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正光
闽中全才林嵩
林嵩,字降神,因曾任金州刺史,后人敬称其为“林金州”。系晚唐古长溪赤岸(今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人,约生于唐大中二年(848)。林嵩自幼聪颖,胸怀大志,13岁时,在灵山(今福鼎市太姥山镇屯头村草堂山)筑草寮山间苦读。经十几载刻苦攻读,他博通经典,成为饱学之士。唐乾符二年(875),27岁的他历尽千辛,远赴长安应试。经贴、杂文、策论三场考试,皆通过,尤其所作《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策论,僖宗皇帝当场评判“音律谐协、对偶精切”,故“显登上第”,一时誉满京师。林嵩也是霞浦县境内第一个进士。
林嵩登第翌年,循例荣归故里省亲。除叩拜高堂,会亲朋外,他带头拿出赴考节余的盘缠,率众修建当地兰溪桥。原先兰溪无桥,“河流湍急,一雨成灾”阻隔两岸。溪桥建成后,方便通行,四邻里人无不称赞。时任经河南尹兼福建都团练观察使李晦闻悉,经深入考察,以林嵩“气擅琳琅,学勤经纬,禀山川之秀气,闽中之全材”,于唐乾符三年(876年)上表朝廷建议予以褒奖。僖宗李儇恩准,降旨将他所地固仪乡改称劝儒乡,本人居住地改称擢秀里,旨在提倡儒学立世,奖掖优秀,提拔人才。并敕令长溪县给其“蠲免一门征徭”,子孙亦同享殊遇。随后,县令遵旨组织工匠在林嵩家东、西两侧建阙门,宅东南竖立旌表(类似牌坊),宅西二百步建“桂枝亭”。亭内竖林嵩业绩碑刻,配以元和进士福建都团练观察使团练判官郑纬所撰《桂枝亭铭并序》及数方空白碑石,留待后中进士者题刻。
林嵩省亲假满回京后,授职秘书省正字,正欲施展才华,报效国家。不料为官未满3年,唐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入唐都长安城,僖宗皇帝带着四品以上的官员连同嫔妃家眷逃亡蜀中。此时,林嵩以联明志“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毅然弃官回到家乡赤岸,隐居灵山谷中。日以吟诗作赋自娱,或以垂钓兰溪,畅游太姥山排遣愁怀。其时,他虽身在山野,却心怀社稷,“一任旁人谈好恶,此心愿不愧苍天”,充分表达出其当时的心情。期间,他还撰有著名的《太姥山记》,是现存关于太姥山的最早文献之一,尤其是文中关于摩尼教的记载,成为后世研究摩尼教的重要文献。
唐中和四年(884)夏,曾任黄连镇(今属福建建宁)镇将的陈岩,继任福建都团练观察使,为稳定社会秩序而扩充武装,张榜广募人才。林嵩遂放弃隐居生活,应聘为团练巡检官,不久,转为度支使,掌管福建都团练财政大权。任上他勤恳勉力,恪尽职守,成绩斐然,期间他虽身在军队,仍十分关注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当他获悉著名诗人周朴,在黄巢起义军进驻福州时被杀,身后留有百余篇(首)诗稿时。为保存这些诗稿,他利用工余时间,多方收集、整理,编成两卷,并出资将其付梓。除亲自作序外,还请熟悉其人的寺僧栖浩作序,使周朴得以列入《唐才子传》流传至今。(www.xing528.com)
黄巢起义军撤离长安,唐朝局势稳定后,林嵩被僖宗召回任《毛诗》博士,专为讲解毛公所传诗经。不久他又转任金州刺史。任上他严于吏治,忠于职守,政声感人,备受百姓拥戴。但时值唐末,宦官弄权,军阀割据,内外交困,民不聊生。一向清廉奉公、正直为民的林嵩,目睹唐王朝江河日下,已无可挽回的政局,只好提前退休还乡。回来后,他先是住在离家不远的岱村(今霞浦县水门村境内),后又迁“石壁摩天、飞泉泻地、境异甚”的梨溪畔(今霞浦县牙城镇龙亭村)。梨溪畔环境清幽,多梨树,故将居所曰“梨花草堂”。在梨溪隐居期间,他倡办学馆,并亲自担任章家村私塾先生,为童稚启蒙,教书育人;他还出资从梨溪修建一条达龙亭村的石阶道,后人称作“林嵩岭”。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77),林嵩逝世,享年96岁。后人在龙亭林嵩岭上建“林嵩庙”,以资纪念。
林嵩学识广博通达,工诗善赋,有《华清宫》《蓬莱山》《九成宫避暑》等代表作。其诗赋意境悠远,怡淡自然,备受当时文人赞赏。其生前作有大量诗文,但经五代、元末及清初迁界移民等变乱,大部分散轶。现今只有宋代编撰的《唐书·艺文志》记载林嵩存世有赋一卷,清代汇集的《全唐文》收录林嵩撰写的《太姥山记》和《周朴诗集注》。
林嵩,品学兼优、德高望重,从宋代开始,一直被树为后生学习的典范。北宋初,长溪县即在明伦堂西边建九贤祠,祭祀薛令之、林嵩、师古、林维屏、张叔振、孙调、黄干、杨辑、和林湜等9位先贤。宋宝佑二年(1254)长溪县令鲍逊重修先贤祠,并亲撰《长溪县七贤祠记》(薛令之与师古非长溪籍故未列入,而改为七贤祠)。因他的荣耀而敕赐的劝儒、擢秀的乡、里名称,更激励当地“一争相慕学之风。迢至南宋,学风特劲。”宋庆元、嘉熙间,理学宗师朱熹、西蜀名儒师古先后应邀寓居讲学与斯,进一步造就了赤岸这古老的村庄英才辈出,俊采星驰。
1987年,赤岸村成立“霞浦县赤岸林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建设“霞浦县赤岸林氏史迹纪念馆”和“霞浦县赤岸林嵩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2003年,林嵩被评为“霞浦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2013年在县城福宁文化公园内竖立林嵩铜像。千年古邑,文脉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