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
州名。汉至魏晋名敦煌郡,前凉建兴三十三年(345)张骏在敦煌置沙州,因其地有鸣沙山得名,三年后复为郡。正光五年(524)又更名为瓜州。唐武德二年(619)沿旧制设瓜州(治所敦煌),武德五年(622),更改瓜州为西沙州,领敦煌、寿昌二县,于常乐县另立瓜州。贞观七年(633),西沙州去“西”字称沙州,隶凉州都督府。武周置豆卢军于州,景云二年(711)隶河西节度使,州内置效谷、龙勒、悬泉三军府。开元末有户四千二百六十五,口一万六千二百五十。天宝末增至六千三百九十五户,口三万二千二百三十四。天宝元年(742),又改称敦煌郡,乾元元年 (758)又复称沙州。大历元年(766)五月,沙州升都督府,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徙镇沙州。贞元二年(786),敦煌被吐蕃军攻陷占领。吐蕃时期改沙州原有的建制为吐蕃建制。取消了河西节度使、州、县、乡、里的建制。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州民驱走吐蕃军,复唐州制。大中五年(851)唐宣宗诏于沙州置归义军,封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此后沙州为张、索、曹氏雄踞河西的归义军中心近二百年。宋景祐三年(1036)沙州被西夏攻破。成吉思汗二十三年(1228)元灭西夏,沙州被封为跋都领地。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复立为沙州,隶肃州路。至元十七年(1280)升沙州为沙州路,设总管府,隶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下领瓜州,后成为蒙古军屯田区。明初废,永乐二年(1404)置沙州卫及罕东左卫,正统间又废。清雍正元年(1723)置沙州所,三年(1725)升为沙州卫。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为敦煌县,隶安肃道。
沙州一名,最早见于十六国时期的东晋。《元和郡县图志》说:“前凉张骏设沙州,盖因鸣沙山为名。”由此可知沙州之名的最早由来。唐再置沙州应为沿用前凉 “沙州”之名。
西沙州
详见“唐沙州”条。(www.xing528.com)
瓜州
州名。北魏正光五年(524)罢敦煌镇置。因地产美瓜,故名。领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敦煌(今敦煌市),辖境相当今酒泉及其以西地区。北魏正光六年(525)改寿昌县为郡。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平定瓜州张保、吕兴之乱,升原效谷县为郡。隋废郡为州,辖境缩小,仅领敦煌、常乐、玉门三县,州治敦煌。唐武德五年(622)改名西沙州,贞观七年(633)省“西”字,另于晋昌县立瓜州,辖晋昌、常乐二县,治晋昌(今甘肃省瓜州县东南)。西距敦煌三百一十九里,州城北置墨离军。故唐以前瓜州实即唐沙州,初唐以后瓜州在沙州东面(即现在的瓜州县)。开元十五年(727)吐蕃攻陷州城,毁城而去。唐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刺史、瓜州都督,重筑城垣水渠,恢复如初。天宝末有一千四百七十七户 (新旧《唐书》作四百七十七,当脱 “千”字),四千九百八十七口。大历十一年(776)后被吐蕃占领,大中二年(848),张议潮推翻吐蕃统治,收复瓜州,隶于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掌归义军时,常受甘州回鹘侵扰,后回鹘人移居瓜州。北宋天圣九年(1031)西夏置瓜州西平监军司。元至元十四年(1277)复为州,隶于沙州路总管府,后废。
(陈国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