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鹤龄
在2018年11月29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红曲保护与发展论坛暨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酒基会授予福建省古田县“中国红曲之乡”称号。长期以来,古田红曲以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卓越的产品质量而蜚声海内外,红曲总产量和销售市场占有率在全国独占鳌头。据统计,2017年,古田县红曲年产量达3万多吨、年产值2.8亿元,红曲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基本占领全球酿造红曲上游交易市场,成为中国红曲现有最大的主产区。
古田红曲历史文化厚重,源远流长。起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制作历史。南宋时期,古田县平湖、风埔一带民间就有自制自用红曲习惯。明万历年间《古田县志》中记载“田家多制曲,舍客少租山”,在明版《八闽通志》和清版《福建通志》中就有“红曲产古田县,转鬻(yù)四方”的记载。明清时期,古田红曲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并建立广泛的销售渠道,成为中国红曲的著名产出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平湖镇玉源村红曲,在清乾隆年间开始大量生产,并远销香港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在海内外都颇负盛名。清咸丰三年(1853)后,平湖产色曲经福州商家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数量增加。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福州“古田会馆”中以平湖人为主的“红曲帮”(类似同业公会)实行统一的包装容量,采用篾编制的专用红曲篓装曲,每竹篓装量20斗,35公斤左右,运销形式主要有合股船运与委托福州商人运销两种。除国内销售外,还运销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年运销量100-200吨。清到民初,古田红曲在全县进一步发展。民国29年(1940)版《古田县志》卷七实业篇记载:“北等区(注:平湖、凤埔乡镇)出产品以红曲为大宗。北区多数,大东区次之,小东乡又次之。”(www.xing528.com)
“中国红曲之乡”授牌
红曲是以稻米为原料,用红曲霉菌寄生在大米上发酵而成,为棕红色或紫红色米粒。红曲有色曲、库曲、市曲3种,按其酿造时间、重量与色泽的不同而分。色曲里外透红,呈桔红、枣红、深紫红色,其质轻,每斗重1-1.25公斤,专供食品调色;库曲外表暗红,入内略淡,每斗重2-2.5公斤,发酵能力强,主要供酿造黄酒之用,销路广;市曲粒粗色淡,每市斗1公斤左右发酵能力较弱。古田红曲制作可见文字记载的有清乾隆十六年(751)版《古田县志》卷二物产货属篇红曲,“降来米燕饭,聚而复之,使湿散而铺之,使凉,漫清水欲其化,而复聚之,散之,奄以水,欲其化,而复聚之,散之温凉得中,而后有用。色如朱者入药材,佐染果,此出产一也”。 红曲制作“用山稻或粮米炊蒸拌以酣槽,窖之阴湿不通风之屋内曲埕里,上盖草蔑使其发酵,时至则成矣”。制红曲一般要求大米是单季稻为好,蒸熟后有弹性且不粘,在制红曲过程中吸收水份较小,对操作和控制品温方面都比较容易。因此,曲种必须每年复壮、分离培育,选择强壮的菌种。陈醋酸度应达7-9度,酯、香等应达优质标准。配比为大米50公斤、混合菌浆1.5公斤、曲醋0.5公斤。制作红曲要经过大米洗浸、沥干、蒸饭、接种、入池保温、翻堆、第一水发酵、第二水发酵、第三水发酵、断水后期发酵这些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用具主要有:制作混合糟的瓮,制作老醋的瓮,木饭甑,竹制摊凉篓,生产红曲的土窑及生产过程使用的曲耙,装曲篓、晒曲竹节席等。红曲制作专业技术性强,生产流程属于微生物发酵范畴,每个步骤每期的发酵对温度湿度反映敏感,要凭借丰富的经验来控制用水及有关环节,不能出现误差。红曲制作劳动强度大,每个工人至少要管理4池红曲的发酵,每池容量500公斤米,因而这项手工技艺的要求非常高。古田红曲传统技艺讲究身传口授、代代相传。明清到民国初年,古田县民间还专门成立了“红曲帮”,并在福州建立古田会馆,将古田红曲产品和制作技艺传到亚洲各地。1957年至1959年3年间,全国有20多个省、市派人来古田县红曲厂学习红曲制作技艺,从此全国红曲制造有了较大的规模的发展。
近年来,古田县出台系列振兴红曲产业的政策措施,古田红曲生产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产品品质得到提升。2010年,古田红曲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古田红曲”国家地理商标。2013年,平湖镇登记在册生产和销售红曲作坊达150多家,拥有QS认证的红曲生产经营企业3家,红曲年产量1.5万多吨、产值1亿多元,占全国产量的90%。屏湖红、帝源、程久等3家规模企业红曲总产量2450吨、产值2040 万元。其中,屏湖红酒曲有限公司的黄酒、红曲生产线改扩建项占地面积48亩、总投资8253万元。2015年红曲年产量达到1.6万吨,其中高色价红曲2000吨,酿造用红曲1.4万吨,产值1.28亿元,出口700多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