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爱花
周宁棕衣
说起棕衣,自然的,脑海中便浮现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异景:空旷的远山,白雪皑皑的江面,寂寥的小舟,让那一点单笔勾勒、棱角分明的影像成为最为生动的点睛之笔,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浑然一体而又蕴含着一抹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情趣。自此,对蓑衣有了一种莫名的好感。偶于偏远乡村,见农人身披棕蓑衣在田间劳作,心中便隐隐萌生一缕沁人心脾的恬静,而那如铠甲般威风凛凛的棕衣,自此少了一分冷硬,多了一分亲切,一分怡然。
棕衣源于蓑衣,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原由芒草编织而成,后改用棕片。周宁人称“棕蓑”。传说,上古时,虞尧登位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蓑衣从此成了圣服。后因其可避风雨、防猛兽,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明会典计赃时估》亦有“棕蓑衣一件,三十贯”的记载。在塑料雨衣还未发明的数千年时光中,棕蓑衣以其保暖去寒,挡风遮雨等功用,兼以透气、结实、耐用,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周宁是福建省降水量最为丰沛的县,经济以农为主。春季,细雨绵绵,无休无止,棕蓑便成了下田插秧、园中耕作必不可少的用品。至20世纪70年代,物质匮乏,天寒地冻之时,“棕衣当被倒”的无奈与辛酸,更突显出棕衣挡风御寒的功用而使之名列“周墩三宝”,尽享其尊崇之位。
周宁的芹源村,曾经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棕衣之村”。那是我印象中极为雅致的一个村庄。山清水秀,有着“小桂林”之称。只是10多年的风风雨雨,模糊了当初的记忆,至今只依稀记得参差牙错的黄墙黑瓦镶嵌于青山绿树之间,清冽的山泉自竹制的天然管道缓缓注入木制的清凌水缸,小脚蓝衫的老太梳着圆髻拄着拐杖在碎青石的小巷悠然前行……而就在这样一个仅1000多人口的村庄里,在棕艺鼎盛时期,就出了100多名棕艺匠,足迹遍及闽北以及浙江、江西等地。他们在春节期间外出,清明节前归来,辗转于陌生的村庄,与原本疏离的村民熟了面孔,亲切了笑容,甚至将自己的名字与音容嵌入那一片曾经陌生的土地,在那里生根发芽。
只是现如今,这种美好已然逐渐逝去。随着塑料雨具的出现,适合农民们使用的塑料雨衣、防水裤等各种新式防水用具大量涌现,在外流人口急剧增多的偏远山乡,山道荒芜,田园废弃,人迹罕至,棕衣的使用率大为缩减,棕衣制造业亦失去了昔日的光华,昔年结伴外出的棕艺匠们分崩离析,另谋出路。只剩下一些依然眷恋着这门手艺的匠师们,总在黄昏前那一抹绚丽的夕阳下,看着山间幸存的几株棕榈树,怀念起当年的青春昂扬。(www.xing528.com)
在这间封存已久的棕衣制作间里,祖籍芹源村的80岁高龄的棕衣匠张师傅依然恋恋不舍地流连于那一根根亲手捋下的棕丝。那一件件曾经称手的工具,如今已是锈迹斑斑,光芒黯淡。舍不得束之高阁,更舍不得就此丢弃,于是在闲暇的时候,翻翻看看:棕针、皮子、油罐、竹签、棕刀、棕耙……一根根拂拭,一件件摆正,却已无法恢复当年的风采。在闪着暗褐色光芒的棕片前,张老师傅曾经对着每一个因好奇慕名而至的人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棕衣的制作过程,那泛着亮光的眼神,甚至让我对“耄耋”这两个字有了重新的认识。
对于一个大半辈子都沉浸在棕衣制作中的棕艺匠而言,制作棕衣的过程是快乐的。那是一种充实的满溢的幸福:手持引针,让浸满桐油的棕绳穿梭在一片片羽翼般的棕片中,一针一针,将棕片雕成飞翔的雨燕,带着农家的希翼与欢乐游窜在乡间田野,与蓝天碧水融为一体,而自己的生活亦在这一针一线中变得饱满、真挚,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期待和满足,一种肯定自我价值的圆满。
但同时,制作棕衣的过程亦是辛苦的:割棕片、去杂质、晾晒防腐、纺棕绳、制棕衣……十几道工序下来,抛却前期的准备工作,仅制作一件棕衣,就需2天时间。繁琐,细致,从最难定型的衣领一片一片拓展到肩部、背部,再到下摆,严苛的间距,紧勒的线条,夯实的厚度,确保每一件棕衣成型之后风雨不侵,经年不散。砸、捋、搓、缝,纤细的棕丝,流淌缠绵于那一个个厚实的手掌,却将曾经稚嫩的它们磨出水泡,磨出老茧,磨出岁月的斑驳。坚韧的棕绳则在老茧之上复又勒出一道道伤痕,让茧子一层层剥脱而又一层层交错叠盖,直至锻炼出淡黄的璞玉般的光泽。几乎每一个棕艺匠都是黝黑的,无论是面孔,还是双臂,赤裸着,像历经风雨的棕衣,带着岁月的烟熏火燎。
老人的身后,挂着一件久未售出的“燕子棕衣”, 领圆肩宽,似展开的燕翅,棕绳为线,针角匀称密实,两片褂子搭垂于下摆,下摆上窄下宽,似衣裙,亦像燕子张开的尾羽,却少了妩媚,多了厚实。那是老人精心制作的一件棕衣,颜色呈暗褐色,可见年岁已久,只是已无人问津,虽勤于打扫,却依然可见淡淡粉尘。
老人的手轻抚过竹签、棕刀、棕耙,在锈迹斑斑的引针中喟然长叹。让我想起旅游景点中见过的棕衣纪念品,小而精致,只是从此沦为了纯手工制品,与农家生活绝缘。
离开老人以后,环视着周围已难得见到一棵棕榈树的山野,我忽然想起唐朝张志和的《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只是那情形也许从此只能活在人们的想象之中,而我的田园情结或许亦从此少了那一分遥远的恬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