元寺、开元寺、报恩寺九座僧寺,灵修寺、普光寺、大乘寺、安国寺、潘原堡五座尼寺。有僧一百三十九人,尼一百七十一人。 

(谢重光)

行人部落

部落名。唐代吐蕃沙州基层组织。即刺探者、使者的部落,负有巡逻哨卡、刺探军情、传递讯息、运送、供应驿骑等任务。 

(陈国灿)

丝绵部落

部落名。唐代吐蕃沙州基层组织。由丝织等手工业组成的部落。

(陈国灿)

擘三部落

部落名。亦称致三部落。唐代吐蕃军部落名。吐蕃本部中翼的擘三部千户军进驻沙州后称擘三部落。吐蕃入敦煌初期,约在唐贞元六年(790),擘三千户管辖建有上部落、下部落 (S.3287)。约元和十五年(820),又新置二汉人军部落,“鼠年之夏,大尚论在边地主持召开陇州会议之际,将在沙州汉人二军部落分出之后,分派公务”(P.t.1089),逐步取代擘三部落千户对敦煌的直接军事统治。 

(陈国灿)

中元部落

部落名。唐代吐蕃沙州基层组织。吐蕃统治沙州初期改唐敦煌乡所置。 

(陈国灿)

阿骨萨部落

部落名。亦称纥骨萨部落、曷骨萨部落。吐蕃在沙州新建的汉人千户部落,下辖十将。 (www.xing528.com)

(陈国灿)

悉董萨部落

部落名。亦称思董萨部落,唐代吐蕃沙州基层组织。唐元和十五年(820)吐蕃在敦煌新建的汉人千户部落,下辖十将。 

(陈国灿)

宁宗部落

部落名。亦称悉宁宗部落。吐蕃在沙州建地方部落制后,自唐元和十五年(820)起又陆续建立汉人千户部落取代原有部落,宁宗是继阿骨萨部落、悉董萨部落之后新建的第三个汉人千户部落。 

(陈国灿)

通颊部落

部落名。唐代吐蕃在其东北边境设立的部落组织。成员可能来自黄河河源地区的羌、藏、汉等族,由部落内婚制形成部落统一体。通颊和吐谷浑构成吐蕃的下勇部,专与唐朝为敌。8世纪中叶以来,通颊部落随吐蕃进驻河西及塔里木盆地,先后在凉州、瓜州、萨毗等军镇内设置新的通颊部落(P.t.1089、M.I.xiv.0012)。其中,沙州的通颊部落之一,似是来源于河源地区的色通巴部落(P.t.1094、S.2228)。 唐 大 中 二 年(848)吐蕃退出敦煌后,通颊部落仍留存在沙州归义军辖境内(S.4276),已无原来的军事色彩,或被称为“通颊乡”(S.1485),其部众逐渐与汉族同化。 

(荣新江)

上部落

部落名。唐代吐蕃沙州基层组织。可能是擘三部落辖下之左十将。贞元六年(790)改名。 

(陈国灿)

下部落

部落名。唐代吐蕃沙州基层组织。可能是擘三部落辖下之右十将。贞元六年(790)改名。 

(陈国灿)

译人部落

部落名。唐代吐蕃在沙州的基层组织,由译语人组成。 

(陈国灿)

注:唐贞元二年(786),吐蕃占据敦煌以后,废除了唐代沙州地区的县、乡、里等行政组织,仿照自己军政合一的组织,建立了新的统治机构,即部落制。吐蕃在河西统治的军政中心是凉州和瓜州,沙州隶属于瓜州节度使。沙州的军政长官叫节儿,其下属机构叫部落,实行节、部落、将三级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