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拔自出生时,家境艰难,他只得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忙碌了一天,两腿一身泥,晚上还要不辞灯鸡之苦,就这样与时斗与天斗与命运斗,在书海中翱翔,力求施展平生抱负,为李家争得声誉。在李拔后来的诗词中,有描述他童年时候生活的情况的。如在《八角祠》诗中写:“八角祠前草木深,先人采樵此山岭;归来五马难回首,一步蹉跎一痛心。写他的父亲上山砍柴伤足的情景。又如在福宁任知府时写的《蚕桑说》《种棉说》《种树说》等文章中多次提到说他自己“长于田间”,出于农家。
尽管如此,李拔仍然不掇学习,求取功名。缘于那个宏伟的理想,这些肌体的折磨与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在古代想施展平身抱负,除了读书已然没有其他出路了。经十年寒窗苦读,31岁那年,李拔终于在乾隆甲子顺天乡试中举,从此开始他的宦海生涯。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仅35岁的青年才俊李拔到湖北长阳初任知县。李拔本着古训:“天子巡守……观民风俗。”他一上任就在长阳县东连山坡、县北三箭坡、点军坡、县南大岭坡修四路茶亭,点军坡的茶亭,石墩石柱石栏杆,上下两层,正门前,一尊石刻白虎,耸立在约4米高的独立石柱顶上,可谓壮观。这些建成的茶亭以茶为主,兼营小吃,成为过路行人的栖息之地和当地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李拔倡建的茶亭一直保存到解放前夕。缘于李拔与民谋富,兴修四路茶亭,深得人心,在长阳传为佳话。在湖北长阳县政绩斐然,很快就转任钟祥、江夏等地知县,积累了一定的基层为官经验。虽然已经出仕为官,但以举人身份出仕并非李拔所愿,这样仕途也不会走得太远。李拔从没有放弃学业,为官就学两不误。经两次的北上廷试,终于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李拔中吴鸿榜三甲第四十一名进士,时年38岁。从此,揭开他入仕为官的新征程。(www.xing528.com)
就在长阳初任县令期间,李拔就显示出对山水的感悟和闲情逸致的情趣。湖北长阳石柱观,是个历史悠久的道教胜地。乾隆十七年,李拔已成进士,身心得到空前的解放,在工作之余,还在临江的峭壁上题“图画天开”四个大字。期间,李拔还重修了佷山书院。佷山书院,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县朱登俊建,后屡建屡圮。清乾隆十八年(1753) 李拔任知县,倡议重修,并延师主讲。建成后前来求学生徒甚众,据说连讲堂都坐不下,于是建“辨志堂”,又建旁舍两间,并书《白鹿洞条规》于壁,督促生徒。另外,李拔在佷山书院还题有《佷山书院》诗句:“争消长于晷刻,旦昼何浊,夜气何清,即只是人禽境界;辨义利于毫芒,徇人则虚,为己则实,到处见舜跖关头。”勉励学子,努力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